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床冷却液集中供给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06670 阅读:4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床冷却液集中供给循环系统,包括供液箱、回液箱、冷热交换机、进液总管、回液总管、若干条进液支管及若干条回液支管,在加工机床上设有冷却液供给子系统,冷却液由供液箱提供,从进液总管输送至进液支管中,再进入加工机床的进液路径,由出液嘴流出到加工区;带走加工点产生的热量后,汇集到机床回液箱,再经回液路径流到回液支管和回液总管中;冷却液再流到回液箱中进行过滤处理后,流入冷热交换机进行冷却;最后再回到供液箱中,完成整个循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特别适用于生产批量大、专业性强,同类机械加工机床相对集中布置的场合,对同种类的冷却液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机械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床冷却液集中供给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机械加工行业,由于各机械加工工艺流程的相对独立性,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一般企业只是针对单台加工机械进行冷却液循环,设备厂商为满足企业需求也只提供单机循环的加工机械。在单机冷却液循 环模式下,各机床的操作人员一般定期地更换冷却液,在加工机械连续长时间作业情况下,机床的冷却液散热不充分,温度高,对加工切削区的冷却作用差,机床夹具及刀具系统的热变形变化大,无法提高加工精度;同时,更换或添加冷却液易发生滴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工场所的生产环境,而且需要人工操作,又增加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在生产批量大、专业性强,同类机床相对集中布置的场合,如果仍然采用单机冷却液循环模式,更换或添加机床冷却液必然会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机床冷却液集中供给循环系统,对同种类的冷却液集中统一管理。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机床冷却液集中供给循环系统,包括供液箱、回液箱、冷热交换机、进液总管、回液总管、若干条进液支管及若干条回液支管;冷热交换机设置在供液箱与回液箱之间,并且供液箱与冷热交换机之间通过第一管道相连接,冷热交换机与回液箱之间通过第二管道相连接;在若干台加工机床上分别设有冷却液供给子系统,每一冷却液供给子系统具有进液路径及回液路径;进液总管的一端与供液箱相连接,进液支管的一端与进液总管相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冷却液供给子系统的进液路径相连接;回液总管的一端连接于回液箱上,回液支管的一端与回液总管相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冷却液供给子系统的回液路径相连接。进一步地,进液路径从进液支管的方向开始依次包括第一球阀、第一泵、另一个第一球阀及出液嘴,进液支管、两个第一球阀、第一泵及出液嘴之间通过机床进液管相连接。进一步地,出液路径从加工机床的方向开始依次包括机床回液箱及第一溢流阀,于机床回液箱内设有第一浮球球阀,机床回液箱、第一溢流阀及回液支管之间通过机床回液管相连接。进一步地,在供液箱内设有第二浮球球阀,第二浮球球阀通过回流管与回液箱相连接,在回流管上从供液箱的方向开始依次设有第二溢流阀及单向阀。进一步地,在进液总管上设有第二球阀。进一步地,在回液总管上设有第二泵及两个第三球阀,两个第三球阀分别位于第二泵的两端。进一步地,在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三泵及两个第四球阀,两个第四球阀分别位于第三泵的两端。进一步地,在第二管道上设有第四泵及两个第五球阀,两个第五球阀分别位于第四泵的两端。进一步地,在回液箱内依次设有粗过滤器、半精过滤器以及精过滤器,粗过滤器设置在靠近回液总管处,精过滤器设置在靠近第二管道处。进一步地,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面板、状态显示单元以及报警提示单元。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使用本技术所提供的机床冷却液集中供给循环系统对同种类的冷却液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能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延长冷却液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加工场所的工作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I中的冷却液供给子系统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控制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看图I所示,是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该机床冷却液集中供给循环系统包括供液箱I、回液箱2、冷热交换机3、进液总管4、回液总管5、若干条进液支管6及若干条回液支管7以及控制系统。