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由立体显示技术,具体是一种液晶透镜。
技术介绍
自由立体显示技术相比眼镜式3D显示技术而言,由于在客观上摆脱了眼镜等设备的束缚,提高了观看舒适度和应用领域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基于视差屏障的3D显示技术由于在亮度上损失非常严重,需要超高亮度的背光源才能观看到较为理想的3D效果,既增大了整个显示装置的功耗,同时也缩短了背光源的使用寿命,相比之下,基于液晶透镜的自由立体显示技术在亮度上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在2D与3D之间切换时背光源的亮度也不需要任何的调整,是一种更理想的自由立体显示技术。要实现液晶透镜良好的光学特性,需要做到在每一个液晶透镜单元里液晶分子等 效折射率在空间连续性变化,而且在整个有效显示区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由于液晶分子由电场驱动,需要在空间维持电场的周期性连续分布。如图I所示,是现有液晶透镜技术示意图。1000’表示一个液晶透镜单元,液晶透镜单元包含第一玻璃基板1001’和第二玻璃基板1002’,第一电极1003’和第二电极1004’分别位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和第二玻璃基板1002’之上,在第一电极1003’和第二电极1004’之上还有用于液晶分子取向的配向膜材料,分别为1005’和1006’,除此之外,液晶透镜单元还包括液晶材料1007’和用于液晶灌封的封框胶(未画出)。由图一可以看出,第一电极1003’在液晶透镜单元中央被挖空,当液晶两侧电极即第一电极1003’和第二电极1004’形成电压差时,位于液晶透镜单元中央的电场最弱,而液晶透镜单元边缘的电场最强,以透镜中央呈对称分布。由于电场的强弱变化引起液晶分子不同程度的偏转,形成等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透镜,包括并排的多个透镜单元,每个透镜单元的结构完全相同,每一透镜单元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001)、第二玻璃基板(1002),第一电极(1003)在第一玻璃基板(1001)上,第一电极(1003)为整面透明导电材料,第二电极(1004)在第二玻璃基板(1002)上,还包括用于液晶分子取向的第一配向膜(1005)、第二配向膜(1006)、液晶材料(1007)及用于液晶材料封装的封框胶,其特征在于:第二电极(1004)划分为若干个条形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晶透镜,包括并排的多个透镜单元,每个透镜单元的结构完全相同,每一透镜单元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001 )、第二玻璃基板(1002),第一电极(1003)在第一玻璃基板(1001)上,第一电极(1003 )为整面透明导电材料,第二电极(1004)在第二玻璃基板(1002 )上,还包括用于液晶分子取向的第一配向膜(1005)、第二配向膜(1006)、液晶材料(1007)及用于液晶材料封装的封框胶,其特征在于第二电极(1004)划分为若干个条形电极。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二电极(1004)划分为第一至第五共五个条形电极(al、a2、a3、a4、a5),五个条形电极彼此以一定间隔分开并平行设置,五个条形电极的宽度分别为W1、W2、W3、W4、W5,W1=W5 ^ W2=W4彡W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第一至第五条形电极(al、a2、a3、a4、a5)相互之间独立不连接,最两端的第一、五条形电极(al、a5)的第一端直接与一信号线(Si)连接实现电性导通,中间的第二至第四条形电极(a2、a3、a4)的第一端通过有源器件与一第一扫描线(gl)连接,第二至第四条形电极(a2、a3、a4)与有源器件之间形成存储电容,第一、二、四、五条形电极(al、a2、a4、a5)的第二端通过有源器件连接到一第二扫描线(g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器件是薄膜晶体管; 一第一薄膜晶体管((T12))的栅极连接在第二扫描线(g2)上,源极连接在第一电极(al)的第二端,漏极连接在第二电极(a2)的第二端; 一第二薄膜晶体管((T45))的栅极连接在第二扫描线(g2)上,源极连接在第五电极(a5)的第二端,漏极连接在第四电极(a4)的第二端; 两颗第三薄膜晶体管(T234)并联,两颗第三薄膜晶体管(T234)的栅极都连接在第一扫描线(gl)上,漏极都连接在第三条形电极(a3)的第一端,其中一颗第三薄膜晶体管(T234)的源极连接第二条形电极(a2)的第一端,另一颗第三薄膜晶体管(T234)的源极连接第四条形电极(a4)的第一端,第二至第四条形电极(a2、a3、a4)与两颗第三薄膜晶体管(T234)的栅极金属之间形成存储电容。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透镜,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利用液晶透镜实现3D显示时,所述条形电极的驱动方式为在信号线(Si)上始终施加一个恒定电压,以提供第一、五条形电极(al、a5)所需的电压;在第二扫描线(g2)上给以高电压,对第二、四条形电极(a2、a4)充电;当第二、四条形电极(a2、a4)充电到需要的电位后,第二扫描线(g2)上切换为低电位关闭第一、二薄膜晶体管((T12)、(T45));第二扫描线(g2)开启的同时,在第一扫描线(gl)上给以高电压,对第三条形电极(a3)充电;当第三条形电极(a3)充电到需要的电位后,第一扫描线(gl)切换为低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贤明,董戴,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