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3019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包括传力杆和挡圈,所述传力杆为空心杆,所述挡圈包括一圆环部和一内孔,所述圆环部具有一受力端面和一非受力端面,在所述圆环部和内孔之间还设有多个弹性齿片,所述弹性齿片的固定端在受力端面处与圆环部一体相连,弹性齿片的自由端向非受力端面方向倾斜,所述挡圈内孔的直径D1小于所述传力杆的最大外径D2,当挡圈安装在传力杆上时,所述弹性齿片的自由端紧压在传力杆的表面上。该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中,通过挡圈与传力杆的过盈连接将挡圈紧紧固定在传力杆上,即挡圈中弹性齿片的自由端紧紧压在传力杆的表面上,形成挡圈与传力杆的可拆式连接,便于挡圈的检测、调整以及更换。(*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座椅的角度调节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
技术介绍
座椅调节器是用于调节座椅靠背角度的一种装置,以满足乘坐者安全、舒适的坐姿要求。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CN202071720U公开了一种电动调角器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包括驱动轴、电动机、空心的传力杆,所述驱动轴具有一中心孔并套在传力杆上 ,所述电动机与传力杆传动连接,所述传力杆的两端固定设有挡圈,所述挡圈用于传力杆的轴向限位。目前,都是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将挡圈固定在传力杆上,这样的固定结构都不利于挡圈的检查、调整和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检查、调整和更换挡圈的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包括传力杆和挡圈,所述传力杆为空心杆,所述挡圈包括一圆环部和一内孔,所述圆环部具有一受力端面和一非受力端面,在所述圆环部和内孔之间还设有多个弹性齿片,所述弹性齿片的固定端在受力端面处与圆环部一体相连,弹性齿片的自由端向非受力端面方向倾斜,所述挡圈内孔的直径Dl小于所述传力杆的最大外径D2,当挡圈安装在传力杆上时,所述弹性齿片的自由端紧压在传力杆的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齿片与受力端面的初始夹角为34°,当挡圈安装在传力杆上时,弹性齿片与受力端面的夹角变为40°。优选地,所述圆环部外缘设有翻边,所述翻边与受力端面垂直。进一步地,所述传力杆横截面的形状为具有多个突出部的星形,所述突出部与弹性齿片的自由端相接触。优选地,所述突出部为5个。优选地,所述突出部为6个。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中,通过挡圈与传力杆的过盈连接将挡圈紧紧固定在传力杆上,即挡圈中弹性齿片的自由端紧紧压在传力杆的表面上,形成挡圈与传力杆的可拆式连接,便于挡圈的检测、调整以及更换。同时,当挡圈的受力端面上受到轴向力时,弹性齿片的自由端与传力杆的接触面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有效防止挡圈产生轴向位移,进而保证挡圈的轴向限位作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主视图。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弹性挡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主视图。图6为图5的B-B向剖视图。 图7为本技术中5星传力杆的截面图。图8为本技术中6星传力杆的截面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I 传力杆11 突出部2 挡圈21 圆环部211受力端面212非受力端面22 挡圈的内孔23 弹性齿片231弹性齿片的固定端232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4 翻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I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包括传力杆I和挡圈2,所述传力杆I为空心杆,见图4至图6,所述挡圈2包括一圆环部21和一内孔22,所述圆环部21具有一受力端面211和一非受力端面212,在所述圆环部21和内孔22之间还设有多个弹性齿片23,所述弹性齿片的固定端231在受力端面211处与圆环部21 —体相连,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向非受力端面212方向倾斜,见图2,所述挡圈内孔22的直径Dl小于所述传力杆I的最大外径D2,当挡圈2安装在传力杆I上时,所述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紧压在传力杆I的表面上。优选地,所述圆环部21外缘设有翻边24,所述翻边24与受力端面211垂直,翻边24保证受力端面211的刚性,即使受力端面211 (或圆环部21)在挡圈2受轴向力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本技术涉及的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中,通过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紧压在传力杆I的表面来实现挡圈2与传力杆I的固定连接,即挡圈2与传力杆I为过盈连接,该结构便于挡圈2的检查、调整以及更换。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齿片23与受力端面211的初始夹角为34°,见图6 ;当挡圈2安装在传力杆I上时,弹性齿片23在安装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故安装后,弹性齿片23与受力端面211的夹角变为40°,见图3。进一步地,所述传力杆I横截面的形状为具有多个突出部11的星形,所述突出部11与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相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力杆为5星传力杆,即所述突出部11为5个,见图7 ;或者,所述传力杆为6星传力杆,即所述突出部11为6个,见图8。安装时,见图9,此时应将传力杆I左端的挡圈2自左向右压入传力杆I上,安装过程中,弹性齿片23会发生一定变形,使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紧压在传力杆I的表面上。当挡圈2受轴向力F的作用时(即轴向力F作用在受力端面211上),挡圈2会产生向左运动的趋势,此时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有一个朝传力杆I运动的趋势,空心的传力杆I受到弹性齿片23施加的作用力后,容易产生变形,故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与传力杆I的接触面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静摩擦力,该静摩擦力有效保证挡圈2在轴向力F的作用下不会产生轴向位移,即保证了挡圈2的轴向限位功能。综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中,通过挡圈与传力杆的过盈连接将挡圈紧紧固定在传力杆上,即挡圈中弹性齿片的自由端紧紧压在传力杆的表面上,形成挡圈与传力杆的可拆式连接,便于挡圈的检测、调整以及更换。同时,当挡圈的受力端面上受到轴向力时,弹性齿片的自由端与传力杆的接触面之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有效防止挡圈产生轴向位移,进而保证挡圈的轴向限位作用。所以,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包括传力杆(1)和挡圈(2),所述传力杆(1)为空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圈(2)包括一圆环部(21)和一内孔(22),所述圆环部(21)具有一受力端面(211)和一非受力端面(212),在所述圆环部(21)和内孔(22)之间还设有多个弹性齿片(23),所述弹性齿片的固定端(231)在受力端面(211)处与圆环部(21)一体相连,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向非受力端面(212)方向倾斜,所述挡圈内孔(22)的直径D1小于所述传力杆(1)的最大外径D2,当挡圈(2)安装在传力杆(1)上时,所述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紧压在传力杆(1)的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包括传力杆(I)和挡圈(2),所述传力杆Cl)为空心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圈(2)包括一圆环部(21)和一内孔(22),所述圆环部(21)具有一受力端面(211)和一非受力端面(212),在所述圆环部(21)和内孔(22)之间还设有多个弹性齿片(23),所述弹性齿片的固定端(231)在受力端面(211)处与圆环部(21)一体相连,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向非受力端面(212)方向倾斜,所述挡圈内孔(22)的直径Dl小于所述传力杆(I)的最大外径D2,当挡圈(2)安装在传力杆(I)上时,所述弹性齿片的自由端(232)紧压在传力杆(I)的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调角器的传力杆轴向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渭民沈灿荣袁新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运汽车精密冲压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