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然冷却装置,包括水泵、带具有肋片的介质热交换管道的水箱及设置于水箱上方的若干带排水孔的分水盘,该水泵的入水口通过水管与水箱连接,水泵具有冷却出水口及补偿出水口,该冷却出水口通过发热设备后连接至进水管,该补偿出水口通过增压水管直接连接至该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下方设置有射嘴,该射嘴下方对应设置有水轮,所述分水盘位于该水轮下方,且在该分水盘侧部设置有对分水盘吹风的风扇,该风扇与所述水轮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着能量利用率高,结构合理的优点。节水。功能集约,后继扩展开发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自然冷却装置。技术背景大型设备在工作时要求功率较高,随之会带来较高的发热量,造成散热困难。常见的对设备的降温措施,如直接采用风扇吹风进行风冷,散热效果并不一定理想;或是直接冲水进行水冷,虽然冷却效果不错,但是并不适合于不能直接接触水的设备;此外诸如压缩机压缩制冷技术,虽然效果很好,但是成本同样很高。针对于此,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申请人在先申请了一种自然冷却装置,该自然冷却装置包括水泵,水箱及安装在水箱上方的若干层带排水孔的分水盘,水泵的入水口通过水管与水箱连接,分水盘下方设置有冷却排管,从排水孔内流出的水能够冲淋在冷却排管上,且冷却排管的出水口位于最上层分水盘上,以使从冷却排管出来的水流入最上层分水盘内;该技术使用时,可采用冷水吸收设备工作时发出的热量,通过冷却排管初步冷却后排入到分水盘,再通过分水盘的小孔分水散热的方式进行再次冷却,该过程通过水泵循环运行,就可以不间断的为设备降温散热,达到节水省电,冷却效果好的优点。然而该结构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用于供水的水泵功率因为结构关系,可能会有部分被浪费掉,没有达到能量的最优利用,此外由于从分水盘流下的水,均是直接收集入水箱,可能会造成势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量利用率更高,结构更为合理的自然冷却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自然冷却装置,包括水泵、水箱及设置于水箱上方的若干带排水孔的分水盘,该水泵的入水口通过水管与水箱连接,水泵具有冷却出水口及补偿出水口,该冷却出水口通过发热设备后连接至进水管,该补偿出水口通过增压水管直接连接至该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下方设置有射嘴,射嘴的口径是进水管直径的99%或以下,该射嘴下方对应设置有水轮,所述分水盘位于该水轮下方,且在该分水盘侧部设置有对分水盘吹风的风扇,该风扇与所述水轮传动连接。进一步,所述分水盘下方设置有飞水收集盘,该飞水收集盘直接或间接与所述水箱的上方入水口连接。进一步,所述分水盘外设置有格栅结构的保护罩。进一步,所述水箱包覆有隔热层,在水箱内贯通设置有供热交换介质通过的介质管道,该介质管道的进、出口分别位于水箱外。进一步,所述水箱连接有两个水泵。进一步,所述水泵的出、入水端各设有一个阀。上述,水泵的出水端设置有水压表。进一步,风扇与分水盘之间设置有水珠回收装置,该水珠回收装置包括支架,该支架上设有若干能够挡住水珠的挡水片,该挡水片上设有导水槽。进一步,所述增压水管上设置有节流阀及水压表。进一步,介质管道外周设置有若干鳍片。进一步,所述水轮同心连接有传动坑轮,该传动坑轮通过皮带与所述风扇传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新增的增压水管,可以将水泵多余的功率利用来将水输送到进水管,进而能够达到水泵功率的合理利用,此外水轮及传动给风轮,能够 对水进行冷却,达到进一步的冷却效果,而增设的飞水收集盘,能够将通常达不到合理利用的水的势能收集起来,用于供其他其他设备或是冷却使用,可见,本技术具有着能量利用率高,结构合理的优点,水珠回收装置利于节约用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的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水珠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本技术所提供的新型自然冷却装置,主要结构包括水泵I、水箱2及设置于水箱2上方的若干带排水孔的分水盘3,水泵I的入水口通过水管与水箱2连接,水泵I具有冷却出水口 