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器及缠绕电线于绕线器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5992 阅读:1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线器及缠绕电线于绕线器的方法,该绕线器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挡板、一第二挡板及至少一导引件。本体于一轴线上延伸,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周向地环绕本体的端部,并于径向上延伸。导引件形成于第一挡板或者第二挡板,且包括自第一挡板或者第二挡板径向地突出的至少一虚设接脚。其中虚设接脚由一绝缘体材料所制成。借由本发明专利技术绕线器中导引件与绕线区之间的结构关系,现有技术中利用胶带以固定电线于绕线机的步骤即可省去。如此一来,不但简化绕线作业所需的步骤,更减少人工作业所需的工作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引件以固定电线于其上的。
技术介绍
将电线缠绕于一具有空心圆柱结构的绕线器上已是本领域熟知的技术。请参见图1,现有的绕线机10具有一穿过绕线器20的结构中心的绕线轴11,以带动其旋转。绕线器20的两端具有二个档板21、22,定义一绕线区23于其中。在缠绕电线30时,首先以人工的方式利用一胶带40将电线30的第一端31固定于绕线机10上。接着,旋转绕线器20,使电线30缠绕于绕线区23中。 上述的绕线方法是相当费力且耗时的,并不符合经济效益。此外,通过人工绕线的生产方式,绕线品质不稳定,无法精确地控制末端产品的品质。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绕线器的改良结构及缠绕电线于绕线器的方法,以达到减少人工作业程序、提高作业效率、节省生产成本、及提高产品品质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绕一电线于绕线器上的缺点,提出一种可增加自动化生产的,减少人工作业时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绕线器,包括一本体、一第一档板、一第二档板及至少一导引件。本体于一轴线上延伸,第一档板与第二档板周向地环绕本体的端部,并于径向上延伸。导引件形成于第一档板或者第二档板,且包括自第一档板或者第二档板径向地突出的至少一虚设接脚。其中虚设接脚由一绝缘体材料所制成。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绕线器以缠绕电线于绕线器上的方法,包括提供一包括一导引件的绕线器,并固定电线于导引件。将电线在绕线器上捆绕一既定圈数后,引出电线到该绕线器的外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绕线器以缠绕电线于绕线器上的方法,包括提供一包括二个导引件的绕线器,并将电线固定于其中的一个导引件。将电线在该绕线器上捆绕一既定圈数,将该电线固定于另一导引件,并引出电线于绕线器外部。借由本专利技术绕线器中导引件与绕线区之间的结构关系,现有技术中利用胶带以固定电线于绕线机的步骤即可省去。如此一来,不但简化绕线作业所需的步骤,更减少人工作业所需的工作时间。附图说明图I显示现有技术中绕线于绕线器的示意图;图2A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示意图;图2B显示图2A中,自a-a线段朝轴线C观看的剖面图3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于缠绕一电线后的示意图;图4A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绕线器的示意图;图4B显示图4A中,自b-b线段朝轴线C观看的剖面图;图4C显示图4A的绕线器的底面图;图5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绕线器于缠绕一电线后的示意图;以及图6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绕线器于缠绕一电线后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 绕线机 11 绕线轴20 绕线器21、22 档板23 绕线区30 电线31 第一端32 第二端40 胶带5OU55 导电接头100、100’、100” 绕线器110 本体111、112 端部113 通道114 绕线区115 本体表面120 第一档板130 第二档板121、131 周缘122、123 内侧面123、133 外侧面140、240、340 导引件141、242、342 虚设接脚141a 基部141b 末端141c 侧边141d 侧面143、243、343 凹口143a、341a 侧面143b、243a、343a 底面150 延伸部151 凸块152 容置槽155 导电接脚158 焊料241、341 间隔块 244 穿越区H 间距L 延伸长度C 轴线具体实施例方式兹配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请参见第2A及2B图,其中图2B显示图2A中自a_a截线朝轴线C所视的截面图。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100包括一本体110、一第一档板120、一第二档板130、一导引件140、一延伸部150及多个导电接脚155。本体110为一空心圆柱体,具有二个端部111、112及一通道113。本体110于一轴线C上延伸,二个端部111、112分别定义于本体110在轴线C上的两侧。第一档板120周向地环绕本体110的端部111,并于径向上沿伸。第二档板130周向地环绕本体110的端部112,并于径向上延伸。第一档板120及第二档板130的周缘121、131为一圆形。本体110表面、第一档板120及第二档板130之间的区域,定义出一绕线区114,用于缠绕电线。请参见图2B,导引件140形成于第一档板120上,包括一虚设接脚141及凹口 143。虚设接脚141包括一基部141a及末端141b,其中基部141a连结于第一档板120的周缘121,并径向地向外延伸至末端141b。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虚设接脚141为一长型柱体(图2A),以利电线绕设于其上。但虚设接脚141的形状不应被限制,虚设接脚141亦可为一圆柱体,或类似的柱体。凹口 143形成于第一档板120上,更精确而言,凹口 143相邻于虚设接脚141并自第一档板120的周缘121凹陷而成,且实质上为一 U字型。凹口 143的开口端的侧边143a连结于虚设接脚141的基部141b的侧边141c,且凹口 143的底面143b与本体表面115是直接连结,以利电线30(图3)导入绕线区114。此外,第一档板120的内侧面122与虚设接脚141靠近本体110的一侧面141d为共平面。请参照图2A。对应于导引件140所设置的位置,延伸部150自第二档板130延伸而出。延伸部150的末端具有四个凸块151,且每二个凸块151之间具有一容置槽152。四个导电接脚155分别相邻容置槽152设置于凸块151的底面。导电接脚155为一导电体,且为一细长针状体,可插设于电路板上的插孔(未图示)。上述的本体110、第一档板120、第二档板130、导引件140及延伸部150,皆为一塑胶材料所制成的绝缘体,且为一体成形的结构。导电接脚155利用埋入的方式,设置于延伸部150的凸块151内。请参见图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电线30利用以下方式缠绕于绕线器100上 第一,将电线30的第一端31穿过凹口 143,并围绕虚设接脚141的基部141a,如此电线30的第一端31即牢靠地挂设于导引件140上。第二,以人工或机器的方式旋转绕线器100 —既定圈数,使电线30缠绕于绕线区114。第三,引出电线30于绕线器100的外部。第四,剪断电线30的第二端32,并通过焊料158稳固地将电线30的第二端32连结于导电接脚上155。最后,将电线30的第一端31自导引件140卸除。值得注意的是,缠绕电线30的顺序并不受限制,举例而言,缠绕电线30于绕线器100的方法亦可为第一,将电线30的第二端32固定于导电接脚155。第二,以人工或机器的方式旋转绕线器100 —既定圈数使电线30缠绕于绕线区114。第三,将电线30固定于导引件140。第四,引出电线30于绕线架100外部。最后,剪断电线30的第一端31,并将电线30的第一端32自导引件140卸除。请参见图4A。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绕线器100’包括本体110、第一档板120、第二档板130、导引件240及导引件340。本体110、第一档板120、第二档板130的结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相似,为简化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导引件240自第一档板120的外侧面123突出。导引件240包括一间隔块241、二个虚设接脚242及二个凹口 243。间隔块241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绕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于一轴线上延伸;一第一档板与一第二档板,分别周向地环绕该本体的端部,并于径向上延伸;以及至少一导引件,形成于该第一档板或者该第二档板,且包括自该第一档板或该第二档板径向地突出的至少一虚设接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诗云颜錞靖顾彩利林财申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