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昌盛专利>正文

增力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9097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1:01
增力机由壳体和机心两部份组成,机心由4~6台机组组成,每台机组由两组齿轮和四块档箱组成,轮组I由3~6个齿轮O1组成,中心齿轮为主动轮,由轴L1连接固定转动,同时驱动四周齿轮转动,四周的齿轮为从动轮。轮组II由2~5个齿轮O2与中心齿轮O3组成,O2为主动轮,O3为从动轮。轮组I的从动轮与轮组II的主动轮O2由轴L1连接固定转动,同时驱动O3转动。O3由L2与第二台机组的主动轮连接固定转动。三个齿轮的大小比例为:R1-10mm≤R2≤R1-5mm,R3=2R1-R2,四块档箱固定两组齿轮组成一台机组,4~6台机组重叠作业,主动轮转速降低60~79%,传动比从6增大到22,这便于采用小功率高转速的电动机带动大功率低转速的发电机发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采用小功率电动机带动大功率发电机发电的一项关键性技术,目的是使电能成为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能源。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人类的发电技术大部份是利用水能发电,少部份是将煤、石油、天然、核 能等不可再生能源转化成热能或机械能发电,极少部份是采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发电,传统发电技术都没有使电能成为可循环使用的再生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使电能成好为可循环使用的再生能源,笔者专利技术了增力机。增力机的作用是降低电动机的转速而提高动力,其目的是能采用小功率高转速的电动机通过增力机传动能带动大功率低转速的发电机发电。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增力机的作用主要是将电动机的转速降低60 79%,将传动比提高到6. 3 22,从而达到降低转速而提高动力之目的,便于采用小功率高转速的电动机通过增力机传动能带动大功率低转速的发电机发电。技术方案根据电动机和发电机设计的科学理论可知,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功率转速以及所需电压都可以根据需要而设计。电动机的转速可以提高到每分钟3000多转。发电机的转速可设计控制到每分钟500 600转。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转速差可达5 6倍。电动机也可以纵向多台重叠固定作业即将转子设计同时固定在一根轴上转动增大动力。发电机也可以纵向多台重叠固定作业,即将转子设计同时固定在一根轴上转动增大功率。又根据齿轮和带传动的有关规律,大轮带动小轮转动,转速降低传动比增大。结合电动机和发电机的有关特点,齿轮和带传动的科学原理。采用传统的带传动和齿轮传动技术,就可以采用电动机直接带动比其自身功率大四倍多的发电机发电(如附图说明图18)。根据图18带传动发电装置可知,从动轮直径为40cm,主动轮直径为10cm,主动轮转速降低75%传动比为4,就可以采用功率为5kw、输入电压为380V、转速为2000r/min的电动机带动四台纵向重叠作业的每台功率为5km、转速为500r/min,输出电压为220V的发电机发电。试想如果采用齿轮传动,将主动轮转速降低60 79%,传动比增大到6. 3 22,就可以直接采用小功率高转速的电动机带动大功率低转速的发电机发电。为达此目的,笔者专利技术了增力机。(一)增力机的结构增力机纵向由2 5组轮系,横向由4 6台机组组合而成,纵向5组轮系结构完全相同,横向4 6台机机组结构也完全相同。每台机组均由两组齿轮组合而成,第一组齿轮由6个完全相同的齿轮O1组合而成,六个齿轮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中心齿轮与四周的几个齿轮为外啮合齿轮传动,而以中心齿轮为核心组成五个轮副。四周的几个齿轮之间并不啮合。第二组齿轮同样由六个齿轮组合而成,中心齿轮O3较大,四周的五个齿轮O2较小,六个齿轮同样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中心齿轮与四周五个齿轮为外啮合齿轮传动,即以中心齿轮为核心组成五个齿轮副。四周的几个齿轮之间并不啮合。第一组齿轮固定在档箱I和II之间,中心齿轮则由轴L1连接并由轴承和压板固定在档箱I和II之间转动,并同时带动四周的几个齿轮转动。四周的五个齿轮O1与下一组齿轮的四周五个齿轮O2由轴L1连接并由轴承和压板固定在四块档箱上转动。第二组齿轮固定在档箱II和I之间,中心齿轮则由轴L2连接并由轴承和压板固定在档箱II和I之间转动,由四周的五个齿轮O2带动其转动。纵向又形成五组轮系,每组轮系由四个轮组组合而成,即两个齿轮O1组成一个齿轮副,O1与O2由轴L1连接组成一个轮组,O2与O3又组成一对轮副。O3又与下一台机组的中心齿轮O1由轴L2 连接组成一个轮组。这样第一组齿轮的中心齿轮为主动轮,第二组齿轮的中心齿轮O3为从动轮,同时O3又由轴L2与下一台机组的主动轮O1连接固定转动。4 6台结构完全相同的机组连接固定作业才能组成一台完整的增力机。( 二)增力机增力的原因如图19,已知增力机的纵向一组轮系,假设齿轮O1的半径为65mm,齿轮O2的半径为60mm,齿轮O3的半径为70mm, Ii1 = n2 = η,齿轮O1为主动轮,齿轮O1'为从动轮。