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冲压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202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12:19
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构成部件的钢板的组成设为以质量%计含有C:0.12%以上且0.69%以下、Si:3.0%以下、Mn:0.5%以上且3.0%以下、P:0.1%以下、S:0.07%以下、Al:3.0%以下及N:0.010%以下,且Si+Al满足0.7%以上,剩余部分设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另外,将构成部件的钢板的组织设为具有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包含贝氏体铁素体的贝氏体,该马氏体相对于钢板组织整体的面积率为10%以上且85%以下,该马氏体中25%以上为回火马氏体,该残余奥氏体量为5%以上且40%以下,该贝氏体中的贝氏体铁素体相对于钢板组织整体的面积率为5%以上,相对于钢板组织整体的该马氏体的面积率、该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及该贝氏体中的贝氏体铁素体的面积率的总计满足65%以上,此外,残余奥氏体中的平均C量为0.65%以上,由此可得到具有980MPa以上的抗拉强度且具有TS×T.EL≥17000(MPa·%)的优异的延展性的高强度冲压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主要在汽车产业领域使用的高强度冲压部件,其在由冲模和冲头构成的模具内对加热后的钢板进行热冲压,特别涉及抗拉强度(TS)成为980MPa以上的。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从地球环境保护的见解出发,汽车的燃耗改善成为重要课题。因此,通过车身材料的高强度化来实现车身零件的变薄化,要将车身自身轻量化的活动很是活跃。这样的车身零件通常是对具有所期望的强度的钢板进行冲压加工来制造成的,但随着所述高强度化,加工性变差,难以将钢板加工成所期望的部件形状。因此,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在模具内对加热后的钢板进行加工,同时进行急冷·来实现高强度化的称为热/温热冲压的部件的制造方法,在需要980 1470MPa的TS的一部分部件中已经得以应用。该方法与常温下的所谓的冷冲压相比,具有减少加工性的问题的特征,还具有如果有效利用基于水冷的淬火而得到的低温相变组织则能够将对象部件高强度化等的特征。另一方面,在汽车中使用的构造部件中,具有如纵梁那样从确保碰撞时的安全性的观点出发要求高延展性的部件。但是,如专利文献I记载的现有的热/温热冲压部件的延展性未必充分。因此,近年来,如专利文献2所述,提案有如下的延展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3.09 JP 2010-0523661.一种高强度冲压部件,其通过热冲压而成形,其特征在于, 构成该部件的钢板的组成以质量%计含有 C :0. 12%以上且O. 69%以下、Si :3. 0% 以下、 Mn :0. 5%以上且3. 0%以下、P :0. 1% 以下、S :0. 07% 以下、 Al :3. 0%以下、及 N :0. 010%以下,并且, Si + Al满足O. 7%以上, 剩余部分由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构成该部件的钢板的组织具有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包含贝氏体铁素体的贝氏体, 该马氏体相对于钢板组织整体的面积率为10%以上且85%以下, 该马氏体中25%以上为回火马氏体, 该残余奥氏体量为5%以上且40%以下, 该贝氏体中的贝氏体铁素体相对于钢板组织整体的面积率为5%以上, 相对于钢板组织整体的该马氏体的面积率、该残余奥氏体的面积率及该贝氏体中的贝氏体铁素体的面积率的总计满足65%以上,并且, 该残余奥氏体中的平均C量为O. 65质量%以上。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高强度冲压部件,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部件的钢板以质量%计进一步含有选自 Cr :0. 05%以上且5. 0%以下、 V :0. 005%以上且I. 0%以下、及 Mo :0. 005%以上且O. 5%以下 中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田广志船川义正田中靖
申请(专利权)人: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