冷热交换机3设置在供液箱I与回液箱2之间,并且供液箱I与冷热交换机3之间通过第一管道31相连接,冷热交换机3与回液箱2之间通过第二管道32相连接。在若干台加工机床A上分别设有冷却液供给子系统8,每一冷却液供给子系统8具有进液路径81及回液路径82。进液总管4的一端与供液箱I相连接,进液支管6的一端与进液总管4相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若干冷却液供给子系统8的进液路径81相连接。回液总管5的一端连接于回液箱2上,回液支管7的一端与回流总管5相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若干冷却液供给子系统8的回液路径82相连接。进液路径81和回液路径82分别通过支管接口 83与进液支管6和回液支管7相连接。请一同参看图2所示,冷却液供给子系统8的详细图示,冷却液供给子系统8的进液路径81从进液支管6的方向开始,依次包括第一球阀811、第一泵812、另一个第一球阀811及出液嘴(图中未示出),进液支管6、两个第一球阀811、第一泵812及出液嘴之间通过机床进液管813相连接。出液路径82从加工机床A的方向开始,依次包括机床回液箱821及第一溢流阀822,于机床回液箱821内设有第一浮球球阀823,机床回液箱821、第一溢流阀822及回液支管7之间通过机床回液管824相连接。第一泵812从机床进液管813中吸取冷却液并由设置在加工机床A加工区附近的出液嘴流出,保证冷却液有足够的压力和流量,便于达到满意的冷却效果。冷却液把加工热量从刀具和工件处带走,从而有效地降低加工点温度,减少工件和刀具的热变形,保持刀具硬度,提高加工精度和刀具耐用度。如果加工机床A原本配置有冷却液循环系统,只需对其进行简单改装就可继续使用。冷却液供给子系统8可以借用原配置中的第一球阀811、第一泵812、机床进液管813、出液嘴以及机床回液箱821,只是要在机床回液箱821内加设第一浮球球阀823,并加设机床回液管824及第一溢流阀822。请再参看图I所示,在供液箱I内设有第二浮球球阀11,第二浮球球阀11通过回流管12与回液箱2相连接,在回流管12上从供液箱I的方向开始依次设有第二溢流阀121及单向阀122。当供液箱I内的冷却液存贮到超过最大限度时,触动第二浮球球阀11动作,多余的冷却液将经过回流管12依次通过第二溢流阀121及单向阀122后回流到回液箱2中,确保供液箱I不发生因冷却液过多而造成满箱溢流浪费。 另一方面,在进液总管4上设有第二球阀41。在回液总管5上设有第二泵51及两个第三球阀52,两个第三球阀52分别位于第二泵51的两端。在第一管道31上设有第三泵311及两个第四球阀312,两个第四球阀312分别位于第三泵311的两端。在第二管道32上设有第四泵321及两个第五球阀322,两个第五球阀322分别位于第四泵321的两端。在冷热交换机3中设有冷热交换管33,冷热交换管33的一端与第一管道31相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管道32相连接。带有加工区热量的冷却液从第二管道32流经冷热交换管33时,与冷热交换机3中的冷冻水进行热交换,使得冷却液的温度降低。冷热交换管33为铜质材料制成,提高热传导效率,冷冻水由外接的冷却水塔供给,由温度控制器调节控制冷冻水的通入量,确保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在使用的范围内。在回液箱2内依次设有粗过滤器21、半精过滤器22以及精过滤器23,粗过滤器21设置在靠近回液总管5处,精过滤器23设置在靠近第二管道32处。过滤器使用的过滤网由两层不锈钢网中间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床冷却液集中供给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液箱、回液箱、冷热交换机、进液总管、回液总管、若干条进液支管及若干条回液支管;所述冷热交换机设置在所述供液箱与回液箱之间,并且所述供液箱与冷热交换机之间通过第一管道相连接,所述冷热交换机与回液箱之间通过第二管道相连接;在若干台加工机床上分别设有冷却液供给子系统,每一冷却液供给子系统具有进液路径及回液路径;所述进液总管的一端与所述供液箱相连接,所述进液支管的一端与所述进液总管相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却液供给子系统的进液路径相连接;所述回液总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回液箱上,所述回液支管的一端与所述回液总管相连接,其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冷却液供给子系统的回液路径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正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博汇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