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根环向预应力筋张拉所使用的组合式锚具,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将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单根环向预应力用锚具,改变成为一种组合式锚具,它包含一个承载体和两个普通锚具,普通锚具是夹片式锚具或挤压式锚具。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益处在于,普通锚具由于技术成熟、生产量大,能够提供可靠的锚固性能,而不用担心锥孔部分采用铸造材料引起的质量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安全后果;包含形状较为复杂的弯道部分的承载体,仍采用铸造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充分发挥材料的效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应力锚固
,特别是一种单根环向预应力筋张拉所使用的锚具。技术背景在现代环向预应力张拉施工中,经常会使用环向预应力用锚具。现有技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使用二根、四根等偶数根数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其目的是为张拉时,锚具受力保持平衡的需要。近年来,也出现过单根环向预应力用锚具,都为整体式。即锚具内部有贯穿的孔道,在孔道的一端设有安装夹片的锥孔。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或为铸造式,或为机加工式。其内部均设置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安装夹片的锥孔及容纳钢绞线的孔道。两个锥孔及孔道上下相错设置,两个夹片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张拉时,随着钢绞线力值的增大,在转矩作用下,锚具会逐步发生位置倾斜,直至适应钢绞线的受力状态为止,倾斜角度一般与水平呈20度左右。容纳钢绞线的孔道最好为弯曲孔道,其好处在于,为在锚具体内部弯曲的钢绞线提供一个弧形的受力支撑面,以减少张拉时对钢绞线的损伤程度,达到产品标准中要求的锚固性能指标。整体铸造式可以将孔道设计成为弯曲的,以贴合钢绞线受弯后的曲线形态,为钢绞线提供一个弧形的受力支撑面。但是,铸造材料脆性大,安放夹片的锥孔在张拉时会受到周向拉应力。铸铁有抗压不抗拉的机械性能。故,整体铸造式在锥孔部分不能很好的发挥材料性能。而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弯曲的孔道很难被加工,故只能以直线孔道代替弯曲孔道。但直线孔道不利于弯曲钢绞线的受力,钢绞线在孔道入口处很容易折断。综合现有技术的单根环向预应力用锚具有如下的缺点第一,夹片在夹紧钢绞线后对锥孔处产生很大的周向拉应力,而金属铸件的机械特性是抗拉能力弱、抗压能力强,二者相差很大,因此整体铸造式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效倉泛。第二,铸造材料的脆性大,且难以避免铸造缺陷。铸造的锥孔部分一旦出现破坏,有可能导致碎裂进出,对施工者安全造成威胁。而通过增大尺寸提高可靠性,则会造成体积、重量的增加,对使用性及经济性均有不利影响。第三,机械加工的方式很难加工出弯曲的孔道,故现有技术中的整体机加工式采用两条平行的直线孔道。但直线孔道不利于弯折的钢绞线受力,钢绞线容易在弯折处断裂。综合上述现有技术,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在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改善其经济性和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设计一种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的新型单根环向预应力用锚具,受力明确、合理,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效能,使用安全,且制造更加简化,易于实现。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采用组合式,它包含一个承载体和两个普通锚具;其中,承载体采用金属铸件,其内部有两条不相交的弯曲孔道,其弯曲方向相反;两条弯曲孔道入口及出口分别开在承载体左右两侧,贯通承载体;两条孔道从入口到出口的方向相反;两个普通锚具放置在承载体的两侧,分别与两条孔道出口处相对应;所述的承载体内部的两条不相交的弯曲孔道,所述的承载体内部的两条不相交的弯曲孔道,其截面从出口处到入口处,呈逐渐变大的形状;所述的普通锚具是夹片式锚具或挤压式锚具。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益处在于第一,普通锚具由于技术成熟、生产量大,能够提供可靠的锚固性能,而不用担心锥孔部分采用铸造材料引起的质量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安全后果。包含形状较为复杂的弯道部分的承载体,仍采用铸造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充分发挥材料的效能。第二,承载体内部孔道是弯曲的,其弯曲曲线贴合钢绞线受力后弯曲曲线,为弯曲的钢绞线提供弧形的受力支撑面,利于钢绞线的受力。第三,承载体内部的两条不相交的弯曲孔道,其截面从出口处到入口处,呈逐渐变大的形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在施工初期穿入钢绞线。