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2122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7 17: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为支撑杆接托盘,托盘接支撑垫的下部,支撑垫为U型结构,有底板、前板和两侧侧板,底板为矩形,宽度为人体小腿宽度,长度为小腿长度外长度的三分之二,前板为矩形,宽度与底板一致,高度为人体大腿长度的三分之二,侧板为梯形,与前板相邻处高度与前板高度一致,与底板相邻处长度与底板一致,上边为斜边,短边长度是高度的三分之二,高度调节柄与托盘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膝关节、髋关节僵硬,大腿、小腿肌肉萎缩,股骨和胫骨的废用性骨质疏松,患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等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保护病损的膝关节以下的部位,防治下肢制动导致的静脉血栓症、肌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下肢保护性支具,特别涉及一种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
技术介绍
在本专利技术之前,没有即可以移动又可以支撑人体的膝关节支具。膝关节以下部位的创伤骨折手术后,如果需要局部制动,膝关节以下需要使用支具,而现有支具仅仅能固定和保护小腿和足踝,不能允许负重。患者如需站立或短距离移动时,需要双手扶拐杖,或助行器。此时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双上肢和健侧下肢负重,还需患肢大腿用力提起,避免足着地。不仅四肢均要用力,容易全身疲劳,而且双手得不到解放,不能进行其他操作。若有一侧上肢同时患病伤时,此种情形比较常见,那么患者在无他人协助时就只能卧床,不能自由 活动,对患侧肢体的恢复,全身生理和心理的康复均极为不利。此外,膝关节以下部位受损、病变的患者若长期使用现有普通支具,患肢关节得不到不运动,会使本来尚正常的膝关节、髋关节僵硬,大腿、小腿肌肉萎缩,股骨和胫骨的废用性骨质疏松,患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研制一种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四肢平角下端连接万向轮,四肢平角中部连接支撑杆一端,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支撑杆另一端连接托盘,托盘连接支撑垫的下部,支撑垫为U型结构,包括底板、前板和两侧侧板;所述底板为矩形,宽度为人体小腿宽度,长度为小腿长度外长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前板为矩形,宽度与底板一致,高度为人体大腿长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侧板为梯形,与前板相邻处高度与前板高度一致,与底板相邻处长度与底板一致,上边为斜边,短边长度是高度的三分之二 ;高度调节柄与托盘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效果在于1.患者的患侧膝关节屈曲90度,呈跪姿跪于支具的膝关节的支撑垫中,有效地利用了患者健全的膝关节及大腿,使患者能在不借助双拐或他人的帮助下能站立。2.患者在站立或移动时,不需要双手扶支具,可以腾出双手,有利于患者的自理。3.由于在该支具上,患肢是屈膝90度状态,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小腿后侧肌群处于放松状态,尤其有利于跟腱断裂术后,跟骨骨折术后、踝关节骨折的康复。4患者利用本专利技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站立和移动,在完全康复前自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患者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康复。5.本支具具有高度调节柄,膝关节支撑垫的高度可调节,适用于不同身高的患者。6.本支具的膝关节支撑垫部分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与大腿、小腿、膝关节紧密贴合,分散应力,无需与人体捆绑即可与患肢结合,不论与肢体结合还是分离均方便。7.本支具无左右区分,适用于任意患侧。8.由于在支具中患肢的膝关节是负重部位,所以小腿中段以下的部位(胫腓骨中下段、踝关节、距骨、跟骨、足、跟腱)骨折、损伤、疾病、手术后均适用。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使患者在保护病损的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同时还可以使患者离开床和轮椅,而且可以防治下肢制动导致的静脉血栓症、肌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附图说明图I——本专利技术结构左视图。