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047641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6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镶嵌成型地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部并设有卡持部的外屏蔽体;所述第二主体包括设有与卡持部对应的扣位的第二壳体、以及镶嵌成型地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中并相互搭接连接的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这种同轴连接器通过将多个零件分别采用镶嵌成型工艺结合,使得最终只有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两个零件进行组装固定,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分别固定在第二壳体的两个相向侧面,使得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位于大致同一个平面上,降低了第二壳体的高度,能够实现小型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同轴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主要采用镶嵌成型工艺制备的。
技术介绍
在手机、笔记本、雷达等通信设备中,通过在其电路板上安装同轴连接器来实现信号的切换,从而达到内部电路检测或者切断内部天线而连接外部天线的目的。随着功能的多样化和轻、薄、小的发展需求,市场上对同轴连接器小型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增加了开关功能实现的难度和面临可靠性差的风险,为此,如何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和避免由此导致的开并功能可靠性差等问题已经成为了业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探索方向。 传统的同轴连接器,至少包括导电的外壳、形成开关结构的动端子和静端子、绝缘支撑主体等多个零件,并通过各零件相互之间组配卡装方式组装而成,如此对于实现小型同轴连接器而言,以这种卡装方式组装较为困难,零件数量多,组装复杂,效率低下,并且对绝缘支撑主体、动端子、静端子加工精度要求高,采用卡装方式固定在绝缘支撑主体上的动端子和静端子也容易松动,影响动端子与静端子的电性接触效果,进而导致功能失效,因此,在结构上很难实现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与测试探针相配合,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的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和外屏蔽体,由所述外屏蔽体通过镶嵌成型工艺嵌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壳体、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通过镶嵌成型工艺嵌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相互搭接连接并分别嵌设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个相向侧面的上下位置大致相同的平面上,所述可动端子的可动部分在测试探针的作用下向远离固定端子方向移动并断开与所述固定端子的连接;所述的外屏蔽体设有延伸到超出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卡持部,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卡持部对应配合的扣位,所述卡持部卡合在所述扣位上从而将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固定在一起。优选的,所述外屏蔽体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环状部,在所述环状部的下部向着所述第一壳体方向延伸而向半径方向外侧弯曲延伸的基体部和与所述基体部的两相对侧缘连接的卡持部;所述的基体部的侧缘上设有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端部处设有斜面朝上的斜面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部分进入所述斜面部内。优选的,所述的延伸部位于基体部上与所述的卡持部相连位置不同的侧缘上。优选的,所述卡持部为从所述基体部的两相对侧缘向着所述第一壳体方向成一定角度折弯的卡勾。优选的,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基体部、从所述基体部一侧缘的中间位置向上侧翻折形成的弹臂部、从所述基体部的另一侧缘延伸的可动端子固定部、由所述弹臂部末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接触部以及从所述可动端子固定部的中空处向与弹臂部相反的另一侧翻折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连接部;所述可动端子基体部和所述固定部的两侧部分嵌入所述第二壳体内。优选的,所述可动端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可动端子固定部两侧的可动端子悬臂部。优选的,所述可动端子悬臂部为两个,并分别垂直地设置在所述可动端子固定部两侧的侧缘上。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中间位置设有容置部,所述弹臂部、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基体部的中间部分和所述可动端子固定部的中间部分被容纳在所述容置 部中,所述容置部的底部横跨地设有桥接部。优选的,所述固定端子包括主体部、从所述主体部的两个相对侧缘沿所述主体部平面的垂直方向延伸的固定端子接触部和支撑部,以及设于支撑部的固定端子连接部;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和所述支撑部为位于主体部同一侧的中间朝下开口的“Π”形侧板,所述固定端子连接部从所述支撑部中间的横壁底部向下延伸并向内弯折;所述主体部的两侧部分、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的两侧部分和所述支撑部的两侧部分分别嵌入所述第二壳体内。一种上述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I)加工第一主体选择具有卡持部的外屏蔽体,采用镶嵌成型工艺直接成型第一壳体,使所述外屏蔽体与第一壳体牢固地结合为一体,所述卡持部超出第一壳体的外侧;(2)加工第二主体选择可动端子、固定端子,采用镶嵌成型工艺直接成型第二壳体,使可动端子、固定端子与第二壳体牢因地结合为一体,所述第二壳体成型有与卡持部对应配合的扣位,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嵌设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个相向侧面的上下位置大致相同的平面上,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搭接在一起;(3)再将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装配将所述第一主体重叠在第二主体的上面,将所述卡持部面向所述第二主体方向折弯到所述扣位上,使得所述卡持部与所述扣位卡合,从而将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固定在一起,得到所述同轴连接器。这种同轴连接器,通过镶嵌成型工艺将外屏蔽体嵌设在第一壳体上得到第一主体,通过镶嵌成型工艺将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嵌设在第二壳体上得到第二主体,从而使得最终只有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两个零件,同时采用镶嵌成型的工艺,使得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体积最小化;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分别固定在第二壳体的两个相向侧面,从而使得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大致位于同一个平面上,降低了第二壳体的高度,另外,由于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通过镶嵌成型与第二壳体结合为一体,使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不会发生松动,从而确保同轴连接器结构和功能的可靠性,基于此,这种同轴连接器相对于传统的由多个零件卡配组装得到的同轴连接器,能够实现小型化。附图说明图I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一观测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IB为图IA所示的同轴连接器另一观测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2A为图IA所示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B为由图IA所示同轴连接器另一观测方向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IA所示同轴连接器的第一主体的示意图; 图4A为图3所示的第一主体的外屏蔽体的示意图;图4B为由图4A所示外屏蔽体与第一壳体结合的第一主体另一观测方向的示意图;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外屏蔽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外屏蔽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图6A所不外屏蔽体与第一壳体结合的第一主体不意图;图6C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外屏蔽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A为图IA所示同轴连接器的第二主体一观测方向的示意图;图7B为图7A所示第二主体另一观测方向的示意图;图8A为图7A所示第二主体的可动端子一观测方向的示意图;图8B为图8A所不可动端子另一观测方向的不意图;图9A为图7A所示第二主体的固定端子一观测方向的示意图;图9B为图9A所不固定端子另一观测方向的不意图;图10为图8A所示可动端子与图9A所示固定端子接触状态的示意图;图11为图IA所示同轴连接器剖面示意图;图12为图IA所示同轴连接器与测试探针接触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A、图1B、图2A和图2B所示的一实施例的用于与测试探针T (探针参见图12)相配合的同轴连接器100,包括第一主体I和第二主体2,所述第一主体I的两相对侧面上设有卡持部11A、11B,所述第二主体2上设有与所述卡持部IlAUlB对应配合的扣位51A、51B,通过所述卡持部IlAUlB分别对应地卡合在所述扣位51A、51B上,将所述第一主体I和第二主体2上下地固定在一起,形成同轴连接器100。下面以同轴连接器100与测试探针T的配合侧为上方(除非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整篇描述都默认此种情形)作进一步地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100的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与测试探针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和外屏蔽体,由所述外屏蔽体通过镶嵌成型工艺嵌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壳体、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通过镶嵌成型工艺嵌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相互搭接连接并分别嵌设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个相向侧面的上下位置大致相同的平面上,所述可动端子的可动部分在测试探针的作用下向远离固定端子方向移动并断开与所述固定端子的连接;所述外屏蔽体设有延伸到超出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卡持部,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卡持部对应配合的扣位,所述卡持部卡合在所述扣位上从而将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固定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善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