第四,所使用的普通锚具可以是夹片式锚具或是挤压式锚具,可以使施工工艺更加灵活。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中,承载体3单独的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加以描述。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2是图I所示实施例中,承载体3单独的视图。本实施例由承载体3、两个普通锚具7构成。普通锚具7为夹片式锚具,包括锚环6及夹片4 ;承载体3内部有两条关于中心对称的弯曲孔道2,弯曲孔道2的入口 8及出口 5分别开在承载体3两侧,贯穿承载体3。使用时,先将钢绞线I 一端穿入承载体3的一个弯曲孔道2内。在出口 5处安装普通锚具7。另一端绕构件一周后,再穿入承载体3的另一个弯曲孔道2内,在此孔道的出口处安装另一个普通锚具7后,对钢绞线I实施张拉作业。首先穿入的一端作为“固定端”,而后穿入的一端作为“张拉端”。某种情况下,例如构件直径较大的场合,也可以双端均作为“张拉端”,实施张拉作业。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将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单根环向预应力用锚具,改变成为组合式锚具后,普通锚具7的锚固性能可以得到正确、充分的使用,而包含形状较为复杂的弯道部分的承载体3,仍采用铸造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充分发挥材料的效能。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由承载体3、两个普通锚具7、11构成,其中普通锚具7为夹片式锚具,包括锚环6及夹片4 ;普通锚具11为挤压式锚具,包括挤压锚环9及挤压簧10,承载体3构造与上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使用方式、技术特征与上一个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时,钢绞线I 一端穿入承载体3其中一个弯曲孔道2,安装挤压锚环9及挤压簧10,用专用挤压机械实施挤压后成为“固定端”;钢绞线I另一端绕构件一周后再穿入承载体3的另一个弯曲孔道5,安装锚环6及夹片4后,对钢绞线I实施张拉作业。另外,以上两个实施例,均可作为钢绞线连接器来使用。·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环向预应力用锚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承载体3和两个普通锚具7 ;所述的承载体3内部贯穿有两条不相交的弯曲孔道2,其弯曲方向相反,两条弯曲孔道2的入口 8及出口 5分别开在承载体3左右两侧;两条弯曲孔道2从入口 8到出口 5的方向相反;弯曲孔道2的截面由出口 5至入口 8呈逐渐变大的形状;两个普通锚具7分别放置在承载体3的两侧,与弯曲孔道2出口 5对应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式环向预应力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普通锚具7是夹片式锚具或挤压式锚具。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式环向预应力锚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体3为金属铸件。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单根环向预应力筋张拉所使用的组合式锚具,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将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单根环向预应力用锚具,改变成为一种组合式锚具,它包含一个承载体和两个普通锚具,普通锚具是夹片式锚具或挤压式锚具。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益处在于,普通锚具由于技术成熟、生产量大,能够提供可靠的锚固性能,而不用担心锥孔部分采用铸造材料引起的质量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安全后果;包含形状较为复杂的弯道部分的承载体,仍采用铸造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造,充分发挥材料的效能。文档编号E04G21/12GK202745394SQ201220437658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专利技术者谢京刚, 李健, 刘立, 张岩 申请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环向预应力用锚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承载体3和两个普通锚具7;所述的承载体3内部贯穿有两条不相交的弯曲孔道2,其弯曲方向相反,两条弯曲孔道2的入口8及出口5分别开在承载体3左右两侧;两条弯曲孔道2从入口8到出口5的方向相反;弯曲孔道2的截面由出口5至入口8呈逐渐变大的形状;两个普通锚具7分别放置在承载体3的两侧,与弯曲孔道2出口5对应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京刚,李健,刘立,张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