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一光源、一导光板及至少一光学膜片,该导光板包括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光源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侧,该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该光学膜片包括一基材层和一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包含有复数个微结构单元,该复数个微结构单元形状不都相同。当光源为CCFL或LED光源时,光学膜片的微结构的排列方式也不同。有效的解决现有直下式CCFL的混光距离大,背光源模组的厚度较厚以及直下式LED背光源模组的光利用率低和成本较高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特别是液晶显示装置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质量轻、厚度薄、底功耗和辐射小特点,广泛用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领域,成为各种显示装置的主流。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源模组为其提供光源。一般而言,背光源模组光源有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和发光二极管(LED)。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和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光效率不断提高,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发光源数量不断地减少。图I是一种现有技术直下式CCFL发光源 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一前框10、一框架15、一液晶面板20由框架15支撑,一组光学膜片25位于一扩散板35之上,由扩散板支撑结构30支撑,CCFL发光源40设置于可提高光源光利用率的反射装置50上。随着CCFL光源40使用数量的减少,光源之间的距离A不断增大,混光距离B不断增大。要使光源模组的光学品质满足液晶显示装置的要求,光源模组的厚度就要不断地增加。图2是一种现有技术直下式LED发光源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一前框10、一框架15、一液晶面板20由框架15支撑,一组光学膜片25位于一扩散板35之上,由扩散板支撑结构30支撑,LED发光源60设置于可提高光源光利用率的反射装置50上。随着LED光源60使用数量的减少,光源之间的距离A不断增大,混光距离B不断增大,要满足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品质要求,一种方法是在LED发光源上设置二次透镜来扩大LED发光源的出光角度,实现对LED发光的二次配光,减小LED发光源的混光距离。虽然采用二次透镜技术部分地减小混光距离B,但牺牲了 LED发光源光的利用率,二次透镜和组装二次透镜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一光源、一导光板及至少一光学膜片,该导光板包括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光源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侧,该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该光学膜片包括一基材层和一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包含有复数个微结构单元,该复数个微结构单元形状不都相同。其中,所述光源为CCFL光源所述微结构单元布置在与CCFL光源成平行方上形状和大小是相同,所述微结构单元布置在与CCFL光源垂直方向上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进一步,所述光源为CCFL光源,所述微结构单元在与CCFL光源垂直方向上,微结构单元是向远离CCFL光源方向倾斜,微结构单元的倾斜角与微结构单元距光源的距离不同而不同。其中,所述光源为LED光源,所述微结构单元的布置在以LED光源为圆心或中心,在等距离半径方向上成环行设置或成正多边形设置,在不等距离的半径方向上设置成大小相同数量不同、或是大小不同数量相同、或是大小和数量都不相同。进一步,所述光源为LED光源,所述微结构单元在以LED光源为圆心或中心方向上,微结构单元是向远离LED光源方向倾斜,微结构单元的倾斜角与微结构单元距光源的距离不同而不同。其中,所述微结构单元的倾斜角,即微结构单元的顶点到微结构单元底面中心的线与基材层平面的夹角为45、0°。进一步,在所述的微结单元上设置第二微结构层,该第二结构层包含复数个第二微结构单元。其中,所述第二微结构单元的设置密度与它所在的上一层微结构单元距离光源的距离的关系是,随着距离由近到远时,第二微结构单元的设置密度是由大到小。还可以在所述的第二微结构单元设置第三微结构层,该第三微结构层包含复数个第三微结构单元,或更多层次的微结构层。进一步,所述的微结构单元为截面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是多边形的立体结构。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方案后,有效的解决现有直下式CCFL和LED发光源背光源模组的混光距离大,背光源模组的厚度较厚以及直下式LED背光源模组的光利用率低和成本较高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CCFL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LED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光学膜片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光学膜片应用于CCFL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平行CCFL方向断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光学膜片应用于CCFL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垂直CCFL方向断面示意图;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微结构单元倾斜的断面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光学膜片具有第二微结构单元的一局部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光学膜片第二微结构单元密度分布断面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A处放大图;图12是本技术光学膜片应用于LED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光学膜片微结构布置俯视图;图13是图12中LED灯源90所对应微结构单元排列的放大图。图中200、直下式背光模组,100、光学膜片,40、光源,35、导光板,30、支撑结构,352,导光板的出光面3, 351、导光板入光面,50、反射装置,50、基材层,60、微结构层,65、微结构单元,75、第二微结构单元,70、CCFL灯源,90、LED灯源,6501、微结构单元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图3为本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2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光源40、光学膜片100及导光板35。导光板35由扩散板支撑结构30支撑,该光学膜片100位于导光板35的出光面352上,光源40位于导光板35的入光面351下方,并位于反射装置50上。两光源40的距离为A,混光距离为B。其中,光学膜片100包括基材层50和微结构层60。如图4所不,微结构层60位于基材层50表面。基材层50和微结构层60是由光学材料制成,基材层50和微结构层60可以是同种材料制成,可以是不同种材料制成,微结构层60可以与基材层50 —体,也可以使独立一层。微结构层60上有复数个截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是多边形的立体结·构的微结构单元65。且无规则的排列在基材层表面。第一实施方式,当光源为CCFL光源时,如图5和图6的剖面图所示,在CCFL发光源直下式背光源模组中,光学膜片100至少有与一个CCFL发光源70匹配的一组微结构单元65。如图5的断面图所示在于CCFL发光源70的平行方向上,每一行的微结构单元65形状和大小是一致的。如图6的剖面图和图6中A的局部放大图7所示。但与CCFL发光源70垂直方向上,同一列上的微结构65大小和形状是不相同的。如图8所75,微结构单兀65在于与CCFL光源70垂直方向上,微结构单兀65是向远离CCFL光源70方向倾斜,微结构单元65的倾斜角a,即微结构单元的顶点到微结构单元底面中心的线与基材层平面的夹角,在离CCFL光源70最近的微结构单元651的倾斜角a最小为45°,离光源70越远倾斜角角越大。在距相邻两光源70的等距离处的微结构单元652的倾斜角a为90°。当发光源70的光束进入基材层50后从微结构层60射出,因微结构层60的微结构单兀65在向远离光源70方向倾斜,从微结构单兀65的侧面6501方向射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一光源、一导光板及至少一光学膜片,该导光板包括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该光源设置在导光板入光面侧,该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片包括一基材层和一微结构层,所述微结构层包含有复数个微结构单元,该复数个微结构单元形状不都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世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