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检测加压装置包括:由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连接而成的管体,第二套管的末端封闭;所述第一套管上和第二套管上对应设有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坐封的封隔器组件和压力蓄能环;两组封隔器组件之间的管体上设有导通方向相反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其中所述第一套管为环空结构,所述第二套管为中空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检测加压装置使用方便,便于携带,能够在施工现场对套管进行气密性检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线中的连接部的螺纹的密封检测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
技术介绍
在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套管为常用的部件。需要用套管及其辅助工具等管件连接成输送管线来完成油、气的输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套管保持良好的气密性,而在套管的螺纹连接部容易出现气密性问题。因此,常常需要对这些套管的螺纹连接部位进行密封性检测,或对修复后的套管的螺纹修复部位进行气密性检测。现有技术中检测套管的螺纹的气密性效果的办法是在实验室内把套管的公扣和 母扣,分别和标准的母扣和公扣接头连接,建立密闭空间,然后往密闭空间内注入一定量的高压检测气体,再用水浸没被检测的管件,在一定时间内被检测的管件不冒气泡,说明被检测的管件的密封达到要求。检测合格后,再把套管等被检测管件从接头卸下,分别运输到施工现场使用。而上述现有技术不能在油气田施工现场实现。一是增加了运输成本,另外对于在现场连接好的套管或辅助工具不能检测其连接后的气密性。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在套管气密性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专利技术人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和创新,最终研发出一种,以实现在施工现场对套管气密性进行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实现了在施工现场对套管的气密性进行检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包括由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连接而成的管体,第二套管的末端封闭;所述第一套管上自管体中部向端部依次套设有第一滑套、第一硬环、第一胶筒、第二硬环、第一锥环、第一压力蓄能环和第二锥环,所述第一套管的端部还依次螺纹连接有第一并帽和吊环,其中第一并帽与第二锥环相接触对其轴向限位;第一滑套与第一套管之间密封滑动连接,且第一滑套与第一套管之间形成第一压缩腔室,第一套管上具有连通第一压缩腔室和管体内部的径向的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二套管上自管体中部向端部依次套设有第二滑套、第三硬环、第二胶筒、第四硬环、第三锥环、第二压力蓄能环和第四锥环,所述第二套管的端部还依次螺纹连接有第二并帽和引鞋,其中第二并帽与第四锥环相接触对其轴向限位;第二滑套与第二套管之间密封滑动连接,且第二滑套与第二套管之间形成第二压缩腔室,第二套管上具有连通第二压缩腔室和管体内部的径向的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之间的管体上设有导通方向相反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其中所述第一套管为环空结构,所述第二套管为中空结构;其中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在进入第一压缩腔室和第二压缩腔室的高压气体的作用下沿轴向滑动并分别挤压第一胶筒和第二胶筒,第一胶筒和第二胶筒受挤压而分别坐封。进一步,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分别由外径不同的两段构成,其中第一套管外径较大的一段和第二套管外径较大的一段相连接,第一滑套与第一套管的外径不同的两段之间均滑动密封连接,第一压缩腔室位于第一套管的外径较小的一段上靠近外径较大的一段的部位,第二滑套与第二套管的外径不同的两段之间均滑动密封连接,第二压缩腔室位于第二套管的外径较小的一段上靠近外径较大的一段的部位。进一步,所述第一压力蓄能环包括环状本体和弹性圈,其中环状本体轴向分为至 少三瓣,环状本体的外壁上具有周向的环形凹槽,所述弹性圈设于环形凹槽内,所述环状本体的两端面呈内凹的分别与所述第一锥环和第二锥环的锥面相配合的斜面;所述第二压力蓄能环与第一压力蓄能环的构造相同。进一步,所述环状本体沿轴向平均分成四瓣。进一步,所述环状本体由金属制成。进一步,所述弹性圈为橡I父圈。进一步,所述管体上具有连通管体内外的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所述第一阀腔内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一阀座、第一阀球、第一阀球托、第一密封弹簧和第一压盖,其中第一阀座与管体密封连接,第一阀球托的一部分插入第一密封弹簧内,第一阀球托具有容置第一阀球的凹槽,第一压盖与管体螺纹连接;第二阀腔的端部形成有台肩,所述第二阀腔内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第二密封弹簧、第二阀球托、第二阀球、第二阀座和第二压盖,其中第二压盖与管体螺纹连接,第二压盖将第二阀座固定于台肩处,第二阀座与管体之间密封连接,第二阀球托的一部分插入第二密封弹簧内,第二阀球托具有容置第二阀球的凹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制造方法,实现了在施工现场对套管的气密性进行检测。