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该标定系统包括自准直经纬仪、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一玻罗棱镜、第二玻罗棱镜以及基准立柱;第一玻罗棱镜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基准立柱上;自准直经纬仪、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设置在同一光路上;第一平面反射系统以及第二平面反射系统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平面反射镜设置在经第二平面反射系统的反射光路上;第一平面反射镜与第一玻罗棱镜处于同一光路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精度、高稳定性以及长距离准确定位的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光学领域,涉及一种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
技术介绍
垂直传递技术是当今瞄准技术的新兴科学,是当今光电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有机结合。方位垂直传递装置是在垂直传递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能够确定导弹、火箭和航天器的初始位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实现完全机动,不受发射场坪的限制,可全天候进行快速精准的自动测量。随着军事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光学、精密仪器、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垂直传递技术在导弹、火箭和航天器发射前的初始位置测量方面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显示出其在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 传递精度是方位垂直传递装置测试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指标,该指标直接影响方位垂直传递装置的测量准确度。目前该指标通过光学基准进行测试,因此必须事先对光学基准进行准确的标定。原先,光学基准的标定在室外进行,通过自准直经纬仪远距离斜瞄玻罗棱镜进行标定,且每次由于架设位置有差异,测试前都需要进行标定,较为繁琐。室外标定要求有开阔的场地,且天气状况等环境因素对光学基准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需要一种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的新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精度、高稳定性以及长距离准确定位的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包括自准直经纬仪、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一玻罗棱镜、第二玻罗棱镜以及基准立柱;所述第一玻罗棱镜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基准立柱上;所述自准直经纬仪、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设置在同一光路上;所述第一平面反射系统以及第二平面反射系统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设置在经第二平面反射系统的反射光路上;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与第一玻罗棱镜处于同一光路上。上述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以及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均包括双轴U型运动支架以及平面反射镜;所述双轴U型运动支架包括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与运动支架水平轴相垂直的运动支架垂直轴;所述平面反射镜设置在运动支架的水平轴上。上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运动支架垂直轴均是半运动式精密轴系,所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运动支架垂直轴均带有锁紧和微调机构,所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运动支架垂直轴的轴系晃动量是I。上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上设置有俯仰码盘;所述俯仰码盘的测角精度为2。上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与运动支架垂直轴的垂直度为I;所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与平面反射镜法线的垂直度为I。上述双轴U型运动支架上设置有水准器,所述水准器的调平精度是10每格。上述平面反射镜的面形精度的RMS值是λ /20 ;所述平面反射镜的反射率为99%。上述自准直经纬仪的测角精度是O. 5。上述第一玻罗棱镜以及第二玻罗棱镜是全反射直角棱镜或全反射梯形棱镜,所述全反射直角棱镜或全反射梯形棱镜的面形精度的RMS值是λ /20,所述全反射直角棱镜或全反射梯形棱镜的反射率是99%。上述设置在基准立柱上的第一玻罗棱镜以及第二玻罗棱镜之间的垂直距离是3m 30mo·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I、高精度。本专利技术采用了自准直经纬仪,其测角精度可达到O. 5。同时,本专利技术还采用了 2台平面反射镜系统和2台玻罗棱镜,平面反射镜和玻罗棱镜的面形精度均可达到λ /20 (RMS值),反射率均可达到99%,以便提供高质量的自准直出射光束和高质量的自准直返回像,使得光学基准的标定从根本上实现了高精度。2、高稳定性。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基准立柱,该基准立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台玻罗棱镜设置于基准立柱上。本专利技术也采用了 2台平面反射镜系统,该2台平面反射镜系统的水平轴和垂直轴均为半运动式精密轴系结构,两轴均带有锁紧机构,轴系晃动量可达到I。此外,本专利技术还采用了室内标定,与弹上平台棱镜的实际使用情况类似,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实现光学基准标定过程中的高稳定性。3、长距离准确定位。本专利技术采用的2台玻罗棱镜之间的垂直距离可达到3m 30m。