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包装捆扎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扎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长条状带体以及设置于带体尾端处的用于与带体前端构成单向锁合配合的夹口部,扎带还包括隔离单元,隔离单元上贯穿布置有贯穿孔,隔离单元套设于带体上且其上贯穿孔与带体间构成滑插配合状态,贯穿孔孔径形成带体的往返穿插路径。由于隔离单元约束了带体本身的走向并隔开了带体与车身固定件上的安装孔,这样在车身颠簸等因素而导致线束晃动并致使扎带摆动时,也仅仅为软质带体本身与隔离单元间的摩擦,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扎带的带体与车身的尖锐边缘部分摩擦而导致的磨损断裂现象,其捆扎可靠性高而使用便捷。(*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扎带
本技术属于包装捆扎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扎带。
技术介绍
扎带产品具有绑扎快速、绝缘性好、自锁禁固、使用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子厂、捆扎电视机、电脑等内部连接线,灯饰、电机、电子玩具等产品内线路的固定,机械设备油路管道的固定,船舶上电缆线路的固,自行车整车包装或捆绑其他物体等,也可用于农业、园艺、手工艺品等捆扎物品。现有扎带通常包括长条状带体以及固接或套接于带体尾端的夹口部,带体上布置有锯齿状咬合齿,而在夹口部上则布置有用于带体穿插端穿入的通孔,通孔孔壁上设置用于与咬合齿间相配合的卡接齿。实际使用时,反转带体前端(也即插接端)并将其插入通孔内,由于带体上布置有锯齿状咬合齿,此时带体插接端处的咬合齿凹处与夹口通孔内的卡接齿的凸处彼此嵌合,即完成其单向止动固接配合,以实现其捆绕及固定操作。当其应用于车身线束捆扎时,则先将夹口部放置于车身固定件上,再将其带体的穿插端插入车身固定件上预留出的安装孔内以进入车身固定件的另一侧处,此时带体穿插端再弯曲回绕以实现对于该侧处散乱线束的收捆操作,当收拢线束完毕后,再将其插接端反向弯折通过安装孔返回并插接入夹口部内,最终实现对于线束的挂接固定动作;上述现有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当带体穿插端沿车身固定件上的安装孔往复穿插完成后,实际上其带体与安装孔间即形成了直接抵触状态;在遇到如车辆行驶等因素而导致车身颠簸时,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带体与安装孔边缘间的不断刮擦现象;而为保证扎带的弯曲回绕性能,扎带的带体结构又都普遍采用塑料等相对较软质的材质制作,安装孔端面本身的尖锐弧边更是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因扎带带体与金属质车身固定件间的刮擦磨损而致使带体断裂的现象便时有发生,从而使其使其对于线束的约束固定功能,一旦疏于检查,线束散乱而与车身其他部件间缠绕甚至出现磨损撕裂现象,从而给车主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扎带,其使用便捷且捆扎可靠性高,可有效避免扎带带体在使用时的摩擦断裂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扎带,包括长条状带体以及设置于带体尾端处的用于与带体前端构成单向锁合配合的夹口部,所述扎带还包括隔离单元,所述隔离单元上贯穿布置有贯穿孔,所述隔离单元套设于带体上且其上贯穿孔与带体间构成滑插配合状态,所述贯穿孔孔径形成带体的往返穿插路径。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设置隔离单元,在实际使用时,首先将夹口部放置于车身固定件上,再将其带体的穿插端插入车身固定件上预留出的安装孔内以进入车身固定件的另一侧处,此时,由带体穿插端套入隔离单元,再将带体穿插端再弯曲回绕以实现对于该侧处散乱线束的收捆操作,当收拢线束完毕后,再将其插接端反向弯折依次通过隔离单元上的贯穿孔以及车身固定件上的安装孔返回并插接入夹口部内,即完整实现扎带的捆扎固定操作;由于隔离单元约束了带体本身的走向并隔开了带体与车身固定件上的安装孔,此时与带体直接接触的为隔离单元而不是金属质车身固定件的尖锐边缘部分,这样在车身颠簸等因素而导致线束晃动并致使扎带摆动时,也仅仅为软质带体本身与隔离单元间的摩擦,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扎带的带体与车身的尖锐边缘部分间摩擦而导致的磨损断裂现象,其捆扎可靠性高而使用便捷。