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配置于晶体管阵列基板的多个驱动单元包括一部分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在将多个像素电极中与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分别对应的像素电极称为第一像素电极、将与没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分别对应的像素电极称为第二像素电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形成为其一部分进入对应的接触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的进入接触孔的部分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的供电衬垫接触,从而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的相当于接触孔的部分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的供电衬垫之间夹有绝缘部件,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与对应的驱动单元保持非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源矩阵驱动型的。
技术介绍
在这种显示面板中,按呈矩阵状配置的各像素电极而配置有驱动单元。各驱动单元构成为包括薄膜晶体管元件。理想的是各驱动单元的所有薄膜晶体管元件正常工作,但实际上由于栅极绝缘膜的耐压不良、布线的断线等,有时会存在几个有缺陷的薄膜晶体管元件。当通过包括有缺陷的薄膜晶体管元件的驱动单元向像素电极供电时,有可能会导致使显示面板产生暗点和/或亮点。特别是存在亮点的显示面板,从商品标准的观点来看是不能容许的。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通过以激光切断有缺陷的薄膜晶体管元件的布线的一部分,将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和与该驱动单元对应的像素电极保持为非电连接。根据该结构,在显示面板中与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对应的部分成为暗点,因此能够防止在显示面板产生亮点。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昭63-27603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通过激光切断布线时,存在布线构件向周边飞散而导致微粒(particle)增加的问题。由于微粒的增加,有可能会导致薄膜晶体管元件的源极和漏极短路。而且,一般而言,以激光切断布线的一部分时,为了易于切断而需要预先在布线设置较细的部分。另外,也需要进行布局以使得在该部分的下层不配置电极等。即,在以激光切断布线的一部分时,增加了布局上的制约。其结果,有时不得不缩小薄膜晶体管元件的尺寸。这样一来,由于薄膜晶体管元件的能力降低,因此作为驱动单元产生以下等不足1)无法使所期望的像素电流流动、2)对保持电容的写入时间延迟、3)无法配置补偿电路用的晶体管,其结果会导致显示面板的性能劣化。例如,作为性能劣化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辉度(brightness)可能会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抑制微粒的增加的同时又避免了薄膜晶体管元件的布局上的制约的显示面板。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包括晶体管阵列基板,其呈矩阵状配置有多个包括薄膜晶体管元件的驱动单元;层间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晶体管阵列基板上,在与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对应的各区域的一部分形成有接触孔;以及多个像素电极,其与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对应地呈矩阵状配置在所述层间绝缘膜上,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包括一部分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在将所述多个像素电极中与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分别对应的像素电极称为第一像素电极、将所述多个像素电极中与没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分别对应的像素电极称为第二像素电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形成为其一部分进入对应的接触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的进入接触孔的部分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的供电衬垫接触,从而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的相当于接触孔的部分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的供电衬垫之间夹有绝缘构件,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与对应的驱动单元保持非电连接。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的相当于接触孔的部分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的供电衬垫之间夹有绝缘构件,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与对应的驱动单元保持非电连接。由于不是切断布线来实现非电连接,因此微粒不会增加,也不会造成布局上的制约。附图说明图I的(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I的显示装置100的电结构的框图。图I的 (b)是表示显示面板105具有的一个像素电路的电路结构及其与周边电路的连接的图。图2是表示显示面板105中的栅极线200、数据线201、电源线202以及驱动单元209的布局的不意俯视图。图3是表示显示面板105中的像素电极205的布局的示意俯视图。图4的(a)是示意表示显示面板105的结构的部分剖视图(图2的A_A’剖面)。图4的(b)是示意表示显示面板105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2的B-B’剖面)。图5是表示显示面板105的制作工序的图。图6是表示层间绝缘膜形成工序、层间绝缘膜孔填埋工序以及像素电极形成工序的一例的工序图。图7是示意表示显示面板105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示意表示变形例I的显示面板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表示变形例2的显示面板中的栅极线200a、电源线202a、驱动单元501以及像素电极601的布局的示意俯视图。图10的(a)是示意表示变形例2的显示面板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9的C_C’剖面)。图10的(b)是示意表示变形例2的显示面板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9的D-D’剖面)。图11是表示显示装置100的外观的图。标号说明100显示装置101控制电路102存储器103扫描线驱动电路104数据线驱动电路105显示面板200栅极线201数据线202电源线203开关晶体管204驱动晶体管205、205a、205b 像素电极206保持电容207共用电极208像素电路209、209a、209b 驱动单元 211a、211b 供电衬垫(pad)212a、212b 接触孔401 基板403栅极绝缘膜407层间绝缘膜408钝化膜409平坦化膜410绝缘构件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显示面板的特征在于,包括晶体管阵列基板,其呈矩阵状配置有多个包括薄膜晶体管元件的驱动单元;层间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晶体管阵列基板上,在与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对应的各区域的一部分形成有接触孔;以及多个像素电极,其与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对应地呈矩阵状配置在所述层间绝缘膜上,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包括一部分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在将所述多个像素电极中与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分别对应的像素电极称为第一像素电极、将所述多个像素电极中与没有缺陷的驱动单元分别对应的像素电极称为第二像素电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形成为其一部分进入对应的接触孔,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的进入接触孔的部分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的供电衬垫接触,从而所述第二像素电极各自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的相当于接触孔的部分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的供电衬垫之间夹有绝缘构件,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与对应的驱动单元保持非电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的相当于接触孔的部分与对应的驱动单元的供电衬垫之间夹有绝缘构件,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与对应的驱动单元保持非电连接。由于不是通过切断布线来实现非电连接的,因此微粒不会增加,也不会造成布局上的制约。在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所述绝缘构件可以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像素电极各自对应的接触孔的至少包括底部的部分。在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所述绝缘构件可以由丙烯类树脂形成。在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所述层间绝缘膜可以包括形成在所述晶体管阵列基板上的钝化膜、和形成在所述钝化膜上的平坦化膜。在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所述显示面板可以是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在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所述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在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可以为特征在于,包括准备工序,准备基板;晶体管阵列基板形成工序,通过在所述基板上呈矩阵状配置多个包括薄膜晶体管元件的驱动单元,形成晶体管阵列基板;层间绝缘膜形成工序,在所述晶体管阵列基板上形成层间绝缘膜,所述层间绝缘膜在与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对应的各区域的一部分形成有接触孔;以及像素电极形成工序,在所述层间绝缘膜上与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对应而呈矩阵状配置多个像素电极,所述多个驱动单元包括一部分有缺陷的驱动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内孝之,西山诚司,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