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螺旋缝隙的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30491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螺旋缝隙的导管,其具有带有管腔和远端管腔开口的导管体。导管的管腔沿导管体的纵轴延伸穿过导管体。螺旋缝隙通过导管体的壁形成。在另一种具有螺旋缝隙的导管中,所述螺旋缝隙至少部分地绕所述导管体卷绕。在再一种具有螺旋缝隙的导管中,所述导管体还具有足够接入患者的外周静脉的截断长度,所述导管体的尺寸小于或者等于十四量规导管。所述螺旋缝隙从所述导管体的远端向近端延伸小于或等于四分之一英寸,其中,通过所述导管体的纵轴并从其延伸的平面使所述导管体以30°到60°之间的角度相交于所述螺旋缝隙。(*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介绍
血管接入装置用于连通流体与患者的人体组织。例如,诸如导管的血管接入装置通常用于将例如盐水溶液、各种药剂和/或全胃肠外营养的流体注入患者体内、给患者抽血和/或监测患者血管系统的各种参数。 各种临床环境能够产生极度循环血量耗尽(profound circulatory volume depletion),这些临床环境包括大量外伤(massive trauma)、重大外科手术、大面积烧伤和某些疾病状态,例如胰腺炎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种耗尽可以是由实际失血或者由内部流体失衡引起的。在这些临床环境中,可能有必要将血液和/或其他流体迅速注入到患者体内,从而避免严重后果。 另外,对于某些其他医学和诊断程序可能需要以迅速的方式注射大量流体的能力。例如,一些诊断成像程序利用造影剂增强来提高病变显明性,以便增加早期诊断率(diagnostic yield)。这些程序需要用专用的“电动注射器(power injector)”泵在高流速下静脉内注射粘性造影剂,其在患者的血流中形成造影丸剂或者造影剂的小堵塞,获得增强的图像质量。 电动注射程序在输液系统内部产生高压,由此需要一些专用的血管接入装置、延伸设置、介质转移设置、泵注射器和散装或者预填充造影剂注射器。由于造影剂的浓度(和由此的粘性)和输液速率增大,丸剂密度也增大,这经由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衰减产生更好的图像质量。因此,保健领域中的当前趋势是通过增大造影剂的浓度和造影剂输入患者体内的速率两者,增大造影剂的丸剂密度,所有这些最终使得对系统压力的要求更高。 静脉输液速率可以定义为常规的,其通常高达999立方厘米/小时(cc/hr),或者被定义为快速的,其通常在大约999cc/hr和90000cc/hr(1.5公升/分钟)之间或者更高。对于一些利用粘性造影剂的诊断程序,需要大约1到10ml/秒的注射速率,从而确保足够的丸剂浓度。 在这个注射速率的粘性药剂的电动注射在输液系统内部产生显著的回压,这通常导致输液系统部件的故障。 通常,快速输液治疗必然需要使用附接至蠕动泵和流体源的静脉导管。随着导管的尖端部分被插入患者的脉管系统中,并且泵驱使流体通过导管并进入患者静脉,患者被输液。当前快速输液治疗利用几何形状与传统的常规输液速率使用的那些相同的导管和导管尖端。这些几何形状可以包括锥形导管尖端,使得随着流体移动通过导管尖端并离开进入患者的脉管系统,流体被加速。由于几个原因,不期望输入流体的这种加速。 例如,锥形导管导致导管组件的其余部分的回压更大。由于输液泵的泵送能力的限制以及输液系统的部件和子部件的有限的结构完整性,这个影响是不期望的。例如,如果回压变得过大,那么该泵的效率可能降低,并且输液系统内部的某些密封或者连接可能失效。另外,导管尖端中的流体加速度导致后坐力/反冲力,其可以引起导管尖端在患者静脉内移位,由此移动导管和/或损伤患者的静脉和/或注射部位。流体加速度也增加了导管尖端处的输液剂的喷射速度。在一些程序中,流体喷射可以刺穿患者的静脉壁,由此引起外渗或者内渗。这不仅使患者不舒服并且痛苦,而且内渗也可能阻碍了患者接受到所需要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响应于本领域中还没有通过现行的可用输液系统和方法完全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提出了本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因此,开发这些系统、部件和方法从而提供更安全且更有效的快速输液程序。 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与血管输液系统结合使用的改进的血管接入装置,其能够将输液剂快速输送到患者的血管系统。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以配置如下。血管接入装置可以包括静脉导管,其被配置为接入患者的血管系统。静脉导管可以具有穿过其沿着纵轴延伸到远端管腔开口的管腔。尖端部分可以包含锥形部分,其中尖端锥形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朝向导管的远端。静脉导管的锥形部分可以被更改为包括通过导管体的壁形成的螺旋缝隙。 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导管具有导管体,其具有管腔和远端管腔开口。管腔可以沿着导管体的纵轴延伸穿过导管体到远端管腔开口。导管也可以具有通过导管体的远端锥形部分形成的螺旋缝隙。 在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外周导管包括导管体,其具有管腔和远端管腔开口。管腔沿着导管体的纵轴延伸穿过导管体。导管体具有足够接入患者的外周静脉的截断长度,并且导管体的尺寸小于或等于十四量规导管(fourteen gauge catheter)。螺旋缝隙通过导管体的远端锥形部分形成。螺旋缝隙从导管体的远端尖端向近端延伸小于或等于大约四分之一英寸。位于导管体上并沿着导管体的纵轴延伸的平面使导管体以30°到60°之间的角度与螺旋缝隙相交。 所述导管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导管体的壁形成的一个和五个之间的额外螺旋缝隙,并且所述导管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导管体的壁形成的一个到两个额外螺旋缝隙。