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与立体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0852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包括一对基板、液晶层、第一与第二配向层及第一与第二电极层。液晶层配置于该对基板之间。第一电极层配置于第一配向层与一基板之间,具有有效区与无效区,包括多个电极。电极具有主体部、延伸部及转折点,转折点位于主体部与延伸部的连接处,主体部沿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且主体部实质上彼此平行,各延伸部沿着第二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方向不同,且第二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第一配向层的配向方向。由转折点所连接而成的连接线作为有效区与无效区之间的边界,主体部位于有效区,延伸部位于无效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与立体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用者对于显示器的显示质量(如影像分辨率、色彩饱和度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除了高影像分辨率以及高色彩饱和度之外,为了满足使用者观看真实影像的需求,亦发展出能够显示出立体影像的显示器。目前的立体显示技术大致可分成观赏者可直接裸眼观赏的裸眼式 (auto-stereoscopic)以及需配戴特殊设计眼镜观赏的戴眼镜式(stereoscopic)。裸眼式立体显示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视差屏障(Barrier)、柱状凸透镜数组(Column LensArray)、液晶透镜(Liquid Crystal Lens)等来控制观赏者左眼与右眼所接收到的影像。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当左、右眼分别观视的影像具有不同视差(parallax)时,人眼会观察将二影像重叠解读成一立体影像。戴眼镜式立体显示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显示面板显示左右眼画面,经由头戴式眼镜的选择,让左右眼分别看到左右眼画面以形成立体视觉。液晶透镜立体显示器是利用分布于液晶层内的电场驱动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使液晶分子的长轴随着电场强弱而改变方向,进而提供类似于透镜般的折射率分布。由于液晶透镜具有变焦能力,因此其被广泛地应用于立体显示器中,以作为平面-立体的可切换装置。然而,液晶分子的偏折会受到电极构型以及电压驱动方式影响,举例来说,内部液晶分子容易受到周边电极所产生的电场影响,而有错乱分布的现象发生,导致液晶透镜的透镜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具有较佳的透镜效果。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立体显示面板,其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液晶层、一第一配向层、一第一电极层、一第二配向层以及一第二电极层。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对向设置。液晶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一配向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且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以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配向。第一电极层配置于第一配向层与第一基板之间,具有一第一有效区与一第一无效区,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极,各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主体部、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一转折点,第一转折点位于第一主体部与第一延伸部的连接处,第一主体部沿着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且第一主体部实质上彼此平行,各第一延伸部沿着一第二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方向不同,且第二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第一配向方向,其中由第一转折点所连接而成的连接线作为第一有效区与第一无效区之间的边界,第一主体部位于第一有效区,以及第一延伸部位于第一无效区。第二配向层配置于第二基板与液晶层之间。第二电极层配置于第二配向层与第二基板之间。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立体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面板及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区与一周边区。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配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液晶层、一第一配向层、一第一电极层、一第二配向层以及一第二电极层。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对向设置。液晶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一配向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液晶层之间,且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以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配向。第一电极层配置于第一配向层与第一基板之间,具有一第一有效区与一第一无效区,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极,各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主体部、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一转折点,第一转折点位于第一主体部与第一延伸部的连接处,第一主体部沿着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且第一主体部彼此平行,各第一延伸部沿着一第二延伸方向延伸,第二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方向不同,且第二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配向方向,其中由第一转折点所连接而成的连接线作为第一有效区与第一无效区之间的边界,第一主体部位于第一有效区,以及第一延伸部位于第一无效区,其中第一有效区与显示区对 应配置,以及第一无效区与周边区对应配置。第二配向层配置于第二基板与液晶层之间。第二电极层配置于第二配向层与第二基板之间。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中,将电极的延伸部的延伸方向设计成与配向层的配向方向相同,以防止外围电极对内部液晶分布的影响,使得液晶层具有所需的折射率分布。如此一来,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具有较佳的透镜效果,以及采用此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的立体显示面板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IB是图IA中第一电极层的上视示意图;图IC是图IA中第二电极层的上视示意图;图2A为图IB的位于周边区的第一电极的局部示意图;图2B为位于图2A的区域A处的液晶分子的纵向与横向分布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5A为比较例的位于周边区的电极的局部示意图;图5B为位于图5A的区域A’处的液晶分子的纵向分布图;图5C为位于图5A的区域A’处的液晶分子的横向分布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100包括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二基板120、一液晶层130、一第一配向层140 —第一电极层150、一第二配向层160以及一第二电极层170。