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式搅拌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8582 阅读:3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1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换热式搅拌器,它包括至少一换热管,换热管为双管式结构,换热管包括一加热介质通道和一冷却介质通道,加热介质通道和冷却介质通道连通到反应釜的反应腔外部,换热管的上端设置有一驱动马达,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与换热管上部的延伸部分互相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换热管作为搅拌的执行部件,省略了现有反应釜的外部换热设备,从而有效减小了反应釜的体积,又增大了反应釜的反应腔的有效反应容积;同时,换热管可以转动,将原有的静态换热模式变为动态换热模式,换热管与液体一同转动,使得反应物反应更为充分,提高了反应效率,实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搅拌器,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反应釜的换热式搅拌器
技术介绍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不锈钢容器,通过对不锈钢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的搅拌器多为锚式结构、框式结构、桨式结构、涡轮式结构、刮板式结构或者这些结构的组合式,其只具备搅拌功能;而根据反应釜中被反应物质的反应条件的不同,在反应釜的反应腔或者反应釜的侧壁上需要设置一套换热设备。上述结构的反应釜势必存在结构较为庞大或者反应腔内部空间被辅助部件过多 的占据,减少了有效的反应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反应效率。因此,特别需要一种换热式搅拌器,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式搅拌器,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有效地减小了反应釜的体积,又增大了反应釜的反应腔的有效反应容积。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换热式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换热管,所述换热为双管式结构,所述换热管包括一加热介质通道和一冷却介质通道,所加热介质通道和冷却介质通道连通到反应釜的反应腔外部,所述换热管的上端设置有一用于驱动所述换热管所在的平面绕水平面的垂线转动的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换热管上部的延伸部分互相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介质通道包括一第一介质进口和一第一介质出口 ;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包括一第二介质进口和一第二介质出口 ;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第一介质出口、第二介质进口和第二介质出口延伸至所述反应釜的反应腔外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介质进口或第二介质出口上设置有一用于将冷却介质完全抽空的泵,防止后续反应中的加热作业导致冷却介质沸腾现象。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式搅拌器包括两根或两根以上所述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所述加热介质通道相互连通,所述换热管的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相互连通。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分别在一竖直平面中折叠设置,所述换热管在所述竖直平面中绕设成S型或者回字型。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层由特氟龙材料制成的防粘层,以防止反应物在换热管的外表面粘连,从而影响下一次反应,或者造成换热管烧穿的现象。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加热介质通道中设置有至少一根电加热丝并存储有加热介质。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加热介质通道的顶部设置有一观测视窗。本技术的换热式搅拌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换热管作为搅的执行部件,省略了现有反应釜的外部换热设备,从而有效减小了反应釜的体积,又增大了反应釜的反应腔的有效反应容积;同时,换热管可以转动,将原有的静态换热模式变为动态换热模式,换热管与液体一同转动,使得反应物反应更为充分,提高了反应效率,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中实施例I的反应釜及其内部换热式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俯视图; 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2的反应釜及其内部换热式搅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4的反应釜及其内部换热式搅拌器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I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换热式搅拌器,它包括至少一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为双管式结构,所述换热管2包括一加热介质通道和冷却介质通道,所述加热介质通道和冷却介质通道连通到反应釜I的反腔外部,所述换热管2的上端设置有一用于驱动所述换热管2所在的平面绕水平面的垂线转动的驱动马达3,所述驱动马达3的输出轴31与所述换热管2上部的延伸部分互相固定连接;通过驱动马达3驱动换热管2所在的竖直平面绕驱动马达3的输出轴31 (输出轴31垂直于水平面)转动,从而同时达到控制反应温度和搅拌反应物的目的。所述加热介质通道包括一第一介质进口 21和一第一介质出口 22 ;所述冷却介质通道包括一第二介质进口(图中未示)和一第二介质出口(图中未示);所述第一介质进口21、第一介质出口 22、第二介质进口(图中未示)和第二介质出口(图中未示)延伸至所述反应釜I的反应腔外部。在换热管2的加热介质通道中注入加热介质或者在冷却介质通道中注入冷却介质以便控制反应温度。在所述第二介质进口(图中未示)或第二介质出口(图中未示)上设置有一泵,用于将冷却介质完全抽空,防止后续反应中的加热作业导致冷却介质沸腾现象。所述换热管2分别在一竖直平面中折叠设置,所述换热管2在所述竖直平面中绕设成S型或者回字型。另外,在换热管2的外表面均涂覆一层由特氟龙材料制成的防粘层,以防止反应物在换热管2的外表面粘连,从而影响下一次反应,或者造成换热管烧穿的现象。实施例2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式搅拌器与实施例I大致相同,不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式搅拌器包括两组换热管2 ;两组换热管2对驱动马达3的输出轴31成镜像对称分布。这两组换热管2的相应的所述加热介质通道相互连通,相应的所述冷却介质通道相互连通(如图3所示)。这样两组换热管2共用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以及第二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进口。该结构增加了搅拌的效率,提高反应物的反应效率。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加热介质通道中设有电加热丝,同时储存有油脂作为加热介质。需要对反应物进行加热时只需由启动电加热丝对油脂进行加热即可,而不用不断向加热介质通道中注入加热介质。其中,电加热丝对油脂进行加热的方式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外,为了防止油脂受热膨胀而造成换热管2破裂,在换热管2的冷却介质通道延伸出反应腔的部分(即冷却介质通道的顶部)上设有一透明或半透明的观测视窗,便于观测油脂受热后膨胀高度,及时控制温度。其余部分与实施例2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当所述电加热丝为两根或两根以上时,这些电加热丝可单独工作,从而沿竖直方向对反应腔的不同位置进行分段的阶梯式加热。实施例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到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包括了四组换热管,分别为换热管2’,换热管2”,换热管2”’和换热管2””。这四根换热管相对驱动马达3的输出轴31 (图4未不)成中心对称分布。这四根换热管可以全部采用双管式结构,也可部分采用双管式结构。换热管相应的通道彼此可以相互连通或者相互独立。该部分可参考实施例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式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双管式结构,所述换热管包括一加热介质通道和一冷却介质通道,所述加热介质通道和冷却介质通道连通到反应釜的反应腔外部,所述换热管的上端设置有一用于驱动所述换热管所在的平面绕水平面的垂线转动的驱动马达,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式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双管式结构,所述换热管包括一加热介质通道和一冷却介质通道,所述加热介质通道和冷却介质通道连通到反应釜的反应腔外部,所述换热管的上端设置有一用于驱动所述换热管所在的平面绕水平面的垂线转动的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换热管上部的延伸部分互相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训郭嵘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氟聚化学产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