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透镜和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9449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0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导光透镜和光源模块。该导光透镜包含本体,及多个微结构。该本体具有入光面和位于该入光面的相反侧的出光面。该微结构形成于该入光面并以一中心点呈放射状延伸至少一部分。该微结构能够引导光源发出的光线,使光线在该本体中产生多次全反射,并以较大的角度自该出光面出光,藉此增大该导光透镜的出光角度。并且,由于该微结构的引导功效,不需以增加该本体的厚度的方式,光线就能以较大的角度及较大的范围自该出光面出光,从而有效地减少该导光透镜的厚度以及混光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设备,特别涉及导光透镜和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参照图1A,示出了习知的导光透镜1,其适用于配合发光二极管10。导光透镜1包含本体11、形成于本体11朝向发光二极管10的一侧且呈凹陷状的导光面12以及形成于本体11并位于导光面12的相反侧的出光弧面13。发光二极管10发出的光线,会先经由导光面12产生一次折射,再经由出光弧面13产生二次折射后出光,藉此如图1B所示地增大发光二极管10发出的光线的出光角度。应目前组件薄型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必须在减少导光透镜1的厚度的情况下,维持发光二极管10发出的光线的出光角度,藉此缩短混光距离,以达成组件薄型化的目的。然而,在减少导光透镜1的厚度的情况下,导光面12及出光弧面13的曲度皆会受影响,同时增加光线的出光角度的功效也会受影响,因而使得混光距离增加,因此也无法确实达成组件薄型化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厚度并同时增大出光角度的导光透镜。于是,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包含本体和多个微结构。该本体具有入光面和位于该入光面的相反侧的出光面。该微结构形成于该入光面并以一中心点呈放射状延伸至少一部分。当光线通过该微结构自该入光面入射该本体时,会因该微结构的引导,朝向远离该中心点的方向产生数次全反射,并以较大的出射角度自该出光面出光,从而能有效地增大出光角度。另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能够藉由该微结构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所以不需要以增加该本体的厚度的方式,就能使光线自较为远离中心的位置出光。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产生出光角度较广的光线的光源模块。于是,该光源模块包含光源和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该光源发出的光线自该本体的入光面入射,并自该出光面出光。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能够藉由该微结构引导该光源发出的光线,并自该出光面以较广的出射角度出光,所以能够产生出光角度较广的光线。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呈现薄型化外观的显示设备。于是,该显示设备包含多个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光学板和显示面板。其中,该显示面板设置在该光学板前方,每一光源模块的光源发出的光线自该本体的入光面入射,并自该出光面出光,再经由该光学板射出,从而对该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能够产生出光角度较广的光源,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混光距离,并且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具有较薄的型态,所以能够减少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设备的厚度,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设备的薄型化外观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功效在于,该导光透镜能藉由该微结构引导光源发出的光线以产生出光角度较广的光形,所以该导光透镜不需要较厚的型态,就能达成增大出光角度的目的。包含该光源模块的显示设备,也会因该导光透镜的厚度较薄以及混光距离较短的特性,呈现出薄型化的外观。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及功效,将在参照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图1A是说明习知的导光透镜的侧视图;图1B是说明该导光透镜引导光线所产生的光形的光场分布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的剖视图;图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多个微结构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A是说明光线通过微结构后的传递情况和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B是辅助说明未设置微结构时所产生的光形的光场分布图;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功效的光场分布图;图8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二实施例的仰视图;图9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三实施例的仰视图;图10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四实施例的仰视图;图1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五实施例的仰视图;图1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六实施例的仰视图;图13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的第七实施例的仰视图;图14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及图15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显示模块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参照图2与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2的第一实施例,其包含本体21和多个微结构22。本体21具有入光面211和位于入光面211的相反侧的出光面212。微结构22形成于入光面211并以一中心点呈放射状延伸至少一部分。其中,入光面211呈锥状并向内围绕出容置空间200,微结构22自入光面211的顶端呈放射状延伸至少一部分。出光面212具有与入光面211位置对应并呈锥状的内凹部213。参照图4,每一微结构22自中心点开始延伸,且每一微结构22的截面呈自入光面211凸设的三角形,藉由微结构22改变空气与入光面211的界面角度,以引导光线的行进方向。参照图5A,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的第一实施例,其包含导光透镜2和设置于容置空间200中的光源3。光源3发出的光线自本体21的入光面211入射,并自出光面212出光。如图5A所示,当光线自光源3发出并在平面A经由入光面211入射本体21时,若入光面211并未形成有微结构22,则光线会在平面A上产生折射,通常会如同光线A1的路径,自较为靠近内凹部213的位置朝远离内凹部213的方向以较窄的出光角度出光,所以就以该平面A为参考面而言,会如图5B所示地,仅能产生角度范围较窄且集中于中央出光的光形。但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入光面211上形成有微结构22,藉由微结构22的引导,光线会自平面A折射至平面B,也就是产生相对于原始光线歪斜的折射光线,并会如同光线B1的路径,朝向远离中心点的方向产生数次全反射,以较大的出射角度自出光面212出光,所以能够有效地增大出光角度,产生出光范围较大的光形。参照图6并配合图5A,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2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与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别在于:每一微结构22是凹设于入光面211的凹槽。对于光源发出的光线,呈凹槽状的微结构22同样能达成改变空气与入光面211的界面角度的功效,所以与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能达成相同的增大出光角度的功效。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光源模块的第一实施例藉由微结构22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度,所以不需要以增加本体21的厚度的方式,就能使光线自出光面212的远离内凹部213的位置出光,并能够有效地增大光线的出射角度,产生如图7所示的光形,以提供出光范围较大且角度较广的光形,并藉此减少多个光源模块一同使用时的混光距离,除此之外,也可以减少光源模块的使用数量。参照图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2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入光面211呈平面状,如图14所示,且每一微结构22的末端被截断在本体21的周缘与中心点之间。微结构22的末端视所配合的光源的发光角度所设计,通过微结构22的光线即能够被微结构22引导行进方向,并藉此达成特别针对靠近中央所发出的光线增大出光角度以及增加出光范围的功效。参照图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导光透镜2的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每一微结构22的末端位于本体21的周缘。第三实施例相较于第二实施例,因为微结构22分布于整个入光面211,所以由所配合的光源朝向入光面211发出的光线,大部分都能通过微结构22。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导光透镜和光源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透镜,包含:本体,其具有入光面和位于所述入光面的相反侧的出光面;以及多个微结构,其形成于所述入光面并以一中心点呈放射状延伸至少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透镜,包含:本体,其具有入光面和位于所述入光面的相反侧的出光面;以及多个微结构,其形成于所述入光面并以一中心点呈放射状延伸至少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透镜,其中,所述入光面呈锥状并向内围绕出容置空间,所述微结构自所述入光面的顶端呈放射状延伸至少一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透镜,其中,所述出光面具有与所述入光面位置对应并呈锥状的内凹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透镜,其中,所述入光面呈平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透镜,其中,每一微结构自所述中心点开始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透镜,其中,每一微结构自与所述中心点间隔一段距离的位置开始延伸。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叔安黄恵瑜刘益成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