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接触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0593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接触片,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先后弯折延伸依次形成的第一、二、三片状板部、由第三片状板部一端向下弯折形成的弹压部和固接部;自所述抵接部自由端向下弯折并朝弹压部方向延伸有止挡部;所述固接部两侧缘分别向上弯折延伸有防压部和呈形的限制部,所述防压部可防止抵接部过度下压;所述限制部搭压在第二片状板部上方,从而保证微型接触片的自然高度相同;所述止挡部埋设于防压部间的空隙内,从而防止被拖拽的异常发生;所述固接部两侧缘设有侧凹,用以限制产品在包装载带中的活动范围,防止侧翻。通过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高可靠、带防护、适合微型化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微型接触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手机射频天线中的、具有防护结构和防止误动作的微型接触片。
技术介绍
传统技术简单地进行技术改造后的微型接触片,其外形尺寸和工作高度虽然能达到既定要求,但是,往往会出现常规较大接触片中未涉及到的诸多问题由于微型化的需要,接触片的高度可能低到O. 9毫米(mm),宽度也可能只有不到I毫米,这样的结构外形很小,重量也很轻,在工作环境和作业线操作过程中稍微受到较小的作用力(比如受到拉扯)就会失稳、变形,导致弹片功能降低,甚至失效;另一方面,上述的接触片在工作位移方向上伸缩变化的过程中,如果受到稍微较大的过压力,结构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破坏而使其功能丧失;又一方面,上述接触片在制造场地制造后,需要经过载带包装才能运输到最终的整机组装场地,在此载带包装和运输过程中,这种微型的接触片很容易在其包装载带的容置槽穴中发生侧向翻转,即使未发生异常变形,由于在整机组装场地需要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MT)将此微型接触片锡焊安装在电子产品的印制电路板上,也会由于因接触片侧翻而无法提供SMT吸嘴正常所需的水平吸咐面,从而导致无法正常安装使用。综上所述,为克服上述问题,很有必要开发一种结构新颖的微型接触片,在结构实现微型化的前提下,也能确保此接触片具有与常规较大弹片一样的应用功能和性能效果,才能符合现今电子行业对零部件微型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不影响其弹性作用的前提下且可利用表面安装技术(SMT)安装在电子产品的印制电路板上的微型接触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具有防护结构和防止误动作的微型接触片。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包装载带中不会发生侧向翻转的微型接触片。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提供一种微型接触片,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上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并再次弯折形成的弹压部,自该弹压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的用于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固接部;该抵接部在其远离弹压部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并向着弹压部方向延伸形成有一止挡部,所述的止挡部延伸于所述抵接部下方处,且与抵接部之间具有在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优选地,所述固接部的两侧缘朝抵接部方向弯折并延伸形成有两个相对的防压部,所述的抵接部位于该对防压部之间的空隙的大致正上方位置。优选地,所述防压部的远离弹压部侧的侧缘上设有上表面与防压部平齐的平板部,该平板部由所述防压部侧缘的上半部分水平延伸而成。优选地,所述固接部的两相对侧缘上设有一对内凹部,装载所述微型接触片的载带容置槽穴中的相对应位置上设有一对与该内凹部相间隙配合的载带凸起部。当所述微型接触片包装在载带中时,所述的载带凸起部容置在所述的内凹部中,使微型接触片限制在所述载带凸起部之间,从而防止微型接触片在载带的容置槽穴中发生侧向翻转。优选地,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上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片状板部,自该第一片状板部再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二片状板部,自该第二片状板部的自由端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三片状板部,自该第三片状板部的自由端弯折并延伸的弹压部,以及自该弹压部自由端水平延伸的固接部;所述固接部的两侧缘分别向朝着第二片状板部方向弯折延伸再弯折形成有两个相向的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大致呈“Π ”形。·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片状板部在纵向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三片状板部。