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元件、图像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92318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等,其是在基板(11)面上依次层叠阳极层(12)、电介质层(13)和阴极层(14),具有至少贯穿电介质层(13)并从阳极层(12)到达阴极层(14)的多个贯穿部(16)、和覆盖贯穿部(16)的内表面的至少两电极间的发光部(17),贯穿部(16)在阳极层(12)面上的形状的周长比内含该形状的最小圆的周长长,并且,该形状的最大宽度为0.01μm~5μm的发光元件(10),由此难以产生在发光部的电荷集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发光面的面积,由于向外部取出光的效率高的孔穴形状,辉度和发光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例如图像显示装置、照明装置中使用的发光元件等。
技术介绍
近年来,利用场致发光现象的器件重要性不断增强。作为这种器件,以层状形成发光材料、在该发光层上设置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并外加电压从而发光的场致发光元件等发光元件受到关注。这种场致发光元件,通过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外加电压,从阳极和阴极分别注入空穴和电子,注入来的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结合,并利用结合时产生的能 量进行发光。即场致发光元件是利用下述现象的器件该结合产生的能量使发光层的发光材料被激发,在从激发状态再次返回到基态时产生光。在将该场致发光元件等的发光元件作为图像显示装置使用时,由于发光材料本身发光,所以具有作为图像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快,视场角大的特征。进而,在场致发光元件的构造上,具有容易使图像显示装置薄型化的优点。此外,在作为发光材料使用例如有机物质的有机场致发光元件的情况,具有以下特征容易通过选择有机物质而发出颜色纯度高的光,因此可以使颜色再现区域变广。进而,场致发光元件等的发光元件还可以发白色的光,是面发光,因而还提出了将该场致发光元件组装到照明装置中使用的用途。作为这样发光元件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I已经提出了以下孔穴发光场致发光器件具有插在空穴电极注入层和电子注入电极层之间的电介质层,在至少贯穿电介质层和电极层中的一个而形成的、具有空穴注入电极区域、电子注入电极区域和电介质区域的贯穿部(孔穴)的内部表面上涂布了场致发光涂布材料。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表2003-5223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文献I中作为孔穴的形状例示了圆柱状和立方状的形状等,在该发光元件的基板面上的截面形状是比圆或最小内含圆的周长短的多边形。在制作出孔穴的部位发光的孔穴发光场致发光器件中,上述孔穴形状不能说有效地使用了发光面的面积。另外,由于在孔穴内部容易产生电荷集中,因此在流通大的电流、增大发光强度方面也存在极限。此外,不能够将在场致发光涂覆材料内部产生的光高效地取出到外部,存在发光效率低的问题。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其难以产生在发光部的电荷集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发光面的面积,通过向外部取出光的效率高的孔穴形状,辉度和发光效率高。另外,另一目的是利用上述发光元件,提供具有高的发光效率的图像显示装置或照明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方案。(I)、一种发光兀件,在基材表面上依次层叠有第I电极层、电介质层和第2电极层,具有从第I电极层开始、至少贯穿所述电介质层而到达第2电极层的多个贯穿部、和覆盖在所述贯穿部的内表面的至少所述两电极层间的发光部,所述贯穿部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的周长比内含该形状的最小圆的周长长,并且,该形状的最大宽度为O. 01 μ m 5 μ m。(2)、根据上述(I)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贯穿部还贯穿了所述第I电极层。(3)、根据上述(I)或(2)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贯穿部还贯穿了所述第2电极层。(4)、根据上述(1Γ(3)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的周长为O. 5 μ m 25 μ m。(5)、根据上述(1Γ(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的周长为内含该形状的最小圆的周长的I. 15倍 2倍。 (6)、根据上述(1Γ(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贯穿部在基材表面每Imm2形成有IO3个 IO8个。(7)、根据上述(1Γ(6)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在所述基材表面的单位面积上存在的所述贯穿部的周长合计为I μ m/μ m2以上。(8)、根据上述(1Γ(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为凹多边形。(9)、根据上述(1Γ(7)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为顶点部进行了倒角的凹多边形。(10)、根据上述⑶或(9)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凹多边形具有8个以上的顶点。