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管及平行流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9707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集流管,包括条形主板和副板,所述主板并排设有贯通主板两端且互不相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一扁平管的第一扁孔,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二扁平管的第二扁孔,且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一扁孔相对的侧壁上外设有第一开放式通道,所述副板与主板连接后,与所述第一开放式通道形成和第一腔体相通、用以连接冷媒输入管的第三腔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集流管的换热能效更高而且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的热交换
,具体涉及一种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空调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平行流换热器由于只对冷媒进行一次分流,所以当冷媒分流不均时,将导致出风温度不均。为了解决此问题,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双排平行流换热器。如图I所示,所谓双排平行流换热器即将两个传统的平行流换热器并排叠加、焊接在一起,其中每个平行流换热器由若干扁平管100、连接于两扁平管100之间的翅片200以及连接于扁平管100两端的上集流管300和下集流管400,在同一端的两个并排的集流管通过连接管500连·接在一起。若干扁平管100也分为两排,分别为第一扁平管700和第二扁平管800。工作时冷媒从输入管600进入下集流管400,经过第一扁平管700进入上集流管300,随后冷媒在连接管500内进行二次分流后进入第二排平行流换热器的上集流管300,接着经过第二扁平管800进入第二排平行流换热器的下集流管400,最后从输出管900流出。由于冷媒在连接管500处进行了混合后二次分流,改善了冷媒分流不均的问题,使得其出风温度均匀。然而该双排平行流换热器结构上较复杂,成本较高,占据空间较大。而且冷媒在集流管内流动时受到了来自扁平管插入集流管的部分的阻扰,增加了行程阻力,从而降低了换热能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出风温度均匀、换热能效更高而且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更低的集流管。为了实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流管,其包括条形主板和副板,所述主板并排设有贯通主板两端且互不相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一扁平管的第一扁孔,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二扁平管的第二扁孔,且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一扁孔相对的侧壁上外设有第一开放式通道,所述副板与主板连接后,与所述第一开放式通道形成和第一腔体相通、用以连接冷媒输入管的第三腔体。优选地,所述第二腔体与第二扁孔相对的侧壁上外设有第二开放式通道,所述副板与所述主板连接后,还与所述第二开放式通道形成与第二腔体相通、用以连接冷媒输出管的第四腔体。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三腔体之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腔体与第四腔体之间设有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距离冷媒输入管越远,其表面积越大;第二通孔距离输出管越远,其表面积越大。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通孔对齐,所述第一扁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扁孔对齐。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的截面积小于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的截面积相坐寸O优选地,所述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的截面为圆形。优选地,还包括用以封盖主板两端的端盖。优选地,所述主板的两相对侧设有连接槽,所述副板的两侧设有可插入到所述连接槽内的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连接槽配合,将所述副板与所述主板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集流管和插接在所述集流管上的若干扁 平管,以及设置在所述若干扁平管之间的翅片。所述集流管包括条形主板和副板,所述主板并排设有贯通主板两端且互不相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一扁平管的第一扁孔,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二扁平管的第二扁孔,且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一扁孔相对的侧壁上外设有第一开放式通道,所述副板与主板连接后,与所述第一开放式通道形成和第一腔体相通、用以连接冷媒输入管的第三腔体。优选地,所述第一扁平管与第二扁平管为一体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扁平管与第二扁平管分体并排设置。优选地,第一扁平管中冷媒通道的表面积小于第二扁平管中冷媒通道的表面积。优选地,设置在两相邻第一扁平管之间的翅片的片距比设置在两相邻第二扁平管之间的大。由上可知,本专利技术集流管中至少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同样可实现冷媒的混合和二次分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集流管在解决了出风温度均匀性的问题同时,使得集流管的结构更为紧凑,占用的空间更小,并且加工更为简单,成本更优。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集流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集流管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中集流管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集流管的组装示意图;图6为图5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C-C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的竖向剖视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平行流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流管,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集流管I包括条形主板10和副板20,所述主板10并排设有贯通主板10两端且互不相通的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一扁平管的第一扁孔112,所述第二腔体12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二扁平管的第二扁孔121,且所述第一腔体11与第一扁孔112相对的侧壁上外设有第一开放式通道111,所述副板20与主板10连接后,与所述第一开放式通道111形成和第一腔体11相通、用以连接冷媒输入管的第三腔体13。具体的,第一开放式通道111为敞开的半圆形槽体,在副板20上设有与第一开放式通道111配合的半圆形凸起21,该半圆形凸起21与第一开放式通道111合围成一圆形的第三腔体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集流管I中至少设置有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和第三腔体13,同样可实现冷媒的混合和二次分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解决了出风温度均匀性的问题同时,结构更为紧凑,占用空间更小,加工更为简单,成本更优。参照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三腔体13呈圆形设置,冷媒输入管可以与第三腔体13连接。并且,在第三腔体13与第一腔体11之间设有通孔113,用以连通第一腔体11和第三腔体13,从而与插入到第一扁孔112中的扁平管形成冷媒输入通道。第二腔 体12上的第二扁孔121也可供扁平管插入从而形成冷媒输出通道。冷媒输出管可直接插入到第二腔体12中,从而将冷媒输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集流管I可用作蒸发器,也可用作冷凝器,以上所述仅是用作蒸发器时的情形,用作冷凝器时,冷媒的流动方向与用作蒸发器时的相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主板10与副板20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参照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主板10的两相对侧设有连接槽15,副板20的两侧设有可插入到连接槽15内的凸缘23,所述凸缘23与连接槽15配合,将副板20与主板10连接。采用这种插接的方式连接,连接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密封集流管1,集流管I还包括用以封盖主板10两端的端盖,该端盖的技术方案将在后续图8及其对应的实施例中阐述。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腔体12与第二扁孔121相对的侧壁上外设有第二开放式通道114,所述副板20与所述主板10连接后,还与所述第二开放式通道114形成与第二腔体12相通、用以连接冷媒输出管的第四腔体14。具体的,第二开放式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条形主板和副板,所述主板并排设有贯通主板两端且互不相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一扁平管的第一扁孔,所述第二腔体上设有用以插接第二扁平管的第二扁孔,且所述第一腔体与第一扁孔相对的侧壁上外设有第一开放式通道,所述副板与主板连接后,与所述第一开放式通道形成和第一腔体相通、用以连接冷媒输入管的第三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龙程志明佐藤宪一郎黄小军吕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