本专利技术采用的2台平面反射镜系统的俯仰码盘测角精度可达到2,水平轴与垂直轴的垂直度可达到I,水平轴与平面反射镜法线的垂直度可达到I,调平精度可达到10 /格,且两轴均带有微调机构,以保证在光学基准的标定过程中架设和调整的快速方便,可使得本专利技术能够长距离准确定位。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自准直经纬仪;2_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3_第二平面反射系统;4_第一玻罗棱镜;5_第二玻罗棱镜;6_基准立柱。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该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包括自准直经纬仪、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一玻罗棱镜、第二玻罗棱镜以及基准立柱;第一玻罗棱镜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基准立柱上;自准直经纬仪、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设置在同一光路上;第一平面反射系统以及第二平面反射系统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一平面反射镜设置在经第二平面反射系统的反射光路上;第一平面反射镜与第一玻罗棱镜处于同一光路上。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以及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均包括双轴U型运动支架以及平面反射镜;双轴U型运动支架包括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与运动支架水平轴相垂直的运动支架垂直轴;平面反射镜设置在运动支架的水平轴上。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所提供过的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的系统,该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的系统中用到的仪器设备包括自准直经纬仪I、平面反射镜系统2和3、玻罗棱镜4和5以及基准立柱6。该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中的2台平面反射镜系统设置于自准直经纬仪和2台玻罗棱镜之间,并与自准直经纬仪和玻罗棱镜处同一光路上。自准直经纬仪I是用于一等精密工程测量的工业级经纬仪,带有自准直光源和自准直目镜,以保证提供高质量的自准直出射光束。此外,自准直经纬仪I的测角精度可达到0.5,以保证标定的高精度和准确性。平面反射镜系统2和3的结构主体应该采用与经纬仪类似的双轴U型运动支架,双轴均应带有锁紧和微调机构,方便转动和相应位置的锁定。平面反射镜设置于双轴U型运动支架的水平轴上,面形精度可达到RMS值λ /20,反射率可达到99%,以保证自准直光束在长距离传递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光能量损失。平面反射镜系统的两轴轴系晃动量可达到I,水平轴与垂直轴的垂直度可达到I,水平轴与平面反射镜法线的垂直度可达到I,调平精度可达到10每格,俯仰码盘测角精度可达到2,以保证自准直光束在长距离传递过程中的方向性。玻罗棱镜4和5是全反射直角棱镜或全反射梯形棱镜,面形精度可达到RMS值入/20,反射率可达到99%,以保证自准直光束在长距离传递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光能量损失。基准立柱6应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玻罗棱镜4和5设置于基准立柱上,以保证光学基准的长期稳定性。按照图I安置标定设备,工作原理为在距玻罗棱镜5不远等高处架设自准直经纬仪1,自准直经纬仪I的俯仰值放置在90°,并自准测量玻罗棱镜5的方位值;在两者间架设平面反射镜系统3,其镜面对准自准直经纬仪I的物镜,将其俯仰值放置在90°,调整平面反射镜系统3的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包括自准直经纬仪、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一玻罗棱镜、第二玻罗棱镜以及基准立柱;所述第一玻罗棱镜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基准立柱上;所述自准直经纬仪、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设置在同一光路上;所述第一平面反射系统以及第二平面反射系统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设置在经第二平面反射系统的反射光路上;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与第一玻罗棱镜处于同一光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包括自准直经纬仪、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第一玻罗棱镜、第二玻罗棱镜以及基准立柱;所述第一玻罗棱镜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基准立柱上;所述自准直经纬仪、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以及第二玻罗棱镜设置在同一光路上;所述第一平面反射系统以及第二平面反射系统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设置在经第二平面反射系统的反射光路上;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与第一玻罗棱镜处于同一光路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镜系统以及第二平面反射镜系统均包括双轴U型运动支架以及平面反射镜;所述双轴U型运动支架包括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与运动支架水平轴相垂直的运动支架垂直轴;所述平面反射镜设置在运动支架的水平轴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运动支架垂直轴均是半运动式精密轴系,所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运动支架垂直轴均带有锁紧和微调机构,所述运动支架水平轴以及运动支架垂直轴的轴系晃动量是I O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垂直传递室内光学基准标定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亮,赵建科,张周锋,田留德,高博,段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