所述螺旋缝隙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导管体的远端的锥形尖端上。所述螺旋缝隙布置在所述导管体的远端的锥形尖端上。导管体沿着其整个长度是锥形的。 一种具有螺旋缝隙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体,其具有管腔和远端管腔开口,所述管腔沿所述导管体的纵轴延伸穿过所述导管体;通过所述导管体的远端锥形部分形成的螺旋缝隙,所述螺旋缝隙至少部分地绕所述导管体卷绕。 附图说明为了容易地理解实现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的方式,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给出以上简要描述的本技术的更具体的说明。这些附图只示出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并且不因此被认为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输液系统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在远端具有缝隙的导管的详细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具有缝隙的导管尖端和延伸穿过其中的引入器针头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在去除针头之后和流体输 液期间图3的导管尖端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具有缝隙的导管尖端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的实施例的具有两个缝隙的导管尖端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具有开口缝隙的图6的导管尖端的透视图。 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图7的导管尖端沿着线8-8的横截面视图。 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具有锥形导管的导管的详细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参考附图将更好理解,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指示同一或者功能类似的元件。应当容易理解,如通常所述和附图中所示的本技术的部件可以被设置和设计为多种不同构造。因此,如图表示,以下更加详细的说明不是意图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仅仅表示本技术的目前优选实施例。 本技术的系统和方法通常设计用于与血管输液系统结合使用,其能够将输液剂快速输送到患者的血管系统。现在参考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代表性实施例的血管输液系统100。这个类型的输液系统通常被配置为在高达2000psi的内部压力下工作。许多系统在75到2000p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螺旋缝隙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体,其具有管腔和远端管腔开口,所述管腔沿着所述导管体的纵轴延伸穿过所述导管体;通过所述导管体的壁形成的螺旋缝隙。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3.22 US 13/053,4951.一种具有螺旋缝隙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管体,其具有管腔和远端管腔开口,所述管腔沿着所述导管体的纵轴延伸穿过所述导管体;
通过所述导管体的壁形成的螺旋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缝隙从所述导管体的远端向近端延伸小于或等于四分之一英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缝隙绕所述导管体延伸3°到72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导管体的纵轴并从其延伸的平面使所述导管体以15°到75°之间的角度相交于所述螺旋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导管体的纵轴并从其延伸的平面使所述导管体以30°到60°之间的角度相交于所述螺旋缝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缝隙包括两个对置的缝隙表面,其中当不使用所述导管体时,所述两个对置的缝隙表面沿所述螺旋缝隙的长度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缝隙包括两个对置的缝隙表面,其中所述螺旋缝隙具有足够的宽度,使得当不使用所述导管体时,所述两个对置的缝隙表面沿所述螺旋缝隙的长度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 导管体的壁形成的一个和五个之间的额外螺旋缝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导管体的壁形成的一个到两个额外螺旋缝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缝隙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导管体的远端的锥形尖端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缝隙布置在所述导管体的远端的锥形尖端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B·F·比尔迈尔
申请(专利权)人:贝克顿·迪金森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