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调整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58051 阅读:2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0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调整透镜,是供结合一发光二极管光源,以调整该发光二极管光源之出光,该光源调整透镜包括:一底面,以一中心轴而呈对称;一入光面,是供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该入光面包含:一入光曲面,由该底面向该光源调整透镜内部延伸;及一入光平面,连接该入光曲面边缘;及一出光曲面,是供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之光线均匀射出该光源调整透镜,该出光曲面以该中心轴而呈现轴对称,并以复数个二维坐标描述该出光曲面,该等二维坐标以该底面与该中心轴交点为原点,该底面上通过原点之直线为X轴,该中心轴为Y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 及发光二极管透镜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使得出光均匀散布之光源调整透镜。技术背景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体积小、发光功率高、低污染等优势,现已成为各种电子产品之发光来源,如手机、计算机、电视等之屏幕,皆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能来源。此外,随着发光二极管之研究发展日渐成熟,发光二极管所能发出之光强度也逐渐提升,因此作为照明之应用更加广泛,俨然已有取代现有灯泡、卤素灯等光源,成为未来照明之趋势。发光二极管利用半导体电子电洞结合时能量转换时产生之光子达到发光之功效,再藉由封装提供发光二极管芯片在电、光、热上的必要支持,并隔绝外界之环境化学物质,如大气中的水汽,以避免老化而造成特性衰退。不同种类的封装使得发光二极管具有各种不同的发光性质,除了原半导体芯片所提供之特性外,尚具有发光角度(即指向性)、色度、色相、亮度等具有相当的影响。由于封装具有功能以及技术上的限制,难以满足人们所需之照明效果,无法使发光二极管之出光充分得以使用,故搭配灯具或透镜而调整发光二极管之出光,为发光二极管成为有效光源之必要手段。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秉持多年对于照明领域之研究以及生产知能,研发一种光源调整透镜,以增加发光角度,并使得出光光线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增加发光角度并有效提升照明均匀度之发光二极管用光源调整透镜。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之光源调整透镜,是供结合一发光二极管光源,以调整该发光二极管光源之出光,该光源调整透镜系包含一底面,以一中心轴而呈对称;一入光面,是供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并使该发光二极管光源之出光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该入光面包含一入光曲面,由该底面向该光源调整透镜内部延伸;及一入光平面,连接该入光曲面边缘;及一出光曲面,是供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之光线均匀射出该光源调整透镜,该出光曲面以该中心轴而呈现轴对称,并以复数个二维坐标描述该出光曲面,该等二维坐标以该底面与该中心轴交点为原点,该底面上通过原点之直线为X轴,该中心轴为Y轴,包含下述各点(0,3. 70)、(2. 19,3. 92)、(3. 57,3. 74)、(4. 86,3. 20)、(5. 77,2. 46)、(6. 38,I. 62)、(6.80,0)。为了使出光更加均匀,该入光曲面及该入光平面为雾面。且该底面为雾面。于一实施例中,该光源调整透镜更包含复数个架设柱,设于该底面,以便于与该发光二极管光源组装结合,且该等架设柱之侧面为雾面结构,且该等架设柱系由不同圆径之复数个柱体串接形成。此外,更包含复数个定位耳,该等定位耳由该出光曲面沿该底面延伸而出,以便于该光源调整透镜之使用。藉由上述之设计,能有效使得发光二极管提供之光能具适用性,使得发光二极管具有指向性之特性得以改善,而让照明之范围以及角度更大,更便于使用。此外,亦转变发光二极管光亮度集中之特性,使得发光二极管结合透镜后之出光均匀分布,而适于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曲率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图及曲率图。如图中所示,本技术之光源调整透镜1,是供结合一发光二极管光源3,以调整该发光二极管光源3之 出光,该光源调整透镜I由一底面10、一入光面12及一出光曲面14建构其外形,该底面10系以一中心轴2而呈对称,如本实施例中为以该中心轴2作为圆心之圆形,而形成该光源调整透镜I之该底面10,而为了降低从该底面10逸散之光能,该底面10可为雾面设计。该入光面12则以该中心轴2为中心,从该底面10凹设于该光源调整透镜I内部,以供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3,并使该发光二极管光源3之出光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I。