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玻璃加热炉炉体框架进行冷却的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的加热炉,通过实施该方法,可有效减小加热炉炉体框架因长期受热及热胀冷缩产生的变形,从而有效减小加热炉中的玻璃输送辊道、加热炉的炉门,以及加热炉上盖提升装置等因加热炉炉体框架变形而带来的运行不顺畅等问题,还可有效缩短加热炉停炉后的降温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玻璃钢化机组加热炉炉体框架进行冷却的方法,以及应用该冷却方法的玻璃加热炉。
技术介绍
加热炉是玻璃钢化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冷玻璃均匀加热到钢化温度以上,并平稳输送到成型及钢化工序的任务。加热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无法避免,而且日益严重的问题,如加热炉炉体因长期处于高温工作状态下,其支撑整个炉体的炉外刚性金属框架也会因热传导而长时间处于较高温度,加上因检修需要停炉降温,以及检修后再次加热升温而带来的多次冷热循环,会导致炉体结构产生变形,致使炉内传输辊道的平整性、一致性降低;加热炉炉门开启装置,以及上炉体的提升装置也会因炉体温度过高而发生变形,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由于炉体材料蓄热量大,当加热炉需要停炉检修时,降温速度慢,需要数十小时才能达到室温。这些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目前,为了避免或减小加热炉产生的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都是采取在加热炉设计时采用耐热性能好、热膨胀系数较小的炉体材料,或者在炉体结构中预留膨胀缝,以及加强炉体外金属框架的刚性等方法,但这些方法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加热炉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产生变形,尤其是支撑和构建整个炉体的炉外框架产生扭曲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玻璃加热炉炉体框架进行持续而稳定的冷却的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的加热炉。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玻璃加热炉冷却方法具体为1)在加热炉炉体框架中的金属构件处设置冷却管路;2)向所述冷却管路内通入冷媒,利用流经的冷媒对冷却管路进行冷却,进而实现对加热炉炉体框架中的金属构件的冷却。进一步,所述冷却管路由构建加热炉炉体框架的管状金属构件本身构成。进一步,所述冷却管路通过其上设置的输入口和输出口与外部的冷媒供应装置相连,由此形成冷媒循环系统。进一步,所述冷却管路包括分别与所述加热炉的上炉体和下炉体相对应的两部分,两部分冷却管路各自设置有冷媒输入口、输出口,其中,上炉体中的冷却管路的冷媒输入口、输出口分别通过柔性软管与所述冷媒供应装置相连,以适应对上炉体的提升操作。进一步,所述冷媒供应装置带有控制冷媒输入输出的阀门或/和温度调节装置,并能够根据需要对输出的冷媒的流量或/和温度进行调节。进一步,所述冷却管路的排管密度根据所述加热炉炉体框架上的温度分布及应重点控温的部位进行相应调整。进一步,所述冷媒供应装置在加热炉开始加热前或升温过程中启动运行,或在加热炉达到设定温度后启动运行。进一步,所述冷媒为水或空气,所述冷媒供应装置为水泵或风机或冷却水机组或冷风机组。一种应用上述冷却方法的玻璃加热炉。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现有的加热炉框架上设置强制冷却的装置,既可有效减小加热炉因长期高温工作,以及频繁的加热和停炉降温引起的变形,从而有效减小加热炉中的玻璃输送辊道、加热炉的炉门,以及加热炉上盖提升装置等因加热炉炉体框架变形而带来的运行不顺畅等问题,还可提高加热炉在停炉时的降温速度,这样不仅保证了加热炉长期稳定、顺畅的运行,延长了加热炉使用寿命,也有效缩短了停炉降温时间,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加热炉冷却方法的冷媒循环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加热炉冷却方法中的冷却管路在所示结构形式的炉体框架上的安装位置正视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冷却管路在炉体框架上安装位置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冷却管路在炉体框架上安装位置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加热炉冷却方法的冷媒循环系统由冷却管路和冷媒供应装置组成,其中冷却管路包括上炉体冷却管路I和下炉体冷却管路6两个部分,这两部分都各自具有一个冷媒输入口 7和一个输出口 4,其中上炉体冷却管路的输入口和输出口通过柔性软管2与冷媒供应装置连接。