图2——本专利技术结构主视图。图3——本专利技术结构俯视图。图中各标号对应部件如下支撑垫I、托盘2、支撑杆3、四肢平角4、万向插轮5、高度调节柄6。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膝关节)支撑垫I为U型结构,包括底板,前板,双侧的侧板,没有后板;底板为矩形,与侧板形成U型,内径宽度为人体膝关节宽度,正好容纳膝关节和小腿,长度为小腿长度的三分之二,使踝关节、跟腱、足等部位悬垂与底板的后方,避免受力;前板为矩形,宽度与底板一致,高度为人体大腿长度的三分之二,既可以传递大腿向前的推力,阻挡膝关节从前方滑脱,亦可以使前板上缘的高度适合患者手扶;侧板为梯形,与前板相邻侧高度与前板高度一致,与底板相邻侧长度与底板一致,上边为斜边,可以传递膝关节向两侧的力量,便于患者转弯和侧方移动,短边长度是高度的三分之二,使侧板在患者胯下不造成妨碍,便于下肢的运动。支撑垫I外层材料是高强度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如聚乙烯,尼龙等),内层与人体接触的一面材料为纤维织物包裹的泡沫塑料、海绵。支撑垫I下方连接托盘2,托盘2下方连接可调节高度的支撑杆3,支撑杆3为市售气压杆。托盘2是支撑垫I与支撑杆3之间的连接装置,并内置高度调节柄6,即高度调节柄6是与托盘2连接。四肢平角4为四肢型,其四角连线为矩形,矩形面积大于膝关节支撑垫I的底板面积,使支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支撑杆3插于四肢平角4的中心并固定连接。万向插轮5位于四肢平角4为四肢的末端,承受支具的压力,并可以万向移动,使用者可以随意改变移动方向。三部分的关系为带万向插轮5的四肢平角4置于地面,上方垂直连接支撑杆3,支撑杆3顶端安装托盘2,托盘2上为支撑垫I。本专利技术应用过程说明使用者站立位,患侧的膝关节采取屈曲90度位,跪于支撑垫I上;调节调节柄6,此时支撑杆3处于可伸缩的状态,根据需要抬高或降低支撑垫I的高度,现在经调节后支撑垫I向上抬高;此时,使用者患肢同侧的手可扶于支撑垫I的前板上缘,健侧的下肢向后蹬踏,患肢的膝关节支撑身体,四肢平角4下的万向插轮5滚动,人体向前移动,由于是万向插轮5,支具可随时改变方向。权利要求1.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四肢平角下端连接万向轮,四肢平角中部连接支撑杆一端,其特征在于支撑杆另一端连接托盘,托盘连接支撑垫的下部,支撑垫为U型结构,包括底板、前板和两侧侧板;所述底板为矩形,宽度为人体小腿宽度,长度为小腿长度外长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前板为矩形,宽度与底板一致,高度为人体大腿长度的三分之二 ;所述侧板为梯形,与前板相邻处高度与前板高度一致,与底板相邻处长度与底板一致,上边为斜边,短边长度是高度的三分之二 ;高度调节柄与托盘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支撑垫内层采用软材料铺垫。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其特征在于四肢平角的四角连线为矩形,矩形面积大于膝关节支撑垫的底板面积。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本专利技术结构为支撑杆接托盘,托盘接支撑垫的下部,支撑垫为U型结构,有底板、前板和两侧侧板,底板为矩形,宽度为人体小腿宽度,长度为小腿长度外长度的三分之二,前板为矩形,宽度与底板一致,高度为人体大腿长度的三分之二,侧板为梯形,与前板相邻处高度与前板高度一致,与底板相邻处长度与底板一致,上边为斜边,短边长度是高度的三分之二,高度调节柄与托盘连接。本专利技术解决了膝关节、髋关节僵硬,大腿、小腿肌肉萎缩,股骨和胫骨的废用性骨质疏松,患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等缺陷。本专利技术保护病损的膝关节以下的部位,防治下肢制动导致的静脉血栓症、肌萎缩、废用性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文档编号A61H3/04GK102940563SQ201210464189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4日专利技术者王骏飞, 熊进, 仲小霞 申请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医用屈膝下肢移动支具,四肢平角下端连接万向轮,四肢平角中部连接支撑杆一端,其特征在于支撑杆另一端连接托盘,托盘连接支撑垫的下部,支撑垫为U型结构,包括底板、前板和两侧侧板;所述底板为矩形,宽度为人体小腿宽度,长度为小腿长度外长度的三分之二;所述前板为矩形,宽度与底板一致,高度为人体大腿长度的三分之二;所述侧板为梯形,与前板相邻处高度与前板高度一致,与底板相邻处长度与底板一致,上边为斜边,短边长度是高度的三分之二;高度调节柄与托盘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骏飞熊进仲小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