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京大学专利>正文

一类绿光铱(III)配合物及其制法和在有机电致发光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6720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21:04
一种铱(III)配合物,它们的主配体是2-(2-氟-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辅助配体为二-(二芳基膦酰)胺的衍生物,它们有如下结构式:。采用ITO/TAPC(60nm)/本发明专利技术配合物(8wt%):SimCP2(30nm)/TPBi(60nm)/LiF(1nm)/Al(100nm)电致发光器件结构。所有的器件在不同的掺杂浓度和不同的电流密度下,均呈现配合物的绿光发射,发射峰位置在510nm左右,色坐标为x=0.23,y=0.64。它们都有低的启动电压(3.4-3.7V),高的功率效率(18.32-25.45lm/W),高的电流效率(32.72-43.58cd/A)。在掺杂浓度为8wt%时,达到了最好的器件性能。器件的优良性能表明这些配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中具有应用价值。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及制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铱(III)配合物,也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简称OLEDs),又称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自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Tang首次报道了低电压启动的高效高亮度的小分子有机薄膜多层结构的电致发光(EL)器件以来,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引起了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OLEDs器件是具有能耗低、视角广、可实现屏幕折叠与弯曲等优点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被认为是有望取代液晶LCD、无机LED等技术的下一代理想显示技术,在固态照明(solid-state lighting)和平板显示方面展现出了诱人的发展前景。OLEDs器件的性能与器件采用的发光材料、载流子注入与传输材料、电极材料以及器件的结构有紧密的关系,其中发光材料是OLEDs器件的核心成分。自1998年香港大学支志明课题组和普林斯顿大学 Forrest 课题组几乎同时报道了电致磷光材料由于同时可收获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使得OLEDs的内量子效率有可能达到100%以来,重金属电致磷光材料的研究日益广泛。其中由于Ir(III)配合物是一类典型的MLCT发光配合物,具有好的热稳定性,较短的激发态寿命,高的发光效率,以及发光颜色易调节等多方面的优点而成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参见(a) A. B. Tamayo, B. D. Al leyne, P. L. D jurovich, et. al. J. Am. Chem. Soc. , 2003, 7377 ; (b)S.Lamansky, P. L. D jurovich, D. Murphy, et al. Inorg. Chem. , 2001, 40, 1704 ; (c)H. Rudmann, S. Shimada. , M. F. Rubner, J. Am. Chem. Soc. , 2002, 124, 4918; (d) J. P. Duan, P.P. Sun, C. H. Cheng, Adv. Mater. , 2003, 15, 224; (e) Y. H. Song, S. J. Yeh, C. T. Chen, etal. Adv. Funct. Mater. , 2004, 14, 1221; (f) C. L. Li, Y. J. Su, Y. T. Tao, et al. Adv. Funct.Mater. , 2005, 15, 387; (g) Z. Q. Chen, Z. Q. Bian, C. H. Huang, Adv. Mater. 2010, 22, 1534; (h)H.H. Chou, C. H. Cheng, Adv. Mater. 2010, 22, 2468; (i) H. Z. ffu, T. S. Yang, Q. Zhao, etal. Dalton Trans. 2011, 40, 1969; (j) H. J. Seo, M. Song, S. H. Jin, et al. Rsc Advances2011,I, 755; (k)M. R. Zhu, T. L. Ye, X. He, et al. J. Mater. Chem. 2011,21,9326; (I)L. X. Xiao, Z. J. Chen, B. Qu, et al. Adv. Mater. 2011, 23, 926 ; (m) Y. C. Zhu, L. Zhou, H.Y. Li, et al.Adv. Mater. 2011, 23, 4041. ] 这类配合物由于存在重原子导致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使得三重态激子能够通过系间窜越至单重激发态,能够使理论上量子效率上升至100%,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是OLEDs发光层很好的备选材料,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基于上述原因并参考我们以往的工作,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类12个新型的Ir(III)配合物,引入2-(2-氟-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为主配体、二 (二芳基膦酰)胺衍生物作为辅助配体。由于二 (二芳基膦酰)胺衍生物配体相对常用的乙酰丙酮作为辅助配体有更好的电子传输能力,在制备的器件中拓宽了发光层中电子-空穴复合的区域,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12个含有2- (2-氟-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为主配体、二 (二芳基膦酰)胺衍生物为辅助配体的铱配合物和以其为发光中心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类铱(III)配合物,其特征是它们的主配体是2-(2-氟-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辅助配体为二- (二芳基膦酰)胺的衍生物,它们有如下结构式权利要求1.一类铱(III)配合物,其特征是它们的主配体是2-(2-氟-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辅助配体为二- (二芳基膦酰)胺的衍生物,它们有如下结构式 其中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I所述的铱(III)配合物的方法,其特征是它是在无水无氧操作下,将双_{ 二 合二氯化铱}和2. 5倍物质的量的二 - (二芳基膦酰)胺衍生物的钾盐溶于乙二醇单乙醚中,在140°C下反应12小时,过滤,重结晶,最后升华提纯得到所述的配合物GIr-GIrl2。3.权利要求I所述的铱(III)配合物在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全文摘要一种铱(III)配合物,它们的主配体是2-(2-氟-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辅助配体为二-(二芳基膦酰)胺的衍生物,它们有如下结构式。采用ITO/TAPC(60nm)/本专利技术配合物(8wt%):SimCP2(30nm)/TPBi(60nm)/LiF(1nm)/Al(100nm)电致发光器件结构。所有的器件在不同的掺杂浓度和不同的电流密度下,均呈现配合物的绿光发射,发射峰位置在510nm左右,色坐标为x=0.23,y=0.64。它们都有低的启动电压(3.4-3.7V),高的功率效率(18.32-25.45lm/W),高的电流效率(32.72-43.58cd/A)。在掺杂浓度为8wt%时,达到了最好的器件性能。器件的优良性能表明这些配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中具有应用价值。本专利技术公开了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及制法。文档编号C07F19/00GK102911214SQ201210303288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3日专利技术者滕明瑜, 徐秋蕾, 郑佑轩, 左景林, 游效曾 申请人:南京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类铱(III)配合物,其特征是:它们的主配体是2?(2?氟?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辅助配体为二?(二芳基膦酰)胺的衍生物,它们有如下结构式:其中:。FDA00002045984100011.jpg,FDA00002045984100012.jp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明瑜徐秋蕾郑佑轩左景林游效曾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