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外墙隐形施工缝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8490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外墙隐形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在第一次浇注前将墙内侧模板固定在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5~15cm,完成第一次浇注后,将墙内侧模板调整回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再进行第二次浇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变第一次浇注时模板的位置,将分段浇注时自然形成的水平面施工缝改进为折形面施工缝,从而提高了墙体的防水效果,且新增的施工缝竖直面部分位于墙体内部,不会影响到墙体的美观,尤其适合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本发明专利技术满足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施工操作简单易行,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
技术介绍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分段浇筑的混凝土在两次浇注的结合处会形成接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为后浇筑的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称为施工缝。分段浇注时自然形成的施工缝为一个水平面,本专利技术将其改进为折形面,从而提高墙体的防水效果,且新增的施工缝竖直面部分位于墙体内部,不会影响到墙体的美观,尤其适合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通过改变第一次浇注时模板的位置,将分段浇注时自然形成的水平面施工缝改进为折形面施工缝,从而提高了墙体的防水效果。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I)在混凝土垫层浇注完毕后,安装底板钢筋;2)安装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的中心线位于施工缝水平部分表面,所述止水钢板与其下方的底板钢筋固定;3)在墙体两侧分别支模并固定墙内侧模板、墙外侧模板,其中墙内侧模板的位置位于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5 15cm,所述墙内侧模板下端高度高于墙外侧模板下端高度;4)进行混凝土浇注后形成施工缝的竖直面部分;5)将墙内侧模板的位置调整为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后支撑在底板钢筋上,并加以固定;6)进行混凝土浇注,形成折形面施工缝;7)拆除墙内侧模板、墙外侧模板。所述的步骤3中,通过下列步骤在墙体两侧分别支模并固定墙内侧模板、墙外侧模板a)在墙体两侧分别固定木楞A、木楞B,其中墙内侧的木楞A位置位于预计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一段距离,该距离根据所需固定的墙内侧模板的位置而定;b)在木楞A、木楞B上端安装木楞C,所述木楞C左右两侧分别与木楞A、木楞B的上端固定,所述木楞C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止水钢板上端的高度;c)在木楞A、木楞B内侧分别设置墙内侧模板、墙外侧模板;d)通过若干组对拉螺栓和横向钢管的配合将墙内侧模板与木楞A固定,墙外侧模板与木楞B固定。所述木楞A宽度大于7cm,保证其外表面在墙内侧钢筋以外。所述止水钢板通过短钢筋固定架与其下方的底板钢筋固定。 所述止水钢板通过短钢筋固定架与其下方的底板钢筋采用焊接方式固定。所述墙内侧模板的位置位于预计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10cm。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第一次浇注时模板的位置,将分段浇注时自然形成的水平面施工缝改进为折形面施工缝,从而提高了墙体的防水效果,且新增的施工缝竖直面部分位于墙体内部,不会影响到墙体的美观,尤其适合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本专利技术满足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施工操作简单易行,适合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次支模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次浇注后效果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次支模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施工完成后的效果(与现有技术对比)示意图;I.混凝土垫层2.底板钢筋3.墙内侧模板4.墙外侧模板5.止水钢板6.木楞C7.木楞A 8.木楞B 9.对拉螺栓10.横向钢管11.