11及补偿出水口 12,该冷却出水口 11通过管道连接到发热设备,以通过流过的冷水对发热设备进行冷却,在通过发热设备后,再连接至进水管4进行收集,而补偿出水口 12通过增压水管13直接连接至进水管4,进水管4位于整个装置的最上方,且高度要低于水泵I的最大扬程,这样可以将水泵I能够产生的功率合理的利用起来,不至于造成能量浪费,进水管4下方设置有射嘴41,一般可以将射嘴41设计得稍微小一点,口径可以是进水管4直径的99%或以下,使得其喷出水的压力能够保持一定数值,射嘴41下方对应设置有水轮5,带排水孔分水盘3位于水轮5下方,且在带排水孔分水盘3侧部设置有对带排水孔分水盘3吹风的风扇6,该风扇6与水轮5传动连接。在一种优选方案中,水轮5同心连接有传动坑轮51,该传动坑轮51通过皮带52与风扇6实现传动连接;如此水轮5受射嘴41射出的水带动,并将动力传动给风扇6,而经过水轮5的水流到带排水孔分水盘3,由于带排水孔分水盘3的若干排水孔作用而尽量分散水流,同时伴随风扇6吹出的风,能够达到快速冷却水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冷却后的水就直接水收集流入水箱2,以待下一轮的热交换,而本技术则考虑到对水势能的合理利用,可以在分水盘3下方设置飞水收集盘7,用来收集飞溅的水,该飞水收集盘7直接或间接与所述水箱2的上方入水口 23连接,例如在间接连接的情况下,飞水收集盘7下部可以再连接一个能够转换水落下势能的设备,如水轮,以将动力输出。另外为了保证水不外溅,分水盘3外可设置格栅结构的保护罩31,如百叶窗式。同样的,可在水轮5外套设有水轮保护罩53,在风扇6外套设风扇保护罩61,起到防溅水,一起防护作用。由于风扇6的风力必须足够大才会有明显的散热效果,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风会将水流流下时和水流冲击时所溅起的小水珠吹走,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技术可以增设回收水珠的水珠回收装置8,该水珠回收装置8可以设置于风扇6与分水盘3之间,其包括支架81,该支架81上设有若干能够挡住水珠的挡水片82,该挡水片82上设有导水槽83。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挡水片82相对设置于支架81两侧,以增大回收面积,且导水槽83由挡水片82的侧端卷曲而成,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艺,节省制造成本。使用时,若干挡水片82挡住风扇6吹来的小水珠,挡水片上的小水珠汇集后流入设于挡水片82上的导水槽83内,通过导水槽流83向存储容器,如水箱2中再利用。另外在优选方案中,水箱2包覆有隔热层,在水箱2内贯通设置有供热交换介质通过的介质管道21,该介质管道21的进、出口分别位于水箱2外。使用时介质通道21内流通利于热交换的介质,可以连接到发热设备处,吸收发热设备的热量后,传递到水箱2内的介质管道21处,由介质管道21和水箱2内的水热交换,以达到另一个独立的冷却循环。而为了增加介质管道21的热交换效果,可以在介质管道21外周设置若干鳍片22,增加其与水的接触面积。通常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水箱2连接有两个水泵I,其中一个水泵I做功,另一个水泵I可作为后备。在水泵I的出、入水端各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自然冷却装置,包括水泵(1)、水箱(2)及设置于水箱(2)上方的若干带排水孔的分水盘(3),该水泵(1)的入水口通过水管与水箱(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1)具有冷却出水口(11)及补偿出水口(12),该冷却出水口(11)通过发热设备后连接至进水管(4),该补偿出水口(12)通过增压水管(13)直接连接至该进水管(4),所述进水管(4)下方设置有射嘴(41),射嘴(41)的口径是进水管(4)直径的99%或以下,该射嘴(41)下方对应设置有水轮(5),所述分水盘(3)位于该水轮(5)下方,且在该分水盘(3)侧部设置有对分水盘(3)吹风的风扇(6),该风扇(6)与所述水轮(5)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宇献,
申请(专利权)人:秦宇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