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金属切削刀具中的粗加工用车削刀片,包括刀片体及位于上、下端面各棱及顶点上的主、副切削刃及过渡切削刃,零度角的前刀面,设有减磨槽的断屑槽,过渡切削刃及其前刀面后设有一带倾角凸台的断屑槽、凸弧形断屑台,装夹平台组,位于刀片体各侧面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装夹孔。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零前角、并在过渡切削刃前刀面后的弧形断屑槽内增设带倾角的凸台,在各主、副切削刃后的断屑槽内均设一组凹形减磨槽,从而具有可较背景技术降低主切削力5-10%、切屑温度较低、磨损相对较小、使用寿命延长,断屑、排屑效果好等特点。克服了背景技术存在的切削阻力大,切屑及刃口温度高,刀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低等缺陷。(*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金属切削刀具中的车削加工用刀片,特别是一种采用陶瓷、硬质合金整体成型并带有多个切削(工作)单元的可转位车削用刀片。该刀片尤其适合用于各种材质的粗加工。
技术介绍
常规陶瓷、硬质合金带多个切削单元用于粗加工的可转位车削刀片,包括位于刀片体上、下端面棱上的主、副切削刃及其过渡切削刃,带负前角的前刀面,断屑槽及位于各过渡切削刃后的断屑槽后部的断屑台,装夹用平台组;位于刀片体各侧面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以及设于刀片体轴心的装夹孔。此类刀片虽然具有体积较小,硬度及切削刃强度高、耐磨性好,可用于粗加工切削的工作单元多并可轮换使用等特点。但由于各主、副切削刃、过渡切削刃后的前刀面为负前角,因而存在切削阻力大,切屑及刃口部温度高,从而降低了刀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改进设计一种粗加工用车削刀片,在确保刃口强度的基础上降低刀片切削加工时的切削力及刃口的工作温度,提高刀片的使用寿命,以满足粗加工要求等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在
技术介绍
基础上在过渡切削刃的前刀面后的弧形断屑槽内增设一带倾角的凸台,以增强切削过程中的刃口强度,与此同时在断屑槽内增设一组减磨槽,以解决因凸台的增设所引起的主切削力增大的问题并降低主切削力及刃口温度,其主切削力较常规粗加工刀片的主切削力减少约5~10%,确保刀片刃口的承受力和强度,有效地延长刀片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技术包括刀片体及位于上、下端面各棱及顶点上的主、副切削刃及过渡切削刃,前刀面,断屑槽及设于各过渡切削刃后的断屑槽后部的断屑台,装夹平台组,位于刀片体各侧面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设于刀片体轴心的装夹孔;关键在于在过渡切削刃的前刀面后的弧形断屑槽内增设一带倾角的凸台,同时在各主、副切削刃后的断屑槽内均设有一组凹形减磨槽;各前刀面的前角均为零度角,而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均与相对应的前刀面垂直;而各断屑台则为凸弧形斜面断屑台;各切削单元通过压制、烧结成一整体型刀片体。上述刀片体轴截面为正方形,并设有8个切削单元的片状刀片,在上、下端面上作为切削刃的棱长均为15~27mm,其中过渡切削刃半径为R0.8~2.4mm,前刀面宽0.30~0.50mm,对应主、副切削刃的断屑槽宽2.45~2.8mm、深0.1~0.25mm,在断屑槽内对应于每个切削单元的主、副切削刃所设的减磨槽的数量为2~9个,各减磨槽间隔0.5~3mm,而对应于过渡切削刃的断屑槽径向宽1.1~1.6mm、深0.1~0.15mm;各过渡切削刃后的前刀面后的凸台倾斜角为5°~20°,扇形角半径为R0.5-2mm。而对应于各主、副切削刃的断屑槽包括断屑槽前面、底面及挡屑面,断屑槽前面为半径R0.2~5mm的圆弧面,该圆弧面与前刀面夹角为154°~168°、底面宽0.7~1.5mm、后部挡屑面为斜面、角度为60°~80°、宽1.0~1.4mm,其内的减磨槽宽0.2~1.2mm、深0.02~0.15mm、长度则与断屑槽前面及底部平面的宽度相同,且与主、副切削刃呈70°~90°角。为了进一步提高刀片的使用寿命,各切削刃刃口均为半径R0.02-0.06的圆弧形刃口。本技术由于在
技术介绍
