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及使用了该组合物的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8736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8 16: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在维持硬度的同时湿路抓着性、操纵稳定性、低滚动阻力性、耐摩耗性被进一步改善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轮胎用橡胶组合物的充气轮胎。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和使用了该轮胎用橡胶组合物的充气轮胎,所述轮胎用橡胶组合物是相对于100质量份二烯系橡胶配合下述成分而成的,所述成分是:60~120质量份的氮吸附比表面积为170~225m2/g的二氧化硅,相对于上述二氧化硅为4~10质量%的硅烷偶联剂,上述二氧化硅的配合量的1/2以下的由萜烯树脂和油形成的软化剂成分(其中配合上述萜烯树脂1质量份以上),以及0.5~10质量份的脂肪酸金属盐(其中锌盐除外)与脂肪酸酯的混合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及使用了该轮胎用橡胶组合物的充气轮胎,详细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维持硬度的同时湿路抓着性、操纵稳定性、低滚动阻力性、耐摩耗性被进一步改善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以及胎面中使用了该轮胎用橡胶组合物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轿车用轮胎中,不用说其行驶性能高,而且对安全性的考虑作为其要求特性之一也逐渐提高。例如,专利文献I 3等中公开了在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中,以改善湿路抓着性和低滚动阻力性为目的的技术。 然而,近年来,强烈要求使湿路抓着性和低滚动阻力性更高度平衡,并且提高硬度而使操纵稳定性、乘坐感觉改善。另外,提高硬度与提高湿路抓着性和低滚动阻力性是改善相反的性能,以往尚未发现同时改善这些性能的技术。另一方面,为了使操纵稳定性、低滚动阻力性、耐摩耗性高度平衡,已知在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中配合二氧化硅。另外,如果使用高比表面积的二氧化硅,则二氧化硅与橡胶的结合数增加,推测上述性能提高。然而,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等的研究,如果将二氧化硅高比表面积化,则发现二氧化硅彼此的相互作用增加,分散性恶化,不能充分地获得所期望的效果这样的问题。另外,作为高比表面积的二氧化硅,在下述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 - 3799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 - 213747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4 - 175993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表2005 - 5002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在维持硬度的同时湿路抓着性、操纵稳定性、低滚动阻力性、耐摩耗性被进一步改善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轮胎用橡胶组合物的充气轮胎。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等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二烯系橡胶中特定量配合具有特定比表面积的二氧化硅、硅烷偶联剂、由萜烯树脂和油构成的软化剂成分、脂肪酸金属盐与脂肪酸酯的混合物,可以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可以完成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如下所述。I. 一种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是相对于100质量份二烯系橡胶配合下述成分而成的,所述成分是60 120质量份的按照JIS K6217 一 2标准求出的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为170 225m2/g的二氧化娃;相对于上述二氧化娃为4 10质量%的娃烧偶联剂;上述二氧化硅的配合量的1/2以下的由萜烯树脂和油构成的软化剂成分(其中配合上述萜烯树月旨I质量份以上);以及O. 5 10质量份的脂肪酸金属盐(其中锌盐除外)与脂肪酸酯的混合物。2.根据上述I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氧化硅满足下述(I) ⑷的全部条件,上述二氧化硅的条件是(I)按照JIS K6217 — 2标准求出的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为194 225m2/g,(2)按照JIS K6217 — 3标准求出的CTAB比表面积为170 210m2/g, (3)上述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和上述CTAB比表面积的关系是,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 /CTAB比表面积为O. 9 I. 4,(4)按照JIS K6217 — 4吸油量A法求出的DBP吸收量为190ml/100g以上。3.根据上述2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二氧化硅满足下述(5) ⑶的全部条件,上述二氧化硅的条件是(5)按照JIS K6217 — 2标准求出的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为200 225m2/g,(6)按照JIS K6217 — 3标准求出的CTAB比表面积为180 210m2/g,(7)上述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和上述CTAB比表面积的关系是,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 /CTAB比表面积为I. O I. 3,(8)按照JIS K6217 — 4吸油量A法求出的DBP吸收量为195 230ml/100g。4.根据上述I 3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萜烯树脂的软化点为100°C以上,并且SP值为8. 4 9. O的范围。 5.根据上述I 4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萜烯树脂为选自聚萜烯树脂、芳香族改性萜烯树脂、酚改性萜烯树脂、和将这些萜烯树脂氢化而成的氢化萜烯树脂中的至少I种。6.