上述任一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制造第一套管,提供一中心管,并选择不同外径的套管与中心管焊接,套管与中心管之间具有环空,并在适当的部位开设第一通气孔,在两端形成外螺纹;b.制造第二套管,在与第一套管连接的一端形成内螺纹和与第一套管的中心管的内径相同的盲孔,在另一端具有外螺纹并沿轴向开有空腔,在适当的部位开设第二通气孔;c.将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通过螺纹连接,并在两者的连接部之间设置密封圈;d.将第一滑套、第一硬环、第一胶筒、第二硬环、第一锥环、第一压力蓄能环和第二锥环依次套在第一套管上,并将第一并帽和吊环依次螺纹连接于第一套管;将第二滑套、第三硬环、第二胶筒、第四硬环、第三锥环、第二压力蓄能环和第四锥环依次套在第二套管上,并将第二并帽和引鞋依次螺纹连接于第一套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专利技术的检测加压装置只需要与提供高压介质的设备连接便可使用,使用方便,便于携带,能够在施工现场使用。2、本专利技术的检测加压装置能够对套管的连接部的螺纹密封性进行检测,将本专利技术装置伸入套管管线中,通过高压气体推动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分别挤压第一胶筒和第二胶筒使其坐封在被检测部位两侧的套管内壁上,在两个胶筒之间形成密闭环空;然后由高压接口引入的高压气体从透气孔进入到密闭环空内,即可检测连接部的密封性是否良好。避免了由于连入管线中的某个管件的螺纹密封失效而导致整个管线密封失效的问题,杜绝了安全隐患。3、本专利技术的检测加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性能好。4、本专利技术的检测加压装置的管体(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连接而成)采用环空结构,大大减轻了装置的整体重量,使其便于移动和操作。 5、本专利技术的检测加压装置设置了压力蓄能环,当胶筒受压缩坐封时,对压力蓄能环施加轴向压力,压力蓄能环的端部的斜面将轴向力转化为径向力,压力蓄能环储存能量,当胶筒解封时,压力蓄能环储存的能量转化为轴向的力,协助胶筒快速解封。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套管的结构剖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套管的结构剖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第一压力蓄能环的较佳实施例的端面结构图;图5为图4的A-A剖图;图6和图7分别为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的结构拆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套管的结构剖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套管的结构剖图。如图I至图3所示,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包括由第一套管I和第二套管2连接而成的管体,第二套管2的末端封闭;第一套管I上自管体中部向端部依次套设有第一滑套3、第一硬环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套管气密性检测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连接而成的管体,第二套管的末端封闭;所述第一套管上自管体中部向端部依次套设有第一滑套、第一硬环、第一胶筒、第二硬环、第一锥环、第一压力蓄能环和第二锥环,所述第一套管的端部还依次螺纹连接有第一并帽和吊环,其中第一并帽与第二锥环相接触对其轴向限位;第一滑套与第一套管之间密封滑动连接,且第一滑套与第一套管之间形成第一压缩腔室,第一套管上具有连通第一压缩腔室和管体内部的径向的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二套管上自管体中部向端部依次套设有第二滑套、第三硬环、第二胶筒、第四硬环、第三锥环、第二压力蓄能环和第四锥环,所述第二套管的端部还依次螺纹连接有第二并帽和引鞋,其中第二并帽与第四锥环相接触对其轴向限位;第二滑套与第二套管之间密封滑动连接,且第二滑套与第二套管之间形成第二压缩腔室,第二套管上具有连通第二压缩腔室和管体内部的径向的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之间的管体上设有导通方向相反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其中所述第一套管为环空结构,所述第二套管为中空结构;其中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在进入第一压缩腔室和第二压缩腔室的高压气体的作用下沿轴向滑动并分别挤压第一胶筒和第二胶筒,第一胶筒和第二胶筒受挤压而分别坐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水平,马怀兵,代立强,王立志,王玉金,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安东油气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