冷媒供应装置包括冷媒循环泵8、冷却塔5、阀门3和冷媒罐9等。该冷媒供应装置中的冷媒优选去离子水,也可以是例如防冻液或采暖用水等水溶液,甚至可以是干燥空气。相应地,所述冷媒循环泵是水泵或风机。冷媒供应装置中还可包括温度控制装置,通过调节不同管路的阀门开度、冷媒循环泵流量,或冷却塔的散热量等,调节冷媒入口处的冷媒温度,从而将炉体框架的温度控制在设定温度以下。冷媒供应装置可以在加热炉开始加热前或升温过程中启动运行,或在加热炉达到某一设定温度后启动运行。如图2所示的炉体框架结构,整个冷却管路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冷却管路I以加热炉的上炉体框架中相互连通的金属方管立柱和金属方管横梁10本身构成;另一部分冷却管路6以加热炉的下炉体框架中相互连通的金属方管立柱和金属方管横梁10本身构成。冷媒出口 4位于左侧的空心主立柱上。玻璃输送辊道11大致处于上炉体和下炉体之间。由于炉体框架中的金属构件一般为田字形结构,冷媒流道的设计不太方便,有些构件可能无法作为冷媒流道。因此,可以在该炉体框架上,沿构件表面铺设专门的冷却排管,以尽可能铺设到所有金属构件上,使框架中金属构件的冷却效果更好,冷却更均匀。 如图3所示,上炉体冷却管路I和下炉体冷却管路6都分别在相对的一侧设置冷媒入口 7和冷媒出口 4,且出入口处都装设阀门3,使得维修时可独立切断冷媒通路。“下入上出”方式可保证冷媒充盈整个管路,并充分流经所有流道,避免管道内夹存空气,影响冷却效果。为了便于上炉体提升,上炉体冷却管路I中的冷媒入口 7和冷媒出口 4可通过柔性软管与冷媒供应系统连接。如图4所示,炉体顶部框架中的梁和柱10同样可以和炉体四周,以及炉底的框架一起,共同构成冷却管路,以提供对整个框架的全面冷却。冷媒入口 7和冷媒出口 4分别位于上炉体和下炉体的长方体形框架的最长对角位置,使冷媒冷却管路能覆盖整个炉体框架,且各路冷媒流道的长度大致相当,流动阻力也大致相当,以获得最佳冷却效果,提高能源利用率。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只要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冷却方法,对加热炉炉体框架进行冷却,无论是铺设单独的冷却管路,还是利用框架本身的管状构件作为冷媒流道;也无论冷却系统组成、冷却管路的流道设计,以及冷媒选择有何不同,都应理解为均落在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加热炉冷却方法,具体为1)在加热炉炉体框架中的金属构件处设置冷却管路;2)向所述冷却管路内通入冷媒,利用流经的冷媒对冷却管路进行冷却,进而实现对加热炉炉体框架中的金属构件的冷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由构建加热炉炉体框架的管状金属构件本身构成。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通过其上设置的输入口和输出口与外部的冷媒供应装置相连,由此形成冷媒循环系统。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包括分别与所述加热炉的上炉体和下炉体相对应的两部分,两部分冷却管路各自设置有冷媒输入口、输出口,其中,上炉体中的冷却管路的冷媒输入口、输出口分别通过柔性软管与所述冷媒供应装置相连,以适应对上炉体的提升操作。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供应装置带有控制冷媒输入输出的阀门或/和温度调节装置,并能够根据需要对输出的冷媒的流量或/和温度进行调节。6.如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玻璃加热炉冷却方法,具体为:1)在加热炉炉体框架中的金属构件处设置冷却管路;2)向所述冷却管路内通入冷媒,利用流经的冷媒对冷却管路进行冷却,进而实现对加热炉炉体框架中的金属构件的冷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雁,李彦兵,杨娜娜,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兰迪玻璃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