根据上述I 5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萜烯树脂的SP值为8. 5 8. 9。7.根据上述I 6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油为选自链烷烃系油、环烷烃系油、芳香油、豆油和棕榈油中的至少I种。8.根据上述I 7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脂肪酸金属盐与脂肪酸酯的混合物中的脂肪酸为碳原子数3 30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9.根据上述I 8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脂肪酸金属盐与脂肪酸酯的混合物中,对于上述脂肪酸金属盐与脂肪酸酯的比例是,当将前者设为1(质量)时,后者为0.5 2.0。10.根据上述I 9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二烯系橡胶包含苯乙烯一丁二烯共聚物橡胶(SBR)。11.根据上述I 10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硅烷偶联剂为选自3—辛酰基硫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 —丙酰基硫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双一(3—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一四硫化物、双一(3—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一二硫化物和3一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I种。12. 一种充气轮胎,其使用了上述I 11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13. 一种充气轮胎,其胎面中使用了上述I 11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 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二烯系橡胶中特定量配合具有特定特性的二氧化硅、硅烷偶联剂、由萜烯树脂和油构成的软化剂成分、脂肪酸金属盐与脂肪酸酯的混合物,从而可以提供在维持硬度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湿路抓着性、操纵稳定性、低滚动阻力性、耐摩耗性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轮胎用橡胶组合物的充气轮胎。此外,根据在二烯系橡胶中特定量配合具有特定特性的二氧化硅和萜烯树脂的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式,可以提供即使使用高比表面积的二氧化硅也会赋予良好的分散性,为低滚动阻力性,操纵稳定性和耐摩耗性优异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轮胎用橡胶组合物的充气轮胎。附图说明图I为充气轮胎的一例的部分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图I为轿车用充气轮胎的一例的部分截面图。在图I中,充气轮胎由左右一对胎圈部I和胎侧2、以及与两胎侧2相连的胎面3构成,在胎圈部1、1间装架埋设有纤维帘线的胎体层4,胎体层4的端部在胎圈芯5和胎圈填胶6的周围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回而卷起。在胎面3中,在胎体层4的外侧,遍及轮胎I周而配置有带束层7。此外,在胎圈部I中,在与轮辋相接的部分配置有轮辋垫8。以下所说明的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对于胎面3特别有用。( 二烯系橡胶)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二烯系橡胶成分可以使用可以配合在轮胎用橡胶组合物中的任意的二烯系橡胶,可举出例如,天然橡胶(NR)、异戊二烯橡胶(IR)、丁二烯橡胶(BR)、苯乙烯一丁二烯共聚物橡胶(SBR)、丙烯腈一丁二烯共聚物橡胶(NBR)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此外,其分子量、微结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用胺、酰胺、甲硅烷基、烷氧基甲硅烷基、羧基、羟基等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18 JP 139601/2010;2010.07.01 JP 150962/2011.一种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是相对于100质量份二烯系橡胶配合下述成分而成的,所述成分是 60 120质量份的按照JIS K6217-2标准求出的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为170 225m2/g的二氧化硅, 相对于所述二氧化娃为4 10质量%的娃烧偶联剂, 所述二氧化硅的配合量的1/2以下的由萜烯树脂和油构成的软化剂成分,其中配合所述萜烯树脂I质量份以上,以及 O.5 10质量份的除了锌盐以外的脂肪酸金属盐与脂肪酸酯的混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满足下述(I) ⑷的全部条件, 所述二氧化硅的条件是 (1)按照JISK6217-2标准求出的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为194 225m2/g, (2)按照JISK6217-3标准求出的CTAB比表面积为170 210m2/g, (3)所述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和所述CTAB比表面积的关系是,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CTAB比表面积为O. 9 I. 4, (4)按照JISK6217-4吸油量A法求出的DBP吸收量为190ml/100g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用橡胶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满足下述(5) ⑶的全部条件, 所述二氧化硅的条件是 (5)按照JISK6217-2标准求出的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为200 225m2/g, (6)按照JISK6217-3标准求出的CTAB比表面积为180 210m2/g, (7)所述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和所述CTAB比表面积的关系是,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CTAB比表面积为I. O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濑佳男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