于本实施例中,该入光面12以该中心轴2作为对称轴,而形成对称之不规则锥状形体。该入光面12由一入光曲面120及一入光平面122所构成,该入光曲面120由该底面10向该光源调整透镜I内部延伸,其中,该入光曲面120为雾面,而使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I之光线得以均匀散布。该入光曲面120之边缘圈绕形成该入光平面122之范围,使得由该发光二极管光源3之出光于该入光曲面120及该入光平面122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I时得到不同之光线调整效果,该入光平面122亦可为雾面之设计,使得光线散布更加均匀。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I之光线经由该出光曲面14射出该光源调整透镜1,以使得光线射出该光源调整透镜I之出光角度更大且更加均匀。该出光曲面14以该中心轴2而呈现轴对称,令该底面10与该中心轴2交点为原点,该底面10上通过原点之直线为X轴,该中心轴2为Y轴,则该出光曲面14之曲率可由复数个二维坐标描述该出光曲面14,该等二维坐标为下述各点(0,3. 70)、(2. 19,3. 92)、(3. 57,3. 74)、(4. 86,3. 20)、(5. 77,2. 46)、(6. 38,I. 62)、(6. 80,O)。请参阅图3,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图,于本实施例中,为了便利该光源调整透镜I与该发光二极管光源3组装结合,该底面10更设有复数个架设柱16,该等架设柱16可由不同圆径之复数个柱体串接形成,端由其应用之方式加以设计,且该等架设柱16之侧面亦可为雾面结构。此外,为了便利该光源调整透镜I之使用,更包含复数个定位耳18,由该出光曲面14沿该底面10延伸而出。如上所述,本技术在实施时利用透镜使得发光二极管之出光藉由二次折射而得到调整,第一次折射使得发光二极管提供之光能于进入透镜之光线均匀发散,并藉由入光曲面以及入光平面两个不同结构形成不同之光学调整功能。其后,设计出光曲面之曲率而使得第二次折射更加强均匀发散之效果,使得透镜有效改善发光二极管具有指向性之发光特性,并将集中之亮度均匀散布,而让发光二极管结合透镜后之出光均匀散布,而更具适用性。综合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实施之范围,其它转变方式亦皆在本专利的范畴之中;故此等熟习此技术所作出等效或轻易的变化者,在不脱离本技术之精神与范围下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技术之专利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光源调整透镜,是供结合一发光二极管光源,以调整该发光二极管光源之出光,该光源调整透镜包括一底面,以一中心轴而呈对称;一入光面,是供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并使该发光二极管光源之出光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该入光面包含一入光曲面,由该底面向该光源调整透镜内部延伸;及一入光平面,系连接该入光曲面边缘;及一出光曲面,是供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之光线均匀射出该光源调整透镜,该出光曲面以该中心轴而呈现轴对称,并以复数个二维坐标描述该出光曲面,该等二维坐标以该底面与该中心轴交点为原点,该底面上通过原点之直线为X轴,该中心轴为Y轴,包含下述各点(O,3. 70)、(2. 19,3.92)、(3. 57,3. 74)、(4. 86,3. 20)、(5. 77,2. 46)、(6. 38,I. 62)、(6. 80,O)。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源调整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入光曲面为雾面。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光源调整透镜,其特征在于该入光平面为雾面。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调整透镜,是供结合一发光二极管光源,以调整该发光二极管光源之出光,该光源调整透镜包括:一底面,以一中心轴而呈对称;一入光面,是供容置该发光二极管光源,并使该发光二极管光源之出光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该入光面包含:一入光曲面,由该底面向该光源调整透镜内部延伸;及一入光平面,系连接该入光曲面边缘;及一出光曲面,是供进入该光源调整透镜之光线均匀射出该光源调整透镜,该出光曲面以该中心轴而呈现轴对称,并以复数个二维坐标描述该出光曲面,该等二维坐标以该底面与该中心轴交点为原点,该底面上通过原点之直线为X轴,该中心轴为Y轴,包含下述各点:(0,3.70)、(2.19,3.92)、(3.57,3.74)、(4.86,3.20)、(5.77,2.46)、(6.38,1.62)、(6.80,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德龙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雷笛克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