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雨帘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车门缺少挡雨装置,使内饰容易老化,减短了内饰的使用寿命的不足。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设置在车门上方顶盖内饰板边缘位置的容纳槽,容纳槽的出口朝向车门,容纳槽内连接有雨帘,雨帘的另一端连接在车门的上边缘,容纳槽内设有空调出风口,容纳槽的底面设有与汽车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水分传感器。雨帘安装在车门上方顶盖内饰板边缘和车门上边缘之间,雨雪天气,车门开启后,雨帘遮挡住了车门上方与汽车之间的雨雪,在乘员走出车门,撑伞的时候,雨雪就不会淋到身上。而且雨帘挡住雨雪,防止雨雪淋到车门位置的内饰上,使内饰不易老化,增加了内饰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装饰部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遮挡雨水的车门雨帘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车门一般都向车身两侧打开,雨雪天气在开车门的时候,雨水容易淋到靠近车门位置的内饰上,内饰在长时间的雨水淋漓容易导致霉变,促进内饰的老化,减短内饰的使用寿命。而且风较大时,雨水还容易打进乘员舱内。目前的车门开启后缺少挡雨装置,使车门位置的内饰容易老化,减短内饰的使用寿命。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2080100U,公告日2011年12月21日,技术的名称为一种伸缩式汽车的车门装置,包括伸缩杆,伸缩杆一端连接于车身侧部,另一端铰接有连接板,连接板铰接于车身顶部,铰接板通过齿轮齿条机构连接有车门,齿条与车门刚性连接。车门可以向上开启并向内移动至车顶上,不但给乘员下车带来了方便,还有助于汽车的伸缩,但是在雨雪天气,车门开启后雨雪容易淋到车门位置的内饰上,使内饰容易老化,减短了内饰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的车门缺少挡雨装置,使内饰容易老化,减短了内饰的使用寿命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车门雨帘装置,它安装在车门上端,雨雪天气时用于遮挡雨水,车门位置的内饰不易被雨水淋到,使内饰不易老化,增加了内饰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门雨帘装置,包括设置在车门上方顶盖内饰板边缘位置的容纳槽,容纳槽的出口朝向车门,容纳槽内连接有雨帘,雨帘的另一端连接在车门的上边缘,容纳槽内设有空调出风口,容纳槽的底面设有与汽车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水分传感器。雨帘安装在车门上方顶盖内饰板边缘和车门上边缘之间,雨雪天气,车门开启后,雨帘遮挡住了车门上方与汽车之间的雨雪,在乘员走出车门,撑伞的时候,雨雪就不会淋到身上。而且雨帘挡住雨雪,防止雨雪淋到车门位置的内饰上,使内饰不易老化,增加了内饰的使用寿命。车门关闭雨帘收起后放置在容纳槽内,此时水分传感器检测容纳槽内的雨水量,然后将信息传给汽车控制系统,司机根据这个信号做出判断是否开启空调。容纳槽内的空调出风口排风使容纳槽内的雨水蒸发而不会滴到车地板和内饰上。车门雨帘装置安装在车门上端,雨雪天气时用于遮挡雨水,车门位置的内饰不易被雨水淋到,使内饰不易老化,增加了内饰的使用寿命。作为优选,容纳槽凸出于顶盖内饰板的下方,容纳槽依次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开口段、下凹段和连接段,下凹段设置在开口段和连接段的下方,开口段、下凹段和连接段的连接位置为圆弧过渡,连接段和顶盖内饰板连接位置圆弧过渡,雨帘穿过开口段和顶盖内饰板之间并端部连接在连接段上。雨帘收起后放置在容纳槽内,雨水收集在下凹段,不易流出。开口段、下凹段、连接段和顶盖内饰板的连接位置分别为圆弧过渡,乘员碰到容纳槽后不易碰伤,更加安全。作为优选,空调出风口设置在连接段上并在雨帘的下方,水分传感器设置在下凹段上。设置在连接段上的空调出风口方便雨水的蒸发,设置在下凹段的水分传感器方便检测雨水信号。作为优选,雨帘为可折叠的矩形结构,雨帘截面呈多个开口朝向相同的W形连接在一起的形状。这种结构的雨帘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另一种方案,雨帘为可折叠的扇形结构,雨帘截面呈多个开口朝向相同的W形连接在一起的形状。