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板水循环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560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8 0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板水循环热交换器,包括由左板、右板、前侧板、后侧板和盖板围成的换热腔体,换热腔体下部设置散热管;其特征是:所述左板上形成多个独立的左板水路通道,右板上形成多个独立的右板水路通道;最上层左板水路通道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另一端与前侧板水路通道一端连通,前侧板水路通道另一端与最上层右板水路通道一端连通,最上层右板水路通道另一端与后侧板水路通道一端连通,后侧板水路通道另一端与第二层左板水路通道连通;自第二层左板水路通道往下,左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依次通过散热管与右板水路通道连通,使水流在左板、散热管和右板之间呈螺旋形流通,最底层右板水路通道连接出水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减少了热量损失,换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板水循环热交换器,尤其是一种管板均有水路循环结构的冷凝式燃气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在家用型换热器中,常用的换热设备有间壁挂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蓄热式换 热器等三种类型,其中尤以间壁挂式换热器最为常见,一般这种换热器包括冷却水箱与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20世纪70年代开发使用的高效换热设备。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组金属薄板(通常为钛板)之间衬以垫片并用框架夹紧组装而成,冷、热流体分别在板片两侧流过,通过板片进行换热,板片厚度为O. 5 3mm。由于板片压制成各种波纹形状,既增加了刚度,又使流体分布均匀。对于换热核心件一散热器还是老式的板式的暖气片,在节能降耗低炭的国际发展趋势下,这种结构的暖气片已经适应不了热交换器的发展需求,原因在于1、由于流体中夹带大量的细晶碱,导致板式换热器结疤淤塞非常严重,致使系统阻力大,换热效率低;2、噪音非常大,影响生活;3、散热面积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管板水循环热交换器,使用过程中换热效率高、噪音小、使用寿命长、散热面积大。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管板水循环热交换器,采用左板、右板、前侧板、后侧板和盖板包围形成换热腔体,左板和右板上宽下窄,从而使换热腔体的下部呈收拢状,在换热腔体的下部设置多层散热管;其特征是在所述左板上设置有进水口,在右板上设置有出水口 ;所述前侧板的腔室中设置前侧板水路通道,后侧板的腔室中设置后侧板水路通道;所述左板上形成多个独立的左板水路通道,该多个左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层布置,最上层的左板水路通道沿横向布置,最上层以下的左板水路通道沿纵向布置;所述右板上形成多个独立的右板水路通道,该多个右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层布置,最上层的右板水路通道沿横向布置,最上层以下的右板水路通道沿纵向布置;所述最上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一端与进水口连通,最上层左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与前侧板水路通道的一端连通,前侧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与最上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一端连通,最上层右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与后侧板水路通道的一端连通,后侧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最上层的散热管与第二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二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第二层的散热管与第三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三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第三层的散热管与第三层的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自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往下,左板水路通道按上述方式自上而下依次通过散热管与右板水路通道连通,使水流在左板、散热管和右板之间呈螺旋形路径循环流通,最底层的右板水路通道的出水端连接出水口。所述下一层的散热管的管壁厚度小于位于该层散热管上部的散热管的管壁厚度。所述下一层的散热管的数量小于位于该层散热管上一层的散热管的数量。所述上部的散热管为内孔螺旋散热管或多孔螺旋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外表面呈翅片状。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燃气喷出口。本专利技术具有热转换效率高、噪音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由于管板均具有水路通道,从而减少了热量损失,并且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左右板、前后侧板以及换热管构成水路循环通道较之仅仅使用换热管构成的水路通道的换热面积大,从而使得该产品换热效率高;在靠近燃气喷出口的换热管采用螺旋结构的换热管或多孔螺旋结构的换热管,除了提高吸热面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降低噪音;在所述的换热管外部呈翅片状的作用也在于减少由于燃烧不充分而导致的堵灰的作用。 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右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f图3所示所述管板水循环热交换器包括左板I、右板2、前侧板3、后侧板4、盖板5、散热管6、进水口 8、出水口 9、前侧板水路通道10、后侧板水路通道11、燃气喷出口 12 等。