求从动轮的转速n/和传动Ki1/(一)从动轮Ii1的转速为... Ii1 = n2 = n,n3 =n! R, = Ri=65=70 mm n, D'riy 2x70·. —^ ■ 3—·2- =- n, D2 n, 2x60 2x60 60「00201 · · n, =-n = —n,L 」3 2x70 70 n,,= ^n (二)从动轮0的传动比 π,(I) V R1 = 65 mm,R2 = 60 mm,Ii1 = n2 .. 2x65·*Ζ 2=^2、V R2 = 60mm,R3 = 70mmr ,· . 2x70 70* * u,=-=—3 2x60 603>vn;i = nii^WOR1 =55 mmr . . 2x70 70. · U,t --=— 3i 2x65 65r ,..... 65 70 70 , ^· · = InXi23, Xi31I =^X-X- = 1-36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知,一台机组作业,主动轮转速降低14%,传动比则增大为I. 36,如果六台机组重叠作业,转速逐级逆减,传动比则逐级递增大。因此第一台机组的主动轮为增力机的主动轮,假定为O1,最后一台机组的从动轮假定为O11那么ηπ = ) η~0·4 Π,(I. 36) I. 34,由此可知转速降低60%,传动比增大到6. 34。再先定五组特定的参数列表便可知道转速和传动比的变化规律转速为,从动轮为O11,转数为η 的半径=65mm,55mm <权利要求1.增加机是采用电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的一项关键性技书,包抱壳体(图1-3页),机心(图4页),档箱(图6、7页)几大部件组成。机心横向由4 6台机组重叠作业组合而成(图9页),纵向由2 5组轮系组合而成(图8、9页),横向每台机组由两组齿轮和四块挡箱组合而成(图5页)。第一组齿轮由结构完全相同的3 6个齿轮O1组成。几个齿轮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中心齿轮O1主动轮,四周的齿轮为从动轮。第二组齿轮仍由3 6个齿轮组合而成,几个齿轮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四周的几个齿轮O2结构完全相同,但直径比O1小为主动轮,中心齿轮O3直径比OpO2大,为从动轮,(图8页)。第一组齿轮的中心齿轮O1由轴L1连接并由轴承和压板固定在挡箱工和II之间转动,四周的几个齿轮O1则由轴L1与第二组齿轮的四周几个齿轮O2连接并由轴承和压板固定在四块挡箱转动。第二组齿轮固定在挡箱II和I之间转动,中心齿轮O3则由轴L1与下台机组的中心齿轮O1连接固定转动(图5页)。纵向又形成2 5组轮系,每组轮系又由四对齿轮组组合而成,两个O1为一对外啮合齿轮副,O1与O2由轴L1连接固定转动组成一个轮组,O2和O3又组成一对外啮合齿轮副;03与一下台机组的主动轮O1由轴L2连接固定转动又组成一对轮组。第一组齿轮的中心齿轮O1为主动轮,由其带动四周的几个齿轮转动,四周的几个齿轮同时带动齿轮O2转动,O2驱动O3转动。4 6台机组重叠作业,第一台机组的中心齿轮为增力机主动轮,最后一台机组的从动轮O3为增力机的从动轮。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增力机,其特征在于,增力机通过几级齿轮传动,主动轮转速逐级降低,传动比逐级增大。增力机两个齿轮O1和O2的大小比例为R1-I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增加机是采用电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的一项关键性技书,包抱壳体(图1?3页),机心(图4页),档箱(图6、7页)几大部件组成。机心横向由4~6台机组重叠作业组合而成(图9页),纵向由2~5组轮系组合而成(图8、9页),横向每台机组由两组齿轮和四块挡箱组合而成(图5页)。第一组齿轮由结构完全相同的3~6个齿轮O1组成。几个齿轮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中心齿轮O1主动轮,四周的齿轮为从动轮。第二组齿轮仍由3~6个齿轮组合而成,几个齿轮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四周的几个齿轮O2结构完全相同,但直径比O1小为主动轮,中心齿轮O3直径比O1、O2大,为从动轮,(图8页)。第一组齿轮的中心齿轮O1由轴L1连接并由轴承和压板固定在挡箱工和II之间转动,四周的几个齿轮O1则由轴L1与第二组齿轮的四周几个齿轮O2连接并由轴承和压板固定在四块挡箱转动。第二组齿轮固定在挡箱II和I之间转动,中心齿轮O3则由轴L1与下台机组的中心齿轮O1连接固定转动(图5页)。纵向又形成2~5组轮系,每组轮系又由四对齿轮组组合而成,两个O1为一对外啮合齿轮副,O1与O2由轴L1连接固定转动组成一个轮组,O2和O3又组成一对外啮合齿轮副;O3与一下台机组的主动轮O1由轴L2连接固定转动又组成一对轮组。第一组齿轮的中心齿轮O1为主动轮,由其带动四周的几个齿轮转动,四周的几个齿轮同时带动齿轮O2转动,O2驱动O3转动。4~6台机组重叠作业,第一台机组的中心齿轮为增力机主动轮,最后一台机组的从动轮O3为增力机的从动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昌盛
申请(专利权)人:韩昌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