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炉窑制品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炉窑的取物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适用于炉窑中的取物叉,它包括使该取物叉便于被拖动的滚轮。在拖动取物叉时,取物叉主要是克服滚轮与炉窑壁之间的滚动摩擦做功,因此较背景技术,更为省力且对炉窑壁磨损较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滚轮,在拖动取物叉时,取物叉主要是克服滚轮与炉窑壁之间的滚动摩擦做功,因此较背景技术,更为省力且不会损伤炉窑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炉窑制品制造
,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炉窑的取物叉。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在炉窑中工作,运输烧制品普遍使用的工具是铁叉。由于铁叉很重,在使用过程中,铁叉在获得代取物后,往往是由人员拖动铁叉,从而将代取物从炉窑中取出,这需要克服铁叉与炉窑壁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做功,因此,人员工作很费力而且对炉窑壁损伤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是一种适用于炉窑中的取物叉,它具有滚轮,在拖动取 物叉时,取物叉主要是克服滚轮与炉窑壁之间的滚动摩擦做功,因此较
技术介绍
,更为省力且不会损伤炉窑壁。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适用于炉窑中的取物叉,它包括使该取物叉便于被拖动的滚轮。在拖动取物叉时,取物叉主要是克服滚轮与炉窑壁之间的滚动摩擦做功,因此较
技术介绍
,更为省力且对炉窑壁磨损较小。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该种取物叉包括载物台、与载物台固定连接且下表面所在平面与载物台的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设置的手柄,所述滚轮设于靠近载物台与手柄连接处的位置。。两个表面所在平面的交叉设置,便于取物叉插入待取物下面后按下手柄以翘起待取物,一方面便于取出待取物,另一方面减少了待取物与炉窑内壁的摩擦;滚轮位置的设置,使得在取物时,载物台与手柄的连接处不与炉窑内壁接触,在翘起时,使支点产生于滚轮,避免了载物台与手柄连接处的损坏,同时由于滚轮在翘起时会具有向待取物滚动的趋势,从而使得在翘起待取物时更为省力。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该种取物叉包括载物台、与载物台固定连接且下表面所在平面与载物台的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设置的手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中部铰接于所述手柄侧边的旋转架、安设所述滚轮并固定于旋转架下端用于抵触所述手柄或载物台下表面的支撑条、一端连接于旋转架上端的拉索。翘起待取物时,拉动拉索,由于滚轮与炉壁为滚动摩擦,因此,易于拉动拉索,从而也进一步使得在翘起待取物时更为省力。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旋转架上端距离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的长度大于旋转架下端距离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的长度。上端力臂大于下端力臂,进一步减小了作用力的输出,使得人员在拉动拉索更为省力。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手柄上铰接有拉杆;所述拉索的另一端连接于拉杆。拉杆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在翘起待取物时,不需要将拉索向外拉,而只需将拉杆向上提起,使操作人员更方便使力,从而进一步使翘起待取物的动作更为省力。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载物台下表面所在平面与手柄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较小角α为5-30度。上述角度越小,则易使在获取待取物时,滚轮支撑于炉窑壁,从而使得载物台上表面所在平面与待取物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因此,在获取待取物时,待取物与载物台抵触力较大,从而易损伤待取物;上述角度越大,操作人员在翘起代取物后,载物台上翘幅度较大,则待取物易向下滑移,从而易损伤待取物,且易与手柄发生碰撞,进一步损伤待取物;同时角度越大,滚轮半径也要随之变大,那这样会造成材料浪费,加重制造成本;因此,形成的较小角α为5-30度。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载物台下表面所在平面与手柄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较小角α为30度。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旋转架下端距离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距离载物台与手柄连接处的长度。·如果旋转架下端距离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的长度大于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距离载物台与手柄连接处的长度,使得通过支撑结构翘起待取物后,支撑条支撑于载物台下表面,如此一方面,为了使滚轮起到有效地支撑作用,滚轮半径需较大,则浪费材料,增加了制造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在拖动过程时,载物台下表面呈向上倾斜状,因此,旋转架在支撑条的作用下,受到向上的拉伸力,从而易使旋转架与手柄之间的铰轴弯曲,从而损坏支撑结构。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选,滚轮的半径、所述旋转架下端距离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的长度和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距离载物台与手柄连接处的长度之和,两者的比值小于或等于sina ;且滚轮半径、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距离载物台与手柄连接处的长度,两者的比值大于sina。如果滚轮的半径、所述旋转架下端距离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的长度和旋转架与手柄的铰接处距离载物台与手柄连接处的长度之和,两者的比值大于sina,则在滚轮位于较远离手柄与载物台连接处位置时,滚轮半径大于滚轮圆心到载物台下表面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则在获取待取物时,载物台上表面所在平面与待取物下表面所在平面易交叉,从而从而使得待取物与载物台之间的抵触力较大,易造成待取物的损伤;上述设置,使得在获取待取物时,滚轮与炉窑壁之间不着力或者离开炉窑壁,从而使得载物台上表面能够以平行于待取物下表面的状态插入待取物下方;滚轮半径、旋转架与手柄的接接处距离载物台与手柄连接处的长度,两者的比值大于sina,使得通过旋转架的转动,滚轮位于较更为靠近手柄与载物台连接处时,滚轮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从而便于翘起待取物,且较为省力地拖动。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滚轮的半径为3-5cm。翘取待取物后拖动该取物叉时,手柄在理论上应处于水平状态,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应始终对手柄具有向下的压力,从而在用力不稳的情况,若滚轮半径太小,则在拖动过程中,手柄易接触炉窑壁,从而增加拖动难度,也易损伤炉窑壁,但同时,若滚轮半径太大,一方面材料需求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载物台处于向上翘起的状态,使得待取物的最高点较高,再加上,操作人员对手柄向下压力的不稳,使得待取物也上下浮动,当待取物过高时,易与炉窑口顶壁碰撞。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能较为省力地取出待取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 由于滚轮与炉窑内壁之间为滚动摩擦,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了炉窑内壁的磨损。附图说明图I是实施例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3获取待取物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3在获取待取物后被拖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实施例3获取待取物状态下的侧视图,其中滚轮、拉索未示出于图中;图6是实施例4获取待取物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4在获取待取物后被拖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4获取待取物状态下的侧视图,其中滚轮、拉索未示出于图中。图中,I-载物台,2-手柄,31-旋转架,33-滚轮,34-拉索,35-连接条,4-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I :如图I所示,一种适用于炉窑的取物叉,包括载物台I和手柄2,载物台I与手柄2固定连接在一起,它们都采用钢铁制造而成。载物台I下表面所在平面与手柄2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较小角α为30度。在手柄2的两侧且靠近手柄2与载物台I连接处铰接有一对半径为3cm的滚轮33。实施例2 :与实施例I的不同之处在于,载物台I下表面所在平面与手柄2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较小角α为5度,滚轮33半径为5cm。实施例3 :与实施例I不同之处在于,载物台I下表面所在平面与手柄2下表面所在平面交叉形成的较小角α为20度,滚轮33半径为4cm。实施例4 :如图2所示,一种适用于炉窑的取物叉,包括载物台I和手柄2,载物台I与手柄2固定连接在一起,它们都采用钢铁制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用于炉窑的取物叉,其特征在于,包括使该取物叉便于被拖动的滚轮(3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卫峰,
申请(专利权)人:徐卫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