第二基板120与第一基板110对向设置。液晶层13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例如是玻璃基板或石英,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20也可以采用其它材质的透明基板,例如聚合物材料。液晶层130包括数个液晶分子LC,其中液晶分子LC在电场中具有光学异向性且在无电场条件下为光学等向性。第一配向层14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与液晶层130之间,且第一配向层140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Pl以使液晶层130的液晶分子LC配向 。第二配向层160配置于第二基板120与液晶层130之间。第二配向层160的配向方向较佳地实质上是与第一配向层140的配向方向平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向层140与第二配向层160的材质例如是包括聚乙酰胺(polyimide, PI )、纤维素甲醚(methyl cellulose, MC)、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聚酸胺(polyamide)、氧化娃(silicon oxide, Si02)、氮化娃(silicon nitride)、碳化娃(siliconcarbonate)或是绝缘性的氧化招(aluminum oxide)等等。请同时参照图IA与图1B,第一电极层150配置于第一配向层140与第一基板110之间,具有一第一有效区150a与一第一无效区150b。第一有效区150a例如是中心区,以及第一无效区150b例如是周边区,且第一无效区150b例如是环绕第一有效区150a。其中,第一电极层150与第二电极层170其中至少一者具有电极图案。也就是说,会有下列的三种设计方式,第一种第一电极层150具有电极图案,而第二电极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对向设置;一液晶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一第一配向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且该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以使该液晶层的液晶分子配向;一第一电极层,配置于该第一配向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具有一第一有效区与一第一无效区,该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极,各该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主体部、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一转折点,该第一转折点位于该第一主体部与该第一延伸部的连接处,该第一主体部沿着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且该些第一主体部实质上彼此平行,各该第一延伸部沿着一第二延伸方向延伸,该第二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方向不同,且该第二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第一配向方向,其中由该些第一转折点所连接而成的连接线作为该第一有效区与该第一无效区之间的边界,该些第一主体部位于该第一有效区,以及该些第一延伸部位于该第一无效区;一第二配向层,配置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以及一第二电极层,配置于该第二配向层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5.23 TW 1011183441.一种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 一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对向设置; 一液晶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一第一配向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且该第一配向层具有一第一配向方向以使该液晶层的液晶分子配向; 一第一电极层,配置于该第一配向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具有一第一有效区与一第一无效区,该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电极,各该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主体部、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一转折点,该第一转折点位于该第一主体部与该第一延伸部的连接处,该第一主体部沿着一第一延伸方向延伸且该些第一主体部实质上彼此平行,各该第一延伸部沿着一第二延伸方向延伸,该第二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方向不同,且该第二延伸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第一配向方向,其中由该些第一转折点所连接而成的连接线作为该第一有效区与该第一无效区之间的边界,该些第一主体部位于该第一有效区,以及该些第一延伸部位于该第一无效区; 一第二配向层,配置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液晶层之间;以及 一第二电极层,配置于该第二配向层与该第二基板之间。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的该第一延伸方向与该第一配向方向之间具有一夹角,且各该夹角皆实质上相同。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电极更包括一第二延伸部与一第二转折点,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分别与该第一主体部的其中一端连接,该第二转折点位于该第一主体部与该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各该第二延伸部沿着该第二延伸方向延伸,该些第一转折点与该些第二转折点所连接而成的连接线作为该第一有效区与该第一无效区之间的边界,该些第一延伸部与该些第二延伸部位于该第一无效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层更包括一第一连接电极,该第一延伸部的一端与该第一主体部连接,该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一连接电极连接,该第二延伸部的一端与该第一主体部连接,以及该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一连接电极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电极为一环状电极。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配向层具有该第一配向方向。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液晶透镜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层具有一第二有效区与一第二无效区,该第二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电极,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二主体部、一第三延伸部以及一第三转折点,该第三转折点位于该第二主体部与该第三延伸部的连接处,该第二主体部沿着一第三延伸方向延伸且该些第二主体部实质上彼此平行,该第三延伸方向与该第一延伸方向不同,各该第三延伸部沿着该第二延伸方向延伸,其中由该些第三转折点所连接而成的连接线作为该第二有效区与该第二无效区之间的边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晟齐蔡永生董人郎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