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包括壳体、触水开关及位于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所述触水开关包括多个金属件,所述金属件的一端露出壳体、另一端连接到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且所述信号发送电路在所述金属件互相导通时发送报警信号,所述壳体包括面壳、底壳以及位于面壳和底壳之间的防水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高度防水的壳体内加入信号发送电路,从而实现了落水对象的快速定位,可提高海难救助的成功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航海安全保障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际国内航运事业的飞速发展,海难事故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万人在各类海难事故中丧生。海上船舶的安全航行,遇险迅速报警及完善的营救服务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提高海上遇难营救成功率,最主要的是迅速、准确地发现目标。然而,海难事故多数为突发事件,落水人员通常呈无序分布,受风向、海流、海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落水人员可迅速扩散到数海里甚至十几海里之外。然而,由于落水人员在海上往往仅露出头部,最多只露出身体的三分之一,即使气象条件较好,靠肉眼观察也只能搜寻600-700米,夜间能见度差,搜寻更为困难。由现有舰载或机载导航雷达和安装在救生艇(筏)上的搜索营救应答机组成的一种新型的海上遇险报警和搜索营救系统被广泛使用。然而上述遇险报警系统庞大,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并且上述遇险报警系统通常安装于船舶,而无法对船上人员遇到紧急情况(例如落水等)进行报警。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个人用的报警设备一般都只是采用灯光或者声音的途径传递求救的信号,这两种报警设备报警的成功,往往多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状况等外部条件,因此,使用范围十分的局限。很多时候因为报警的信号没有被相关人员注意到,而错过了救援的最佳时机,也为船员落水后的搜救工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缺少海难个人抱紧装备的问题,提供一种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包括壳体、触水开关及位于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所述触水开关包括多个金属件,所述金属件的一端露出壳体、另一端连接到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且所述信号发送电路在所述金属件互相导通时发送报警信号,所述壳体包括面壳、底壳以及位于面壳和底壳之间的防水圈。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所述触水开关的金属件注塑于所述面壳或底壳上。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所述面壳和底壳上分别设有围合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防水圈装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所述信号发送电路固定在面壳上并位于第一凹槽围合的区域内。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所述面壳和底壳通过螺钉固定,所述面壳和底壳上分别设有螺孔,所述螺孔分别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合区域的外侧。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还包括手动开关及位于所述面壳表面的面制盖,所述手动开关包括一端位于面壳表面、另一端连接到壳体内信号发送电路的多个金属件,所述面制盖覆盖所述手动开关的面壳表面的部分且该面制盖的底部设有使多个金属件互相导通的金属触片。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所述信号发送电路包括电源模块、GPS接收单元、信息处理单元、信号发送单元、GPS天线及VHF天线,其中所述GPS天线及VHF天线固定在面壳或底壳的内侧并分别连接到GPS接收单元和信号发送单元,所述电源模块在触水开关开启时为所述信息处理单元、GPS接收单元以及信号发送单元供电,所述信息处理单元将从GPS接收单元获得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编码为DSC数据包并通过所述信号发送单元发送所述DSC数据包。 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所述底壳的背面设有夹具或带扣。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所述触水开关的金属件注塑在壳体上。在本技术所述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中,所述壳体的体积小于80 X 60 X 30mmo本技术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通过在高度防水的壳体内加入信号发送电路,从而实现了落水对象的快速定位,可提高海难救助的成功率。并且本技术体积的体积较小并用电池供电,便于携带,例如可以直接佩戴在手上,在遇到无法手动报警或是遇险人员已经昏迷的情况,可以在检测落水时自动开机发出报警信号。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图I中面壳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I中面壳的正面去掉面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I中面壳的反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I中面壳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I中面壳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I中底壳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I中底壳的反面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的防水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9所示,是本技术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该终端包括壳体、触水开关及位于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其中触水开关包括多个金属件,该金属件的一端露出壳体(突出于壳体或与壳体表面平齐,形成触点115)、另一端连接到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且信号发送电路在金属件互相导通时发送报警信号。在实际应用中,上述触水开关的金属件可注塑于面壳11或底壳12。上述的壳体包括面壳11以及底壳12,并且在面壳11和底壳12之间设有防水圈14。在本实施例中,面壳11和底壳12通过螺钉固定。在实际应用中,面壳11和底壳12也可通过卡扣、胶粘等方式连接。位于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包括电源模块、GPS接收单元、信息处理单元、信号发送单元、GPS天线及VHF天线,其中GPS天线及VHF天线固定在面壳11或底壳12的内侧并分别连接到GPS接收单元和信号发送单元,电源模块在触水开关开启时为信息处理单元、GPS接收单元以及信号发送单元供电,信息处理单元将从GPS接收单元获得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编码为DSC (数字选择呼叫)数据包并通过所述信号发送单元发送DSC数据包。相应的信号接收设备接收到DSC数据包后可解码出对应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从而便于施·救。在实际应用中,壳体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防水固定在面壳11和底壳12上分别设有围合的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22,而防水圈14则装设在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22内。防水圈14可采用弹性材料制备,从而在面壳11和底壳12扣合时,防水圈14充分填充面壳11和底壳12之间的间隙,达到防水效果。特别地,上述信号发送电路固定在面壳11上并位于第一凹槽113围合的区域内。在具体应用中,上述防水圈14的截面可以为圆形。在面壳11和底壳12上分别设有螺孔114和121 (螺孔114内可设置螺丝),螺钉13穿过底壳的螺孔121螺接于面壳11上的螺孔114内,从而实现面壳11和底壳12的固定。并且上述螺孔114和121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22围合区域的外侧,从而壳体不会因为螺孔114和122而漏水。此外,在壳体上还可设置连接到信号发送电路的手动开关,在壳体(例如面壳11)外表面覆盖手动开关处可设置面制盖111。手动开关包括一端位于面壳11表面、另一端连接到壳体内信号发送电路的多个金属件112,相应地,面制盖111的背面设有金属触片(图中未示出)。通过推送(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例如按压等)面制盖111,使面制盖111背面的金属触片将手动开关的指定金属件相互连通或关断,从而开启或关闭信号发送电路,实现报警或关闭。为了便于携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用个人救生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触水开关及位于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所述触水开关包括多个金属件,所述金属件的一端露出壳体、另一端连接到壳体内的信号发送电路且所述信号发送电路在所述金属件互相导通时发送报警信号,所述壳体包括面壳、底壳以及位于面壳和底壳之间的防水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成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深海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