如图I、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采用左板I、右板2、前侧板3、后侧板4和盖板5包围形成换热腔体,盖板5上设置有燃气喷出口 12 ;所述左板I和右板2上宽下窄,从而使得换热腔体的下部呈收拢状;在所述换热腔体的下部设置多层散热管6 ; 所述前侧板3和后侧板4均为中空板,在左板I上设置有进水口 8,在右板2上设置有出水口 9 ;所述前侧板3的腔室中设置前侧板水路通道10,后侧板4的腔室中设置后侧板水路通道11 ;所述左板I上形成多个独立的左板水路通道,该多个左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层布置,最上层的左板水路通道沿横向布置,最上层以下的左板水路通道沿纵向布置;所述右板2上形成多个独立的右板水路通道,该多个右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层布置,最上层的右板水路通道沿横向布置,最上层以下的右板水路通道沿纵向布置;所述最上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一端与进水口 8连通,最上层左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与前侧板水路通道10的一端连通,前侧板水路通道10的另一端与最上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一端连通,最上层右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与后侧板水路通道11的一端连通,后侧板水路通道11的另一端与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最上层的散热管6与第二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二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第二层的散热管6与第三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三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第三层的散热管6与第三层的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从而,自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往下,左板水路通道按上述方式自上而下依次通过散热管6与右板水路通道连通,使水流在左板I、散热管6和右板2之间呈螺旋形路径循环流通,最底层的右板水路通道的出水端连接出水口 9 ;如图2所示,下一层的散热管6的管壁厚度小于位于该层散热管6上部的散热管6的管壁厚度;下一层的散热管6的数量小于位于该层散热管6上一层的散热管6的数量; 为了增加水流速度,所述上部的散热管6为内孔螺旋散热管或多孔螺旋散热管,可以有效克服对流传热的主要热阻,管内外传热被同时强化,因而传热系数高,防止了由于燃气燃烧而导致的局部过热情况;与此同时采用内螺旋结构,在流速很低的情况下也始终处于轻微湍流状态,难以形成层流,有效的降低噪音;所述散热管6的外表面呈翅片状,既增加了吸热面积,又防止了由于燃气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堵灰现象。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燃气通过燃气喷出口 12进入换热腔体产生热量, 同时冷水通过进水口 8进入最上层的左板水路通道,再经过前侧板水路通道10 —最上层的右板水路通道一后侧板水路通道11 一左板水路通道一散热管6 —右板水路通道一散热管一左板水路通道,以此类推,自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往下,水流首尾相接,在左板I、散热管6和右板2之间呈螺旋形路径循环流通,最终由最底层的右板水路通的出水端经出水口 9排出。本专利技术使得燃气在散热管6之上的燃烧室燃烧后释放的热量能够逐层吸收,防止热量损失;同时,左板I、右板2、前侧板3和后侧板4均有水路通道,这样设计的目的既增加了换热元件,又减少了占地面积,使结构更紧凑。本专利技术的换热系统阻力减少,优化了热交换器的操作,同时流体介质(水)也防止了室内干燥(空调干燥),采暖 均匀,给人舒适感;设备占地面积小,安装检修方便;应用范围广阔,不仅仅家用,而且可以应用于工业,且热转换效率高,这将促进我国工业用换热装置从设备庞大向结构精简方向转变,也促进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板水循环热交换器,采用左板(1)、右板(2)、前侧板(3)、后侧板(4)和盖板(5)包围形成换热腔体,左板(1)和右板(2)上宽下窄,从而使换热腔体的下部呈收拢状,在换热腔体的下部设置多层散热管(6);其特征是:在所述左板(1)上设置有进水口(8),在右板(2)上设置有出水口(9);所述前侧板(3)的腔室中设置前侧板水路通道(10),后侧板(4)的腔室中设置后侧板水路通道(11);所述左板(1)上形成多个独立的左板水路通道,该多个左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层布置,最上层的左板水路通道沿横向布置,最上层以下的左板水路通道沿纵向布置;所述右板(2)上形成多个独立的右板水路通道,该多个右板水路通道自上而下分层布置,最上层的右板水路通道沿横向布置,最上层以下的右板水路通道沿纵向布置;所述最上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一端与进水口(8)连通,最上层左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与前侧板水路通道(10)的一端连通,前侧板水路通道(10)的另一端与最上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一端连通,最上层右板水路通道的另一端与后侧板水路通道(11)的一端连通,后侧板水路通道(11)的另一端与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最上层的散热管(6)与第二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二层右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第二层的散热管(6)与第三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第三层左板水路通道的下端通过第三层的散热管(6)与第三层的右板水路通道的上端连通;自第二层的左板水路通道往下,左板水路通道按上述方式自上而下依次通过散热管(6)与右板水路通道连通,使水流在左板(1)、散热管(6)和右板(2)之间呈螺旋形路径循环流通,最底层的右板水路通道的出水端连接出水口(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科利机械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