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水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6019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冷却水管是在一进水管道上连接三通管道I的一端,三通管道I的另一端与上层冷却水管的进水端连接,三通管道I的第三端与下层冷却水管的进水端连接,上层冷却水管的出水端和下层冷却水管的出水端与三通管道II的两端连通,三通管道II的第三端与出水管道连通。上层冷却水管和下层冷却水管固定在支撑架上,上层冷却水管和下层冷却水管按螺旋线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冷却水管不漏电、不漏水、密封性能好,不易损坏,冷却水循环利用率高,节能效果显著。(*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水管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同行业冷却水管都是使用不锈钢冷却水管,容易漏电和受污染破损。同时冷却水管冷却效果较差,冷却水消耗量较大,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冷却水循环利用率高的冷却水管。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在一进水管道上连接三通管道I的一端,三通管道I的另一端与上层冷却水管连接,三通管道I的第三端与下层冷却水管连接,上层冷却水管和下层冷却水管的末端与三通管道II的两端连通,三通管道II的第三端与出水管道连通。上层冷却水管和下层冷却水管按螺旋线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冷却水管不漏电、不漏水、密封性能好,不易损坏。通过对比实验,每吨产品可节电120度,全年按3万吨产量计算,可年节电360万度,节能效果显著。由于密封性能好,电解冷却水循环利用率由85%提高到95%。使用新型冷却水管后,每吨产品新鲜水消耗可降低I. 05m3。按年产量3万计算,年节水3. 15万m3。与此相适应,年减排3万m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冷却水管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技术冷却水管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冷却水管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冷却水管的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技术冷却水管是在一进水管道上连接三通管道I的一端,三通管道I的另一端与上层冷却水管的进水端I连接,三通管道I的第三端与下层冷却水管的进水端2连接,上层冷却水管的出水端3和下层冷却水管的出水端4与三通管道II的两端连通,三通管道II的第三端与出水管道连通。如图2所示,上层冷却水管5和下层冷却水管7固定在支撑架6上。如图3所示,上层冷却水管5和下层冷却水管7按螺旋线分布。权利要求1.冷却水管,其特征在于在ー进水管道上连接三通管道I的一端,三通管道I的另ー端与上层冷却水管(5)的进水端(I)连接,三通管道I的第三端与下层冷却水管(7)的进水端(2)连接,上层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3)和下层冷却水管(7)的出水端(4)与三通管道II的两端连通,三通管道II的第三端与出水管道连通;上层冷却水管(5)和下层冷却水管(7)固定在支撑架(6)上,上层冷却水管(5)和下层冷却水管(7)按螺旋线分布。专利摘要本技术冷却水管是在一进水管道上连接三通管道I的一端,三通管道I的另一端与上层冷却水管的进水端连接,三通管道I的第三端与下层冷却水管的进水端连接,上层冷却水管的出水端和下层冷却水管的出水端与三通管道II的两端连通,三通管道II的第三端与出水管道连通。上层冷却水管和下层冷却水管固定在支撑架上,上层冷却水管和下层冷却水管按螺旋线分布。本技术冷却水管不漏电、不漏水、密封性能好,不易损坏,冷却水循环利用率高,节能效果显著。文档编号F16L41/00GK202756814SQ201220397299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5日专利技术者黄生华 申请人:泸溪县金瑞冶化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冷却水管,其特征在于:在一进水管道上连接三通管道I的一端,三通管道I的另一端与上层冷却水管(5)的进水端(1)连接,三通管道I的第三端与下层冷却水管(7)的进水端(2)连接,上层冷却水管(5)的出水端(3)和下层冷却水管(7)的出水端(4)与三通管道II的两端连通,三通管道II的第三端与出水管道连通;上层冷却水管(5)和下层冷却水管(7)固定在支撑架(6)上,上层冷却水管(5)和下层冷却水管(7)按螺旋线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生华
申请(专利权)人:泸溪县金瑞冶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