墙内侧钢筋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如图I 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下列步骤I)在混凝土垫层I浇注完毕后,安装底板钢筋2 ;2)安装止水钢板5,所述止水钢板5的中心线位于施工缝水平部分表面,所述止水钢板5与其下方的底板钢筋2固定;3)在墙体两侧分别支模并固定墙内侧模板3、墙外侧模板4,其中墙内侧模板3的位置位于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5 15cm,所述墙内侧模板3下端高度高于墙外侧模板4下端高度;4)进行混凝土浇注后形成施工缝的竖直面部分;5)将墙内侧模板3的位置调整为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后支撑在底板钢筋2上,并加以固定;6 )进行混凝土浇注,形成折形面施工缝;7)拆除墙内侧模板3、墙外侧模板4。所述的步骤3中,通过下列步骤在墙体两侧分别支模并固定墙内侧模板3、墙外侧模板4 a)在墙体两侧分别固定木楞A7、木楞B8,其中墙内侧的木楞A7位置位于预计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一段距离,该距离根据所需固定的墙内侧模板3的位置而定;b)在木楞A7、木楞B8上端安装木楞C6,所述木楞C6左右两侧分别与木楞A7、木楞B8的上端固定,所述木楞C6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止水钢板5上端的高度;c)在木楞A7、木楞B8内侧分别设置墙内侧模板3、墙外侧模板4 ;d)通过若干组对拉螺栓9和横向钢管10的配合将墙内侧模板3与木楞A7固定,墙外侧模板4与木楞B8固定。所述木楞A7宽度大于7cm,保证其外表面在墙内侧钢筋11以外。所述止水钢板5通过短钢筋固定架与其下方的底板钢筋2固定。所述止水钢板5通过短钢筋固定架与其下方的底板钢筋2采用焊接方式固定。 所述墙内侧模板3的位置位于预计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10cm。不难发现,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第一次浇注时模板的位置,将分段浇注时自然形成的水平面施工缝改进为折形面施工缝,使发生渗水所需通过的距离显著加长,从而提高了墙体的防水效果,尤其适合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新增的施工缝竖直面部分位于墙体内部,不会影响到墙体的美观,并且可以将施工缝的可观测位置调整到了墙壁内侧的底角处,相比原先的可观测位置更隐蔽,起到“隐形”的效果。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在混凝土垫层(I)浇注完毕后,安装底板钢筋(2); 2)安装止水钢板(5),所述止水钢板(5)的中心线位于施工缝水平部分表面,所述止水钢板(5)与其下方的底板钢筋(2)固定; 3 )在墙体两侧分别支模并固定墙内侧模板(3 )、墙外侧模板(4),其中墙内侧模板(3 )的位置位于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5 15cm,所述墙内侧模板(3)下端高度高于墙外侧模板(4)下端高度; 4)进行混凝土浇注后形成施工缝的竖直面部分; 5)将墙内侧模板(3)的位置调整为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后支撑在底板钢筋(2)上,并加以固定; 6)进行混凝土浇注,形成折形面施工缝; 7 )拆除墙内侧模板(3 )、墙外侧模板(4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通过下列步骤在墙体两侧分别支模并固定墙内侧模板(3)、墙外侧模板(4) a)在墙体两侧分别固定木楞A(7)、木楞B (8),其中墙内侧的木楞A (7)位置位于预计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一段距离,该距离根据所需固定的墙内侧模板(3)的位置而定; b)在木楞A(7)、木楞B (8)上端安装木楞C (6),所述木楞C (6)左右两侧分别与木楞A (7)、木楞B (8)的上端固定,所述木楞C (6)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止水钢板(5)上端的高度; c)在木楞A(7)、木楞B (8)内侧分别设置墙内侧模板(3)、墙外侧模板(4); d)通过若干组对拉螺栓(9)和横向钢管(10)的配合将墙内侧模板(3)与木楞A(7)固定,墙外侧模板(4)与木榜B (8)固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楞A (7)宽度大于7cm,保证其外表面在墙内侧钢筋(11)以外。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钢板(5)通过短钢筋固定架与其下方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外墙隐形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1)在混凝土垫层(1)浇注完毕后,安装底板钢筋(2);2)安装止水钢板(5),所述止水钢板(5)的中心线位于施工缝水平部分表面,所述止水钢板(5)与其下方的底板钢筋(2)固定;3)在墙体两侧分别支模并固定墙内侧模板(3)、墙外侧模板(4),其中墙内侧模板(3)的位置位于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再往里移动5~15cm,所述墙内侧模板(3)下端高度高于墙外侧模板(4)下端高度;4)进行混凝土浇注后形成施工缝的竖直面部分;5)将墙内侧模板(3)的位置调整为预定的墙内侧位置后支撑在底板钢筋(2)上,并加以固定;6)进行混凝土浇注,形成折形面施工缝;7)拆除墙内侧模板(3)、墙外侧模板(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凤勇邓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天工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