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塔式起重机及其主电缆过线装置。该主电缆过线装置用于塔式起重机中,该塔式起重机包括下回转支撑和上回转支座,所述主电缆过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回转支撑上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位于所述塔式起重机的回转轴线位置,主电缆从下向上穿过所述中心孔,所述上回转支座转动时,带动所述主电缆以所述中心孔为圆心转动。该主电缆过线装置的结构为轴承或者类似轴承的可以相互滑动的结构,这样主电缆旋转时,通过轴承或类似结构的滑动作用,避免了主电缆因为与结构件摩擦而造成的磨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主电缆的磨损,规范了主电缆的布线线路,优化了整体空间布局。(*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塔式起重机主电缆过线装置,以及包括该主电缆过线装置的塔式起重机。
技术介绍
塔式起重机(本文指上回转式塔式起重机)的主电缆一般要绕过所有的标准节,在下回转支撑处或附近固定后,再从下回转支撑中间上行至上回转支座平台并固定后,最后进入控制室。如图I所示,现有技术中,主电缆I’一般从上下的人行通道2’所形成的空间穿过,由于上回转支座和下回转支撑3’的相对转动关系,主电缆I’将不可避免的随着上回转支座而转动,同时发生扭转。在转动和扭转过程中,主电缆I’就会与周边其他结构件发生摩 擦现象,长期的摩擦会导致主电缆I’的损伤和使用寿命的缩短。为了减少主电缆I’与周围结构件之间的干涉,一般的做法是将下回转支撑3’的安全网格4’区域尽量减小,将上下的人行通道2’扩大,且将爬梯护栏5’降低,给主电缆I’留出足够的回转空间。但是纵然如此,仍旧避免不了主电缆I’和周围的结构件摩擦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塔式起重机的主电缆过线装置,该主电缆过线装置可以规范主电缆的布线线路,减少主电缆的摩擦。本技术的主电缆过线装置用于塔式起重机中,该塔式起重机包括下回转支撑和上回转支座,所述主电缆过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回转支撑上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位于所述塔式起重机的回转轴线位置,主电缆从下向上穿过所述中心孔,所述上回转支座转动时,带动所述主电缆以所述中心孔为圆心转动。进一步地,所述主电缆过线装置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外圈设置于所述下回转支撑上,所述内圈内侧形成所述主电缆穿过的空间。进一步地,所述外圈和所述下回转支撑之间还设置有外筒,所述下回转支撑支承所述外筒,所述外筒支承所述外圈。进一步地,所述外筒包括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设置于所述外筒上端、所述第二台阶面设置于所述外筒下端,所述外筒通过所述第一台阶面搁置于所述下回转支撑上,所述外圈搁置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内圈内侧还设置有内筒,所述内筒的内侧形成所述中心孔。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包括竖向设置的套筒和水平设置的环形板,所述套筒和所述环形板之间为弧形的过渡结构。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塔式起重机,该塔式起重机设置有前述任一项的用于塔式起重机的主电缆过线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塔式起重机还包括安全网格,所述安全网格设置于所述下回转支撑上,所述主电缆穿过所述安全网格。进一步地,所述安全网格上还设置有人行通道,所述人行通道内设置有爬梯护栏。本技术的主电缆过线装置位于塔式起重机的回转轴线位置,主电缆穿过过线装置并靠在过线装置的内筒上,上回转支座转动时,带动主电缆以过线装置中心为圆心转动,由于过线装置轴承的滑动作用,主电缆与过线装置内筒无相对运动,从而避免了摩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避免了主电缆的磨损,规范了主电缆的布线线路,优化了整体空间布局。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是现有技术的主电缆的布局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主电缆的布局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主电缆过线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2所示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主电缆I的布局示意图。在该图中,本技术的塔式起重机包括下回转支撑3和上回转支座(图中未示出)。