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861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配器,属于浇注金属熔液的设备;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熔液冲击力、减小金属熔液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分配器。其技术方案包括设有浇注管的本体和固定在本体上的转轴;浇注管(2)呈放射状倾斜地均匀分布在罐状结构的本体(1)的罐底边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彻底克服了由于熔液飞溅、翻腾而容易造成烧烫伤事故,有效地消除了金属二次氧化的现象,是一种理想的液体浇注分配装置。(*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流体浇注分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浇注金属熔液的分配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金属铸模浇注工艺中所采用的浇注分配器大多为垂直浇注分配器,即浇注管沿分配器本体的直径方向垂直分布;该结构最大的缺陷是浇注过程中熔液冲击力较大,容易形成金属熔液飞溅、翻腾,因此很不安全;而且也容易造成金属的二次氧化,影响产品质量。同时,传统分配器不能按比重分配熔液,而当分配器停止转动时残留的熔液不能够彻底排出,容易沉积在分配器中而凝固;因此常常必须重新加热分配器并将残余的熔液排出以后方可继续使用,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熔液冲击力、减小金属熔液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分配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设有浇注管的本体和固定在本体上的转轴;浇注管呈放射状倾斜地均匀分布在罐状结构的本体的罐底边缘。本体的内径沿罐口方向逐渐减小形成锥度,本体的罐底与罐壁交汇处的夹角大于90°。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在传统分配器的基础上,将原来径方垂直分布的浇注管改为了现在的轴向倾斜分布,并将原来本体的圆筒形内壁结构改为了现在的圆锥形内壁结构,因此在保证金属熔液顺畅流动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浇注时熔液的冲击力,彻底克服了由于熔液飞溅、翻腾而容易造成烧烫伤事故,有效地消除了金属二次氧化的现象。另外,由于熔液能够被彻底排出,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残留熔液凝固的现象,省去了分配器二次加热的麻烦,保证了分配器随时都能够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图中本体1 浇注管2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图1~2中,本体1呈罐状结构,浇注管2倾斜地并呈放射状均匀分布在的本体1的罐底边缘,转轴3设置在本体1的罐底中央并与本体1同轴。为了便于熔液流动,本体1的内径沿罐口方向逐渐减小并形成靠近罐底处直径大、靠近罐口处直径小的锥度;为了避免熔液沉积,本体1的罐底与罐壁交汇处的夹角应大于90°。权利要求1.一种分配器,包括设有浇注管的本体和固定在本体上的转轴;其特征在于浇注管(2)呈放射状倾斜地均匀分布在罐状结构的本体(1)的罐底边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本体(1)的内径沿罐口方向逐渐减小形成锥度,本体(1)的罐底与罐壁交汇处的夹角大于90°。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配器,属于浇注金属熔液的设备;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熔液冲击力、减小金属熔液与空气接触面积的分配器。其技术方案包括设有浇注管的本体和固定在本体上的转轴;浇注管(2)呈放射状倾斜地均匀分布在罐状结构的本体(1)的罐底边缘。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彻底克服了由于熔液飞溅、翻腾而容易造成烧烫伤事故,有效地消除了金属二次氧化的现象,是一种理想的液体浇注分配装置。文档编号B22D35/04GK2894896SQ20062010942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30日专利技术者洪宝山, 董明家 申请人:贵阳金鹰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配器,包括设有浇注管的本体和固定在本体上的转轴;其特征在于:浇注管(2)呈放射状倾斜地均匀分布在罐状结构的本体(1)的罐底边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宝山董明家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金鹰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