车门开启和关闭的过程中是转动的,扇形的雨帘打开和收起的时候更加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车门雨帘装置安装在车门上端,雨雪天气时用于遮挡雨水,车门位置的内饰不易被雨水淋到,使内饰不易老化,增加了内饰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与汽车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容纳槽与汽车连接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容纳槽位置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I的正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正视图;图中1、容纳槽,2、雨帘,3、空调出风口,4、水分传感器,5、开口段,6、下凹段,7、连接段,8、顶盖内饰板,9、车门,10、连接孔,11、加强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实施例I :一种车门雨帘装置(参见附图I、附图2),包括设置在车门9上方顶盖内饰板8边缘位置的容纳槽I (参见附图3),容纳槽I凸出于顶盖内饰板8的下方,容纳槽I的出口朝向车门9,容纳槽I依次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开口段5、下凹段6和连接段7,下凹段6设置在开口段5和连接段7的下方,开口段5、下凹段6和连接段7的连接位置为圆弧过渡,连接段7和顶盖内饰板8连接位置圆弧过渡,连接段7倾斜连接在下凹段6和顶盖内饰板8之间。容纳槽I内连接有雨帘2 (参见附图4、附图5),雨帘2的另一端连接在车门9的上边缘,雨帘2和车门9的连接位置设有两个连接孔10,雨帘2通过卡扣穿过连接孔10卡在车门9上端的密封条位置。雨帘2穿过开口段5和顶盖内饰板8之间并端部连接在连接段7上。雨帘2为可折叠的矩形结构,雨帘2截面呈多个开口朝向相同的W形连接在一起的形状。雨帘2左右两边分别连接在连接段7和车门9上边缘,雨帘2前后两边的边缘分别设有加强边11,加强边11的厚度大于雨帘2其它位置的厚度,对雨帘2起到加强的作用。容纳槽I内设有空调出风口 3,空调出风口 3设置在连接段7上并在雨帘2的下方。容纳槽I的底面设有与汽车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水分传感器4,水分传感器4设置在下凹段6上。雨雪天气,车门开启后,雨帘遮挡住了车门上方与汽车之间的雨雪,在乘员走出车门,撑伞的时候,雨雪就不会淋到身上。而且雨帘挡住雨雪,防止雨雪淋到车门位置的内饰上,使内饰不易老化,增加了内饰的使用寿命。车门关闭雨帘收起后放置在容纳槽内,此时水分传感器检测容纳槽内的雨水量,然后将信息传给汽车控制系统,司机根据这个信号做出判断是否开启空调。容纳槽内的空调出风口排风使容纳槽内的雨水蒸发而不会滴到车地板和内饰上。实施例2 :—种车门雨帘装置,其结构与实施例I相似,雨帘2 (参见附图6、附图7)为可折叠的扇形结构,雨帘截面呈多个开口朝向相同的W形连接在一起的形状。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两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权利要求1.一种车门雨帘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设置在车门(9)上方顶盖内饰板(8)边缘位置的容纳槽(1),容纳槽的出口朝向车门,容纳槽内连接有雨帘(2),雨帘的另一端连接在车门的上边缘,容纳槽内设有空调出风口(3),容纳槽的底面设有与汽车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水分传感器(4)。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门雨帘装置,其特征是,容纳槽凸出于顶盖内饰板的下方,容纳槽依次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开口段(5)、下凹段(6)和连接段(7),下凹段设置在开口段和连接段的下方,开口段、下凹段和连接段的连接位置为圆弧过渡,连接段和顶盖内饰板连接位置圆弧过渡,雨帘穿过开口段和顶盖内饰板之间并端部连接在连接段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雨帘装置,其特征是,空调出风口设置在连接段上并在雨帘的下方,水分传感器设置在下凹段上。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车门雨帘装置,其特征是,雨帘为可折叠的矩形结构,雨帘截面呈多个开口朝向相同的W形连接在一起的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车门雨帘装置,其特征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雨帘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设置在车门(9)上方顶盖内饰板(8)边缘位置的容纳槽(1),容纳槽的出口朝向车门,容纳槽内连接有雨帘(2),雨帘的另一端连接在车门的上边缘,容纳槽内设有空调出风口(3),容纳槽的底面设有与汽车控制系统电连接的水分传感器(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玉明,李莉,刘强,杨安志,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