上回转支座相对于下回转支撑3以回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本技术的主电缆过线装置包括设置于下回转支撑3上的中心孔60,该中心孔60位于塔式起重机的回转轴线位置。该主电缆过线装置可以固定设置在下回转支撑3中围绕人行通道的横梁上,主电缆过线装置可以和该梁之间采用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主电缆I从下向上穿过中心孔60,上回转支座转动时,带动主电缆I以中心孔60为圆心转动。主电缆I在上方可以固定于上回转支座上,并最后进入控制室。主电缆I既可以与中心孔60的内侧固定,也可以不固定,均可以实现主电缆I的自由转动,避免主电缆I和周围结构件之间的摩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由于本技术的主电缆I具有固定的转动中心,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不会出现主电缆I的紊乱和扭转,优化了整体空间布局。前述中心孔6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如设置于下回转支撑3的套筒或开设于下回转支撑3的孔道等。优选地,本技术的主电缆过线装置包括轴承61,如图3所示,轴承61内侧的空间可以形成让主电缆I穿过的中心孔60。该轴承61包括内圈61a和外圈61b,外圈61b设置于下回转支撑3上,内圈61a内侧形成让主电缆I穿过的空间。进一步地,在轴承61的内圈61a内侧还设置有内筒63,内筒63的内侧形成中心孔60。需要说明的是,该主电缆I直接穿过轴承61内圈61a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O该内筒63可以包括竖向设置的套筒和水平设置的环形板,套筒和环形板之间为弧形的过渡结构。该弧形的过渡结构使主电缆I的弯曲半径增大,从而起到保护主电缆I的作用。前述竖直设置的套筒可以设置于轴承内圈61a,并可以与轴承内圈61a过盈配合,前述水平设置的环形板设置于轴承61上端。本技术的轴承外圈61b既可以直接设置于下回转支撑3上,也可以间接设置于下回转支撑3上,优选后者。相应地,本技术的主电缆过线装置还可以包括外筒62,外筒62设置于轴承61的外圈61b和下回转支撑3之间,下回转支撑3支承外筒62,外筒62支承外圈61b。下回转支撑3和外筒62之间、以及外筒62和轴承61的外圈61b之间均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的连接方式。更进一步地,本技术前述的外筒62还可以包括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第一台阶面设置于外筒62上端、第二台阶面设置于外筒62下端,外筒62通过第一台阶面搁置于下回转支撑3上,轴承61的外圈61b搁置于第二台阶面上。在该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极大地方便本技术的主电缆过线装置的装配。除了前述主电缆过线装置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设置有前述主电缆过线装置的塔式起重机。该塔式起重机的其它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文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该塔式起重机除了包括前述下回转支撑3和上回转支座外,还包括安全网格4,安全网格4设置于下回转支撑3上,主电缆I穿过安全网格4。该安全网格4主要起到防护作用,为了便于主电缆I的穿过,该安全网格4上需要开设有与前述中心孔60对齐的孔道。此外,为了便于操作人员的上下行走,该安全网格4上还设置有人行通道2,人行通道2内设置有爬梯护栏5。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主电缆过线装置设置于下回转支撑3上并位于塔式起重机的回转轴线位置,主电缆I随上回转支座以主电缆过线装置的中心孔60为圆心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I)线路规范本技术规范了主电缆I的布线线路,主电缆I以中心孔60为圆心转动,优化了整体空间布局。2)保护性好、使用寿命长本技术可以避免主电缆I和周围结构件之间的摩擦,有效保护了主电缆1,不仅提高了主电缆I的使用寿命,也使塔机的使用更安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塔式起重机的主电缆过线装置,所述塔式起重机包括下回转支撑(3)和上回转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缆过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回转支撑(3)上的中心孔(60),所述中心孔(60)位于所述塔式起重机的回转轴线位置,主电缆(1)从下向上穿过所述中心孔(60),所述上回转支座转动时,带动所述主电缆(1)以所述中心孔(60)为圆心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少伟,辜玉良,黄浩枝,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