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苏打盐碱地水稻窄行密植插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2793 阅读:3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6:07
一种苏打盐碱地水稻窄行密植插秧方法,它涉及一种苏打盐碱地水稻插秧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苏打盐碱地水稻插秧方法中存在稻谷产量低的问题。方法:水稻秧苗以行距为22.5±0.5cm和穴距为15±0.5cm进行插秧,平均每穴插秧6~8株。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一、采用该方法插秧的水稻具有抗盐碱能力强,早抽穗,早齐穗的特点;二、采用该方法可有效增加单位面积水稻栽培数量,减少水分蒸发,并能充分利用水、肥、光热资源,依靠群体效应增强水稻抗盐碱胁迫能力,最终实现高产增收;三、该方法可操作性强,简便易行,成本低,增产效果显著。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用于苏打盐碱地水稻的种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苏打盐碱地水稻插秧方法。
技术介绍
松嫩平原西部是我国苏打盐碱土的最大集中分布区,盐碱地面积达373万公顷,且盐碱化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科学实践证明,种稻是生物治理盐碱地的最好方法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到90年代初,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已达80万公顷,占当时该地区水田总面积的近50%。种稻可以水洗盐,以水压盐,通过耕作改良与利用劣质土地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目前东北地区常规水稻种植多采用“旱育稀植”的栽培方法,多年来一直沿用 9X4、9X5或9X6的插秧密度,即行距固定为9寸,仅通过改变穴距来调整水稻插秧密度。但是盐碱地种稻,由于水稻生长过程中受到土壤盐碱的危害,分蘖能力大大减弱,仅靠照搬传统的插秧方法,稻谷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盐碱地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苏打盐碱地水稻插秧方法中存在稻谷产量低的问题,而提供。,具体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水稻秧苗以行距为22. 5±0. 5cm和穴距为15±0. 5cm进行插秧,平均每穴插秧6 8株。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一、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苏打盐碱地水稻窄行密植插秧方法,其特征在于苏打盐碱地水稻窄行密植插秧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水稻秧苗以行距为22.5±0.5cm和穴距为15±0.5cm进行插秧,平均每穴插秧6~8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苏打盐碱地水稻窄行密植插秧方法,其特征在于苏打盐碱地水稻窄行密植插秧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水稻秧苗以行距为22. 5±0. 5cm和穴距为15±0. 5cm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华梁正伟王明明刘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