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空作业平台装置,包括:作业平台;导轨套管,设置于所述作业平台的两侧,其中所述导轨套管底部设有支撑滚轮,所述导轨套管内部设置有导轨;导向杆,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下方并具有沿所述导向杆设置的滚轮,且所述导向杆和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留有冗余空间,其中所述导向杆插设在所述导轨套管之中且所述滚轮与所述导轨相配合;以及限位组件,具有限位杆、连杆、卡座、卡齿,其中所述限位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作业平台的一侧,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套管相连接,所述卡齿固定于所述限位杆上并允许与所述卡座啮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升降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空作业平台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升降装置自身具有行走及转向驱动功能,不需人工牵引,不需外接电源移动灵活方便,令高空作业更方便快捷,是现代企业高效安全生产之理想高空作业设备。辅助自行走式系列升降机辅助自行走式升降机,具有自动行走功能,能够在不同工作状态下,不需外接电源,不需外来动力牵引,移动灵活、操作方便、升降自如,只需一人便可完成前进、后退。升降装置作为一种较危险的施工工具,对安全性一直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各种升降装置的安全操作规范不断地出台。因此,业界需要越来越安全的高坐作业设备以满足新的安全操作规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结合多年的研发经验,开发出了一种高空作业平台装置,包括作业平台;导轨套管,设置于所述作业平台的两侧,其中所述导轨套管底部设有支撑滚轮,所述导轨套管内部设置有导轨;导向杆,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下方并具有沿所述导向杆设置的滚轮,且所述导向杆和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留有冗余空间,其中所述导向杆插设在所述导轨套管之中且所述滚轮与所述导轨相配合;以及限位组件,具有限位杆、连杆、卡座、卡齿,其中所述限位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作业平台的一侧,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套管相连接,所述卡齿固定于所述限位杆上并允许与所述卡座啮合;其中,所述限位杆横向设置在作业平台,且当所述导向套管向下移动时,所述导向杆被抬升,使得所述卡齿与所述卡座相啮合,从而保持所述作业平台锁止不动。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中,所述卡座为底边朝上的三角形状。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中,一水平横杆相对于所述卡座横向设置。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中,所述作业平台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高空作业平台装置外部的一支撑底座相接。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中,还包括挡块,从所述固定座的两侧突出,并与所述作业平台的底面上的所述水平横杆相配合。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CN 102942145 A书明说2/3页并且旨在为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附图主要是用于提供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理解。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专利技术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图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的主要结构。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支撑底座的主要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讨论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例。图I示意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的主要结构。如图所述,本专利技术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100主要包括作业平台101、导轨套管102、支撑滚轮103、导向杆104、限位组件105、限位杆106、连杆107、卡座108、固定座109。导轨套管102设置于所述作业平台101的两侧,其中所述导轨套管102底部设有支撑滚轮103,所述导轨套管102内部设置有导轨。导向杆104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101下方并具有沿所述导向杆104设置的滚轮,且所述导向杆104和所述作业平台101之间留有冗余空间。特别是,所述导向杆104插设在所述导轨套管102之中且所述滚轮与所述导轨相配合。此外,图I中的限位组件105具有限位杆106、连杆107、卡座108、卡齿(未图示)。其中,所述限位杆106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作业平台101的一侧,所述限位杆106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套管102相连接,所述卡齿108固定于所述限位杆106上并允许与所述卡座108啮合。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卡座108为底边朝上的三角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限位杆106横向设置在作业平台101,且当所述导向套管102向下移动时,所述导向杆104被抬升,使得所述卡齿与所述卡座108相啮合,从而保持所述作业平台101锁止不动。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一水平横杆110相对于所述卡座108横向设置。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100中,所述作业平台101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固定座109,所述固定座109与所述高空作业平台装置外部的一支撑底座(如图2所示,且以下将结合图2进行更详细的讨论)相接。最后,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高空作业平台装置中,还包括挡块111,从所述固定座109的两侧突出,并与所述作业平台101的底面上的所述水平横杆110相配合。现在转到图2,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支撑底座200的主要结构。其中,本专利技术的支撑底座200主要包括底座201、球形凹槽202、主支撑杆203、主轴204、竖杆205、顶盖206、球头207、卯榫杆208、扩散垫片209、加强肋210以及顶端211。参考图1,底座201的中心部设置有一球形凹槽202。主支撑杆203的主体是由位于所述主支撑杆中心的主轴204、位于主支撑杆两侧的至少两根竖杆205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支撑杆顶部的顶盖206构成的框架式结构。特别是,所述主支撑杆203的主体底部设置有一球头207,所述球头207与所述球4形凹槽202彼此配合,其中所述球头207与所述球形凹槽202的配合允许所述主支撑杆203 以竖直方向为轴在预定的角度内倾斜。卯榫杆208设置于所述主支撑杆203的竖杆205底部,其中所述主支撑杆203的竖杆205经由所述卯榫杆208与所述底座201拼接在一起。较佳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上述的支撑底座200中,所述竖杆底部的内侧设置有卯榫凸部,且所述卯榫杆上设置有与所述卯榫凸部相对的卯榫凹部,且所述竖杆205经由所述卯榫凸部和所述卯榫凹部的配合而可拆卸地与所述底座201拼接在一起。此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的支撑底座200中,所述底座201的中心部外圈具有扩散垫片209,所述扩散垫片209从所述中心部向外延伸。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一套设于所述主支撑杆203的顶端上的加强肋210。该加强肋210可以对支撑杆203的顶端形成保护作用。较佳地,在上述的支撑底座200中,所述加强肋210呈圆盖状,且所述圆盖状的加强肋210的圆心处为一穿孔,所述穿孔允许所述主支撑杆的顶端211从该穿孔穿出。在本专利技术的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从穿孔穿出的主支撑杆203的顶端211为一六角柱头,以便与升降装置上的装配部件相配合以将升降装置安装于该支撑底座上。上述实施例是提供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实现或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思想的情况下,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种种修改或变化,因而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被上述实施例所限,而应该是符合权利要求书提到的创新性特征的最大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高空作业平台装置,包括作业平台;导轨套管,设置于所述作业平台的两侧,其中所述导轨套管底部设有支撑滚轮,所述导轨套管内部设置有导轨;导向杆,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下方并具有沿所述导向杆设置的滚轮,且所述导向杆和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留有冗余空间,其中所述导向杆插设在所述导轨套管之中且所述滚轮与所述导轨相配合;以及限位组件,具有限位杆、连杆、卡座、卡齿,其中所述限位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作业平台的一侧,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套管相连接,所述卡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空作业平台装置,包括:作业平台;导轨套管,设置于所述作业平台的两侧,其中所述导轨套管底部设有支撑滚轮,所述导轨套管内部设置有导轨;导向杆,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下方并具有沿所述导向杆设置的滚轮,且所述导向杆和所述作业平台之间留有冗余空间,其中所述导向杆插设在所述导轨套管之中且所述滚轮与所述导轨相配合;以及限位组件,具有限位杆、连杆、卡座、卡齿,其中所述限位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作业平台的一侧,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套管相连接,所述卡齿固定于所述限位杆上并允许与所述卡座啮合;其中,所述限位杆横向设置在作业平台,且当所述导向套管向下移动时,所述导向杆被抬升,使得所述卡齿与所述卡座相啮合,从而保持所述作业平台锁止不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昌,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市大金机械设备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