(11)、根据上述(8广(10)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凹多边形的边长相同。(12)、根据上述(1Γ(11)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为具有分形结构的形状。(13)、根据上述(I广(12)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发光部具有至少包含发光体的发光层,所述发光体由有机化合物形成。(14)、根据上述(13)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有机化合物为有机金属配合物。(15)、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有上述(1) (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16)、一种照明装置,具有上述(1) (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难以产生在发光部的电荷集中、能够有效地利用发光面的面积、辉度和发光效率高的发光元件,和使用该发光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附图说明图I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发光元件的一例的局部截面图。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发光元件的贯穿部的形状及其排列的图。图3(ar(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贯穿部形状的图。图4(ar(d)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贯穿部的另一形状和该形状的制作方法的图。图5(ar(b)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贯穿部的又一形状的图。图6(ar(c)是说明以两种方法将凹十边形进行倒角的情况的图。图7(ar(d)是说明发光部形状的另一方式的图。图8(ar(f)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发光元件的贯穿部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的图。图9(ar(f)是对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10是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图像显示装置的一例的图。图11是说明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图I是说明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的一例的局部截面图。 图I示出的发光元件10采用了以下结构在基板11上,依次层叠了用于注入空穴的作为第I电极层的阳极层12、绝缘性的电介质层13、用于注入电子的作为第2电极层的阴极层14。另外,具有贯穿阳极层12、电介质层13、阴极层14而形成的贯穿部16,并且具有覆盖贯穿部16的内表面而形成的、通过外加电压来发光的发光部17。该发光部17不填埋贯穿部16的整体而在贯穿部16的内表面形成为层状,从而形成凹部18。基板11是成为形成阳极层12、电介质层13、阴极层14、发光部17的支持体的基材。基板11使用满足发光元件10所要求的机械强度的材料。作为基板11的材料,在从发光元件10的基板11侧取出光的情况下,必需对发射光透明。若为可见光,具体而言,可列举出钠玻璃、无碱玻璃等的玻璃;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尼龙树脂等的透明树脂等。在不必需从发光元件10的基板11侧取出光的情况下,基板11的材料也可以是对发射光不透明的材料。具体而言,基板11的材料除了上述材料以外,可列举出由铜(Cu)、银(Ag)、金(Au)、钼(Pt)、钨(W)、钛(Ti)、钽(Ta)、或者银(Nb)的单质、或它们的合金、或不锈钢等构成的材料。基板11的厚度,满足所需的机械强度即可。通常为O. ImnTlOmm,优选为O. 25mnT2mm0阳极层12,在其与阴极层14之间外加电压,就会向发光部17注入空穴。作为阳极层12所使用的材料,是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即可,虽不特别限定,但优选在_5°C 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发光兀件,在基材表面上依次层叠有第I电极层、电介质层和第2电极层, 具有 从第I电极层开始、至少贯穿所述电介质层而到达第2电极层的多个贯穿部、和 覆盖在所述贯穿部的内表面的至少所述两电极层间的发光部, 所述贯穿部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的周长比内含该形状的最小圆的周长长, 并且,该形状的最大宽度为O. Ol μ πΓ5 μ m。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贯穿部还贯穿了所述第I电极层。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贯穿部还贯穿了所述第2电极层。4.根据权利要求Γ3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的周长 O.5 μ m 25 μ m。5.根据权利要求Γ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在所述第I电极层面上的形状的周长为内含该形状的最小圆的周长的I. 15倍 2倍。6.根据权利要求Γ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所述贯穿部在基材表面每Imm2形成有IO3个 IO8个。7.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邦夫迫勘治朗
申请(专利权)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