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镍合金多孔表面管的烧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994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铜镍合金多孔表面管的烧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聚苯乙烯基粘结剂和铜镍合金粉末的混合物,涂敷在基体管的内外表面,涂层厚度为0.1~0.5mm,然后将管子水平旋转,速度为30~100rad/min,将粘结剂中易挥发物质挥发掉,晾干,在烧结炉中通氢气等还原性气体,在650-850℃烧结5~20min,然后温度降到40~50℃,获得铜镍合金多孔表面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了复合粉末,提高了孔隙率和孔隙的均匀性,提高了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该种烧结方法可以烧结长多孔管,可以满足工业化应用的要求,管子的机械强度基本不变、效率高、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孔表面管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多孔表面管对沸腾传热有高效强化作用。它对水、氟利昂、液氮、烯烃类、苯、乙醇等多种工质的沸腾换热均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可用于石油化工装置轻烃类加工塔的再沸器、空分装置的主冷凝器-蒸发器以及天然气液化、冷冻、空气调节、乙二醇蒸发、海水淡化、航空航天等装置。多孔表面管有多种加工方法例如电镀法、化学腐蚀法、喷涂法、机械加工法和烧结法等。其中烧结型多孔表面管的传热性能明显优于其它方式制造的多孔表面管,可以大规模地推广使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多孔表面管。烧结型多孔表面管是在金属管内表面或外表面敷上一层金属粉末,然后烧结形成多孔表面管。因多孔表面的孔穴形成了很多的汽化核心,大大降低了液体沸腾汽化所需的过热温度。这主要是因为孔穴的开口尺寸决定了初始沸腾所需的壁面过热度,而孔穴内部的形状则决定了沸腾的稳定性,表面多孔层形成的是一种上小下大,内凹型的孔穴,而且内部是互相连通的。因此多孔层的孔穴,一方面容易形成气泡,另一方面气泡长大脱离后,气泡核仍存留在孔穴处,又长大成为第二个气泡,如此接连不断。这些孔穴下端互相沟通,液体在孔穴内受气泡的膨胀收缩而往复运动,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镍合金多孔表面管的烧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聚苯乙烯基粘结剂和铜镍合金粉末的混合物,涂敷在基体管的内外表面,涂层厚度为0.1~0.5mm,然后将管子水平旋转,速度为30~100rad/min,将粘结剂中易挥发物质挥发掉,晾干,在烧结炉中通氢气等还原性气体,在650-850℃烧结5~20min,然后温度降到40~50℃,获得铜镍合金多孔表面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宏刘阿龙张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