优选地,所述固接部包括一邻近所述弹压部且用于与电路板接合的第一接着段,远离所述弹压部且用于与电路板接合并且同所述第一接着段存在一定间隔的第二接着段,以及位于上述两者之间且用于衔接第一接着段和第二接着段的分接段。优选地,所述分接段在其左右两侧缘上相对地设置有一对侧凹。优选地,所述分接段的左右两侧缘上朝抵接部方向弯折延伸有一限制部,该限制部为延伸至恰好位于第二片状板部上方位置时再向内弯折延伸形成的一对相向的片状结构,使该限制部与第二片状板部之间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重叠的区域。优选地,所述固接部的第二接着段的左右两侧缘上朝着抵接部方向弯折延伸形成一防压部。本技术性的微型接触片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所述第一、二、三片状板部的设置,增加了作为弹性力提供的弹压部与作为受力点的抵接部之间的力臂,且所述第一片状板部与第二片状板部的折弯弯角能分担所述弹压部的压力,从而增加了该弹压部的弹性回复力,从而确保微型接触片的电气连接的可靠性;由于所述抵接部设置有止挡部,并延伸于所述抵接部下方处,且与抵接部之间具有在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使止挡部设于所述抵接部内,而不是使抵接部末端外露而容易受外力作用,从而防止外力拖拽抵接部的末端,避免进一步使接触部变形导致功能丧失;由于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防压部之间的空隙的大致正上方位置,当该抵接部受到过度推压时,两个防护部可从两侧有效阻挡从上往下的过压行程,从而防护对所述抵接部的损坏;由于所述限制部与第二片状板部之间在纵向方向上具有相对重叠的区域,两者相互抵触,使不同的微型接触片的最高位置处的所述抵接部保持在一个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从而确保不同微型接触片自然状态下的整体高度一致性,且能进一步地防止受到侧向外力作用而使微型接触片失稳变形;由于所述微型接触片的载带凸起部(或侧凹)容置在所述固接部的两相对侧缘的内凹部(或侧凹)中,且相互间隙配合,使微型接触片在包装载带中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防止微型接触片在载带的容置槽穴中发生侧向翻转,从而维持微型接触片的所述第三片状部的上表面在载带中的水平状态,为表面贴装工艺用的吸嘴提供正常所需的水平吸附面,保证正常安装使用。附图说明图I :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 :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 :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压缩状态示意图一;图4 :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压缩状态示意图二 ;图5 :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压缩状态示意图三;图6 :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包装在载带中的俯视图;图7 :是图6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8 :是图6中沿B-B方向的剖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微型接触片I由长条形的金属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材料通常为不锈钢或铜合金,按其邻接顺序依次可区分为下方具有止挡部111的抵接部11、第一片状板部12、第二片状板部13、第三片状板部14、具有弹性变形作用的弹压部15以及用于与电路(基)板接合的固接部16,所述的上述结构是按下述方式折弯形成的如图I 3中所示,所述抵接部11为一金属片体经过弯折形成的呈近似圆弧形的金属片,由该抵接部11 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第一片状板部12,自所述第一片状板部12弯折并按水平延伸形成第二片状板部13,从所述第二片状板部13向上弯折并水平延伸形成所述第三片状板部14 ;优选地,所述第二片状板部13在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第三片状板部14 一定距离,且最好大于金属片体厚度以上。进一步地,将所述第三片状板部14进行弯折并延伸、然后再弯折形成具有两同侧内弯折角的弹压部15,所述固接部16是从所述弹压部15的一端水平地延伸而成;由图可知所述微型接触片I从所述抵接部的远离弹压部15的另一端向下弯折、然后朝弹压部方向延伸形成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接触片,由一金属长条片体经适当弯折而成,其上可区分为一抵接部,自该抵接部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后再次弯折形成的弹压部,自该弹压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的用于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固接部,其特性在于:该抵接部在其远离弹压部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并向着弹压部方向延伸形成有一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延伸于所述抵接部下方处,且与抵接部之间具有在纵向相对重叠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海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