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向阀,包括换向主阀,所述换向主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内设有容置所述阀芯的阀腔,阀体的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所述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和进入通道,阀体的另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循环通道和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芯包括由外力驱动的活塞杆和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的与上述各回流通道、循环通道以及进入通道相对应的多个密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的入口位置设有只允许压力介质由所述阀腔向外流动的单向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两个进入通道上设置单向阀,能够有效避免各个通道内流体压力之间互相影响,保证了换向主阀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延长了换向阀的使用寿命,结构合理实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换向阀结构。
技术介绍
以五通换向阀为例,换向阀通常包括换向主阀和电磁控制阀。所述主阀包括阀体和阀芯;阀体内设有容置阀芯的阀腔,阀体的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和进入通道,阀体的另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循环通道和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芯包括活塞杆和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的与上述各出口、入口以及进入通道相对应的多个活塞,活塞杆与所述的电磁控制阀驱动连接。上述换向阀的工作时,电磁阀驱动活塞杆运动,通过活塞与阀腔内壁的配合,断开 第二回流通道与阀腔的连通,并隔离第一循环通道与回流口的连通,使压力介质由第一回流通道进入阀腔从第一循环通道流出,控制工作活塞缸动作,第一活塞缸返回的压力流体从然后从第二循环通道返回,经阀腔从回流口流出。当需要换向时,电磁阀驱动活塞杆运动,断开第一回流通道与阀腔的连通关系并隔离回流口与第一循环通道的连通,此时,工作活塞缸返回的压力流体从第二回流通道进入,经由阀腔从第二循环通道流出,然后从第一循环通道返回,经由阀腔从回流口流出。在高速或高压力工作时,活塞杆和活塞的运动速度很快,换向主阀内压力介质的压力非常高,并且由于各换向阀的各通道均连通汇流板内通道,因此运行通道内的压力介质很容易渗透到不工作的换向阀通道内,各换向阀通道内的流体会发生串流,产生一定的相互干扰,使换向阀控制的缸体活塞不能很好地依次工作,影响换向的速度和效果,进而影响到换向阀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避免各通道内压力介质串流干扰的换向阀。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换向阀,包括换向主阀,所述换向主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内设有容置所述阀芯的阀腔,阀体的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所述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和进入通道,阀体的另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循环通道和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芯包括由外力驱动的活塞杆和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的与上述各回流通道、循环通道以及进入通道相对应的多个密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的入口位置设有只允许压力介质由所述阀腔向外流动的单向阀。上述单向阀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单向阀,较好的,所述的单向阀包括阀座和密封圈,其中所述阀座安装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内,所述阀座上设有与所述阀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密封圈具有环套在所述阀座上的本体和密封环体,所述本体与对应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的内壁具有间隙;所述密封环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本体,另一端抵触在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的内壁上。优选所述的阀座的纵向截面为“工”字形,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阀座的外端面上,所述密封圈环套在所述阀座的内端面上。为了是压力介质能顺畅地流动,且要保证阀座的强度,优选所述通孔有多个,均布在所述阀座的外端面上。上述各方案中,各所述单向阀为可以独立部件,各所述的阀座螺纹连接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内。该结构使得单向阀的加工和装配均比较方便。为了方便装配和加工,较好的,所述阀座的内端面的周壁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密封圈的本体容置在该环形凹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两个进入通道上设置单向阀,能够有效避免与环流板通道相连接的各换向阀之间压力流体的互相影响,使得换向动作快捷、准确,保证·了换向阀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延长了换向阀的使用寿命,结构合理实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装配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阀座的仰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阀座的纵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密封圈的纵向剖视图;图5为图I中换向主阀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I至图5所示,该换向阀的换向主阀包括阀体I和阀芯2 ;阀体I内设有容置阀芯2的阀腔11,阀体的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阀腔11相连通的第一回流通道12、第二回流通道13和进入通道14,阀体的另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阀腔11相连通的第一循环通道15和第二循环通道16。阀芯2包括由电磁阀4驱动的活塞杆21和设置在活塞杆上的与上述各回流通道、循环通道以及进入通道相对应的多个活塞22。上述电磁阀还可以采用气控阀、手动阀或机械阀代替。第一回流通道12、第二回流通道13内分别设有不允许压力介质向阀腔内流动单向阀3。单向阀3包括阀座31和密封圈32。本实施例中阀座的纵向截面为“工”字形,阀座的外端面上均布有多个贯通外端面的通孔311,阀座内端面的周壁上设有环形凹槽312,并且内端面的直径小于所对应的进入通道的直径。密封圈32包括本体321和密封环体322,其中本体321环套在环形凹槽312内并与对应的第一回流通道12和第二回流通道13的内壁具有间隙;本实施例中密封环体322与本体321 —体成型,密封环体322的一端连接本体321,另一端抵触在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的内壁上。上述换向阀的工作时,电磁阀驱动活塞杆21运动,通过各活塞22与阀腔内壁的配合,断开第一回流通道12与阀腔的连通,并隔离第二循环通道16与进入通道14的连通;压力介质由进入通道14进入阀腔11从第一循环通道15流出;然后从第二循环通道16返回,经阀腔11从第二回流通道13流出。当需要换向时,电磁阀驱动活塞杆21运动,断开第二回流通道13与阀腔11的连通关系并隔离进入通道14与第一循环通道15的连通,此时,压力介质从进入通道14进入,经由阀腔11从第二循环通道16流出,然后从第一循环通道15返回,经由阀腔11从第一回流通道12流出。由于在第一回流通道12和第二回流通道13 内设置了单向阀3,因此即使在高速或高压力下活塞杆的运动速度很快时,各换向阀通道内压力介质的选择和流通也会很顺畅,不会发生串流,换向速度和效果好,换向阀的使用寿命长。权利要求1.一种换向阀,包括换向主阀,所述换向主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内设有容置所述阀芯的阀腔,阀体的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所述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和进入通道,阀体的另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循环通道和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芯包括由外力驱动的活塞杆和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的与上述各回流通道、循环通道以及进入通道相对应的多个密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的入口位置设有只允许压力介质由所述阀腔向外流动的单向阀。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阀包括阀座和密封圈,其中所述阀座安装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内,所述阀座上设有与所述阀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密封圈具有环套在所述阀座上的本体和密封环体,所述本体与对应的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的内壁具有间隙;所述密封环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的本体,另一端抵触在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第二回流通道的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座的纵向截面为“工”字形,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阀座的外端面上,所述密封圈环套在所述阀座的内端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有多个,均布在所述阀座的外端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换向阀,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单向阀为独立部件,各所述的阀座螺纹连接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向阀,包括换向主阀,所述换向主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内设有容置所述阀芯的阀腔,阀体的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所述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回流通道、第二回流通道和进入通道,阀体的另一个侧面上间隔设有与阀腔相连通的第一循环通道和第二循环通道;所述阀芯包括由外力驱动的活塞杆和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的与上述各回流通道、循环通道以及进入通道相对应的多个密封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流通道和所述第二回流通道的入口位置设有只允许压力介质由所述阀腔向外流动的单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皇甫岳伟,
申请(专利权)人:皇甫岳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