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检测诸如金属等的导体的存在的检测装置、电力接收装置、电力输送装置、无线电力输送系统以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越来越盛行对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电力(无线电力供给)的非接触式电力输送系统的开发。实现无线电力供给的方法大致包括两类技术。技术之一是已经广泛使用的电磁感应法,在该方法中,电力输送侧和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度是非常高的,且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电力供给。然而,必须保持电力输送侧和电·力接收侧之间的耦合系数。因此,在电力输送侧和电力接收侧彼此间隔开的情况下或存在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电力输送侧的线圈与电力接收侧的线圈之间的电力输送效率(以下简称“线圈间效率”)大大降低。另一项技术是被称为磁场谐振法的技术,在该方法中,积极利用谐振现象,因此电力供给源和电力供给目的地共用的磁通量可以较小。在磁场谐振法中,如果Q值(品质因数)较高,即便耦合系数较小,线圈间效率也不会降低。Q值是表示具有电力输送侧或电力接收侧的线圈的电路的能量保持和损失间的关系的指标(表示谐振电路的谐振强度)。也就是,电力输送侧线圈和电力接收侧线圈之间不必轴重合,并具有电力输送侧和电力接收侧的位置和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无线方式接收来自能量发送器的能量的能量接收器,所述能量接收器包括:谐振电路,所述谐振电路包括至少电感器、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二电容器;以及Q值电路,所述Q值电路连接至所述谐振电路,所述Q值电路被构造为获取在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一节点获得的第一电压以及在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二节点获得的第二电压,其中,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二电容器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25 JP 2011-1625891.一种以无线方式接收来自能量发送器的能量的能量接收器,所述能量接收器包括 谐振电路,所述谐振电路包括至少电感器、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二电容器;以及 Q值电路,所述Q值电路连接至所述谐振电路,所述Q值电路被构造为获取在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一节点获得的第一电压以及在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二节点获得的第二电压,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二电容器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能量接收器,其中,所述Q值电路包括计算部,所述计算部基于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计算Q值,所述Q值是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的比值;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比较所述Q值与阈值,以确定在空间中是否存在影响能量的无线接收的异物。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能量接收器,进一步包括 切换部,所述切换部具有多个开关以选择性地将所述谐振电路连接至所述Q值电路,其中,所述Q值电路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被构造为控制所述切换部,以使得所述能量接收器在与获取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的时间不同的时间接收电力,以及所述Q值电路被构造为检测至少所述电感器的电磁耦合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接收器,其中 所述切换部能够被操作为切换至所述谐振电路的静电电容值减小的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接收器,其中 所述能量接收器被构造为从第一谐振频率切换至第二谐振频率,并增加所述谐振电路的阻抗。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接收器,其中 所述电感器是抽头线圈,以及 所述切换部被构造为选择所述抽头线圈的抽头。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接收器,进一步包括 第三电容器和第四电容器, 其中, 所述第三电容器耦接至所述电感器, 所述第四电容器耦接在所述电感器和所述第三电容器中每一个的第一端与地电位之间。8.—种检测空间中是否存在影响从发射器至接收器的电力的无线输送的异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谐振电路的电能,所述谐振电路包括至少电感器、第一电容器以及第二电容器;以及 获取在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一节点获得的第一电压以及在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二节点获得的第二电压, 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二电容器串联连接于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裕章,桥口宜明,福田伸一,藤卷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