基础上在过渡切削刃的前刀面后的弧形断屑槽内增设了一带倾角的凸台,增强了切削过程中的刃口强度;在断屑槽内增设一组减磨槽,解决了因凸台的增设所引起的主切削力增大的问题并降低主切削力及刃口工作时的温度,其主切削力较常规粗加工刀片的主切削力减少约5~10%,确保刀片刃口的承受力和强度,有效地延长了刀片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轴测图);图2为A-A视图(放大图);图3为B-B视图(放大图)。图中1-1.主切削刃,1-2.副切削刃,1-3.过渡切削刃,2.前刀面,3-1.主后面、3-2.副后面、3-3.过渡后面,4.断屑槽,4-1.断屑槽前面,4-2.断屑槽底平面,4-3.挡屑面,5.断屑槽、5-1.凸台、5-2.断屑台,6.减磨槽,7.装夹平台,8.装夹孔。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以刀片体轴载面为正方形并设有8个切削单元的片状刀片为例刀片轴向高6.4mm,宽15.875mm,各过渡切削刃1-3刃口圆弧半径R1.6mm,前刀面后的凸台5-1倾斜角为8°,扇形角半径为R 1.2mm。在上、下端面上作为切削刃的棱长均为15.875mm,前刀面2宽0.4mm,对应主、副切削刃1-1、1-2的断屑槽4宽2.45~2.8mm、深0.15mm,其中断屑槽前面4-1为半径1mm的圆弧面,该圆弧面与前刀面夹角160°,底面4-2宽0.9~1.35mm,后部挡屑面4-3为斜面、角度为68°、宽0.69mm,在断屑槽4内对应于每个切削单元的主、副切削刃所设的减磨槽6的数量为8个、间隔1.5mm,各减磨槽宽0.2~0.8mm、深0.05mm、长度则与断屑槽前面及底部平面的宽度相同,且与主、副切削刃1-1、1-2呈82°角。而对应于过渡切削刃1-3的断屑槽5径向宽2.6mm、深0.1mm。权利要求1.一种粗加工用车削刀片,包括刀片体及位于上、下端面各棱及顶点上的主、副切削刃及过渡切削刃,前刀面,断屑槽及设于各过渡切削刃后的断屑槽后部的断屑台,装夹平台组,位于刀片体各侧面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设于刀片体轴心的装夹孔;其特征在于在过渡切削刃的前刀面后的弧形断屑槽内增设一带倾角的凸台,同时在各主、副切削刃后的断屑槽内均设有一组凹形减磨槽;各前刀面的前角均为零度角,而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均与相对应的前刀面垂直;而各断屑台则为凸弧形斜面断屑台;各切削单元通过压制、烧结成一整体型刀片体。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削用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体的轴截面是正方形,并设有8个切削单元的片状刀片,在上、下端面上作为切削刃的棱长均为15~27mm,其中过渡切削刃半径为R0.8~2.4mm,前刀面宽0.30~0.50mm,对应主、副切削刃的断屑槽宽2.45~2.8mm、深0.1~0.25mm,在断屑槽内对应于每个切削单元的主、副切削刃所设的减磨槽的数量为2~9个,各减磨槽间隔0.5~3mm,而对应于过渡切削刃的断屑槽径向宽1.1~1.6mm、深0.1~0.15mm,各过渡切削刃的前刀面后的凸台倾斜角为5°~20°,扇形角半径为R0.5-2mm。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削用刀片,其特征在于对应于各主、副切削刃的断屑槽包括断屑槽前面、底面及挡屑面,断屑槽前面半径为R0.2~5mm的圆弧面,该圆弧面与前刀面夹角154°~168°、底面宽0.7~1.5mm、后部挡屑面为斜面、角度为60°~80°、宽1.0~1.4mm,其内的减磨槽宽0.2~1.2mm、深0.02~0.15mm、长度则与断屑槽前面及底部平面的宽度相同,且与主、副切削刃呈70°~90°角。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削用刀片,其特征在于各切削刃刃口均为半径R0.02-0.06的圆弧形刃口。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金属切削刀具中的粗加工用车削刀片,包括刀片体及位于上、下端面各棱及顶点上的主、副切削刃及过渡切削刃,零度角的前刀面,设有减磨槽的断屑槽,过渡切削刃及其前刀面后设有一带倾角凸台的断屑槽、凸弧形断屑台,装夹平台组,位于刀片体各侧面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装夹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粗加工用车削刀片,包括刀片体及位于上、下端面各棱及顶点上的主、副切削刃及过渡切削刃,前刀面,断屑槽及设于各过渡切削刃后的断屑槽后部的断屑台,装夹平台组,位于刀片体各侧面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设于刀片体轴心的装夹孔;其特征在于:在过渡切削刃的前刀面后的弧形断屑槽内增设一带倾角的凸台,同时在各主、副切削刃后的断屑槽内均设有一组凹形减磨槽;各前刀面的前角均为零度角,而各主、副后面及过渡后面均与相对应的前刀面垂直;而各断屑台则为凸弧形斜面断屑台;各切削单元通过压制、烧结成一整体型刀片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洁,曾伟,陈冬华,周富强,叶春平,
申请(专利权)人: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