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装配状态图;图3为隔离单元的正面视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扎带,包括长条状带体10以及设置于带体10尾端处的用于与带体10插接端间构成单向锁合配合的夹口部20,所述扎带还包括隔离单元30,所述隔离单元30上贯穿布置有贯穿孔31,所述隔离单元30套设于带体10上且其上贯穿孔31与带体10间构成滑插配合状态,所述贯穿孔31孔径形成带体10的往返穿插路径。其具体结构参照图1-2所示,本技术通过设置隔离单元30,在实际使用时,首先将夹口部20放置于车身固定件a上,再将其带体10的穿插端插入车身固定件a上预留出的安装孔内以进入车身固定件a的另一侧处;此时,由带体10穿插端套入隔离单元30, 再将带体10穿插端再弯曲回绕以实现对于车身固定件a另一侧处散乱线束的收捆操作;当收拢线束完毕后,再将其插接端反向弯折依次通过隔离单元30上的贯穿孔31以及车身固定件上a的安装孔返回并插接入夹口部20内,即完整实现扎带的捆扎固定操作;由于隔离单元30约束了带体10本身的走向并隔开了带体10与车身固定件a上的安装孔,此时与带体10直接接触的为隔离单元30而不是金属质车身固定件的尖锐边缘部分,这样在车身颠簸等因素而导致线束晃动并致使扎带摆动时,也仅仅为软质带体10本身与隔离单元30间的摩擦,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扎带的带体10与车身的尖锐边缘部分间摩擦而导致的磨损断裂现象,其捆扎可靠性高而使用便捷。实际使用时,其隔离单元30材质可选多种,以期与金属质车身固定件a相比更为软质或摩擦面更为光滑即可,本技术的隔离单元30所用材质为耐磨塑料一体铸造而成,以实现在保证与带体10接触面光滑的同时确保其耐磨性能,最终提升扎带的实际使用寿命。进一步的,如图1-4所示,所述隔离单元30为隔离套,所述贯穿孔31贯穿隔离单元30两侧端面且其中心线与隔离单元30轴线重合设置;所述贯穿孔31截面外形为长方形,贯穿孔31长方形截面的长边长度大于或等于带体10带宽,其截面的短边长度大于或等于带体10的2倍带厚。实际上,对于贯穿孔31的孔深、孔型乃至其尺寸的上述限定,均为确保隔离单元30本身的工作可靠性长方形贯穿孔31的设计,确保了截面同样呈长方形的带体10能够更为可靠的穿入孔内,并同时保证孔型的最小化;贯穿孔31短边长度为2倍带厚,从而保证了带体10能够完整的完成其往复穿插动作,最终实现其对于线束的可靠固定作用。更进一步的,所述贯穿孔31在隔离单元30穿出端所在孔端处向沿其轴线向夹口部20所在方向顺延有环形凸起32,所述环形凸起32外形轮廓小于或吻合车身固定件上待插接安装孔孔型轮廓设置;所述环形凸起32由对置分布的左右半弧形凸起32a构成,所述左右半弧形凸起32a分别由贯穿孔31的两长边向外顺延形成,所述环形凸起32外径与车身固定件上待插接安装孔内径吻合设置;所述环形凸起32各处壁厚尺寸相等。其实际结构参照图1-4所示;之所以采用上述设计,则是考虑到了即使实现了车身固定件a上安装孔尖锐边缘与带体10间的初步防护,然而,在扎带晃动时,位于安装孔孔腔内的一段带体10仍可能存在与安装孔硬质孔壁的摩擦乃至磨损现象;本技术通过隔离单元30向车身固定件a的安装孔孔腔内顺延出悬置护套,也即上述环状凸起32,从而保证对于其孔腔内带体10的顺延保护作用。环状凸起32的组成也即如上述,其壁厚一致的特性保证了其在使用时的应力平均性,左右半弧形凸起32a的结构也确保了环状凸起32本身与贯穿孔31孔型的完美过渡契合,其结构实用而稳定。更进一步的,考虑到车体内的复杂线路及管路走势,为避免因安装本技术的隔离单元30而导致的对其余线路及管路产生阻碍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确保隔离单元30 对于各不同方向线路及管路的分流导向目的,所述隔离单元30在其外壁处沿其周向内凹布置有供管路及线束通过的凹槽33,所述凹槽33形成隔离单元30外壁的槽轮状构造。这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扎带,包括长条状带体(10)以及设置于带体(10)尾端处的用于与带体(10)插接端间构成单向锁合配合的夹口部(20),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还包括隔离单元(30),所述隔离单元(30)上贯穿布置有贯穿孔(31),所述隔离单元(30)套设于带体(10)上且其上贯穿孔(31)与带体(10)间构成滑插配合状态,所述贯穿孔(31)孔径形成带体(10)的往返穿插路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华丽,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市必利精密塑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