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冶金行业钢液浇注的设备,尤其涉及用于钢液浇铸的钢锭模。
技术介绍
钢锭帽口传统的补缩工艺,均采用细流慢浇方式。由于钢锭浇注采取底注的注锭方式,即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最后至钢锭帽口,使得钢锭模内的钢液温度梯度呈自下而上分布,即从钢锭本体到钢锭帽口,钢液温度逐步降低,因而注锭后期采用细流慢补工艺根本解决不了钢锭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所以钢锭的质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锭模帽口,使其在钢锭浇注的过程中能起到补缩效果,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钢锭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钢锭模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内部的绝热板、在保温帽钢壳和绝热板之间的填充料,从填充料的上端面到绝热板的内壁之间设有补缩浇道,补缩浇道的上方与导液管相连。在浇注过程中,当钢包内的钢液自钢锭模下部进入模内至接近钢锭帽口补缩浇道的水平浇道时停浇,这时改由补缩浇道进行帽口浇注,使钢包内的钢液从导液管、补缩浇道注入帽口。通过本技术的补缩浇道进入的钢液极大地提高了帽口热容量,使钢锭的浇注兼容了下注法与上注法的优点,实现了模内钢液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的顺序凝固,使帽口补缩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彻底解决了钢锭因补缩不充分造成的疏松、二次缩孔质量缺陷,使钢锭的致密度得到极大改善,充分保证了钢锭的质量。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1、保温帽钢壳,2、填充料,3、绝热板,4、导液管,5、补缩浇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参见图1,一种钢锭模帽口,包括外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锭模帽口,包括外部的保温帽钢壳(1)、内部的绝热板(3)、在保温帽钢壳(1)和绝热板(3)之间的填充料(2),其特征在于:从填充料(2)的上端面到绝热板(3)的内壁之间设有补缩浇道(5),所述的补缩浇道(5)的上方与导液管(4)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