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803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形所述的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是一种内腔为双抛物线形的高效连铸装置的新形铜管。其结构为铜管的外轮廓为弧形,横截面为方形;其特征在于铜管的内腔由两个抛物线形面复合而成;从距内腔为抛物线形的铜管上口300~400mm处向下至下口,内腔的四面,分别具有对称分布的与上部抛物线形不同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在铜管内腔的棱角处有圆弧形间隔。本实用新形结构新颖,铜管内腔的双抛物线形结构能让冷却水最大限度的带走热量,而且铸坯表面温度进一步降低,振痕深度和表面质量有明显改善。(*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用新形所述的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是一种内腔为双抛物线形的高效连铸装置的新形铜管。本实用新形所述的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其结构为铜管的外轮廓为弧形,横截面为方形;其特征在于铜管的内腔由两个抛物线形面复合而成;从距内腔为抛物线形的铜管上口300~400mm处向下至下口,内腔的四面,分别具有对称分布的与上部抛物线形不同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使之更贴近钢水冷却收缩后的坯壳表面。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在铜管内腔的棱角处有圆弧形间隔,形成铜管内腔四面与棱角处锥度不同的双抛物线形的铜管内腔结构。本实用新形所述的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是根据对连铸结晶器内钢水凝固过程中,研究结晶器内表面变形,确立了结晶器锥度,又根据铸机在拉坯过程中要实现高拉速,厚度均匀的坯壳、较小的气隙,对铜管与钢水的曲线进行归纳,整理出比较理想的曲线,即双抛物线形,因此,其铜管内腔采用了双抛物线形设计,形成四面与棱角处锥度不同的双抛物线形铜管内腔。它能让冷却水最大限度的带走热量,而且铸坯表面温度进一步降低,振痕深度和内部质量有明显改善,同时可提高结晶器的寿命。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形共有一张附图,其中图1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结构示意图(主剖视图)图2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结构示意图(左剖视图)图3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图4图1的I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图4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结晶器铜管 2、铜管壁 3、抛物线形面4、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 5、气隙 6、凝壳 7、液相权利要求1.一种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其结构为铜管(1)的外轮廓为弧形,横截面为方形;其特征在于铜管(1)的内腔由两个抛物线形面复合而成;从距内腔为抛物线形的铜管上口300~400mm处向下至下口,内腔的四面,分别具有对称分布的与上部抛物线形不同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4),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4)在铜管(1)内腔的棱角处有圆弧形间隔。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形所述的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是一种内腔为双抛物线形的高效连铸装置的新形铜管。其结构为铜管的外轮廓为弧形,横截面为方形;其特征在于铜管的内腔由两个抛物线形面复合而成;从距内腔为抛物线形的铜管上口300~400mm处向下至下口,内腔的四面,分别具有对称分布的与上部抛物线形不同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在铜管内腔的棱角处有圆弧形间隔。本实用新形结构新颖,铜管内腔的双抛物线形结构能让冷却水最大限度的带走热量,而且铸坯表面温度进一步降低,振痕深度和表面质量有明显改善。文档编号B22D11/04GK2597129SQ0320278公开日2004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8日专利技术者郭建文, 黄广勇, 任颂东 申请人:大连冶金结晶器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抛物线形结晶器铜管,其结构为铜管(1)的外轮廓为弧形,横截面为方形;其特征在于铜管(1)的内腔由两个抛物线形面复合而成;从距内腔为抛物线形的铜管上口300~400mm处向下至下口,内腔的四面,分别具有对称分布的与上部抛物线形不同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4),各下部抛物线形冷却面(4)在铜管(1)内腔的棱角处有圆弧形间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文黄广勇任颂东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冶金结晶器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