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70814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设置在显示面板底部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之间的支撑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显示装置能够防止显示面板的中间部分区域因外界振动而碎裂,并避免显示面板与光学膜片间产生吸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因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无辐射等特点,已在当前的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液晶显示器中,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发光,其只对光线进行调控,为了使液晶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图像,需要为显示面板(Panel)配置背光模组(BLU,Back LightUnit)。如图I所示,现有的液晶显示器一般包括显示面板I、设置在显示面板I底部的背光模组2和外框架(图中未示出),所述背光模组2包括光学膜片3,其中,所述显示面板I与·光学膜片3的外围均固定在外框架上,且显示面板I与光学膜片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棱镜片、扩散片、保护片中的至少一种,且所述棱镜片、扩散片、保护片分别为至少一层。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已成为平板显示领域的发展趋势,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 110英寸的液晶显示器。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中的显示面板由于只有外围被固定,因此在受到外界振动影响时,其中间部分区域会因重力作用而向下弯曲且易碎,并且,容易与背光模组中的光学膜片接触而产生吸附,使得光学膜片产生褶皱,从而引发液晶显示器画面不良。当然,除了应用于液晶显示器中,所述背光模组应用在其他显示装置中时,也会出现上面所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显示面板的中间部分区域因外界振动而碎裂并避免显示面板与光学膜片间产生吸附的显示装置。解决本专利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设置在显示面板底部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之间的支撑单元,以支撑显示面板并避免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相接触。优选地,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分散设置在支撑单元的表面,和/或,所述扩散粒子分散设置在支撑单元的内部。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光学膜片下方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子光源,所述支撑单元采用多个,每个支撑单元均设置在一个子光源正上方的光学膜片上。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光学膜片下方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子光源和多个单元补充光源,所述子光源与单元补充光源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单元采用多个,每个支撑单元均设置在一个单元补充光源正上方的光学膜片上。优选地,所述单元补充光源的功率为子光源功率的109Γ20%。优选地,所述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或电致发光片。优选地,所述支撑单元的高度范围为lmnT3mm。优选地,所述支撑单元为球冠状,或者为中间具有弧形凹陷的球冠状。优选地,所述支撑单元的材质采用透明材料。优选地,所述支撑单元与光学膜片一体成型,或者所述支撑单元与光学膜片分体成型,且所述支撑单元固定在光学膜片上。有益效果I)本专利技术所述显示装置中的支撑单元既能够支撑显示面板,以防止显示面板因受到外界振动影响而引发中间部分区域碎裂,又能阻隔显示面板与光学膜片,以避免显示面板与光学膜片之间因接触而产生吸附,因此解决了大尺寸液晶显示器中的显示面板中间部分区域弯曲易碎的问题,以及显示面板中间部分区域易与光学膜片发生吸附的问题,故提高了产品的信赖性。本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屏幕尺寸为55寸以上的液晶显示器。2 )本专利技术所述显示装置中的支撑单元表面和/或内部分散设置有扩散粒子,能够将背光模组中的光源所发射的光线进一步的扩散,并起到散射和匀光的作用,故改善了背光模组的亮度均匀性,从而改善了产品的画面品质。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不器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中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显示装置的光路示意图。图中1 一显不面板;2 —背光模组;3 —光学膜片;4 一子光源;5 —支撑单兀;6 —扩散粒子。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显示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I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以及支撑单元;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底部,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所述支撑单元设置在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之间,以支撑显示面板,并避免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相接触。所述支撑单元可采用多个。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优选所述光源采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或电致发光片(EL, electrolliminescent)。所述背光模组既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也可以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优选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可采用多个,且所述扩散粒子分散设置在支撑单元的表面,和/或,所述扩散粒子分散设置在支撑单元的内部。所述扩散粒子可将背光模组中的光源所发射的光线进一步扩散,以起到匀光的作用。当然,所述扩散粒子也可不设置在支撑单元上,例如,直接将扩散粒子设置在光学膜片上未设置有支撑单元的位置处,或者,当所述支撑单元采用多个时,在每两个支撑单元之间设置透明凸起,将扩散粒子设置在所述透明凸起的表面和/或内部。其中,所述扩散粒子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碳酸酯(PC, Polycarbonate)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制成。所述扩散粒子可通过模具成型,也可涂布形成。优选所述扩散粒子的尺寸相同,当然所述扩散粒子的尺寸也可以随机分布。若扩散粒子分散设置在支撑单元的表面,则所述扩散粒子与支撑单元既可以采用相同的材质,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若扩散粒子分散设置在支撑单元的内部,则所述扩散粒子与支撑单元采用不同的材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与光学膜片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所述间隙值范围为lmnT3mm,所述支撑单元的高度与所述间隙值相等,故所述支撑单元的高度也为lmnT3mm。·优选所述支撑单元的材质采用透明材料,以减少或避免背光模组中的光源所发射的光线被支撑单元遮挡而在显示面板上产生暗影。所述支撑单元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碳酸酯(PC, Polycarbonate)或聚苯乙烯(PS,Polystyrene)制成。所述支撑单元与光学膜片可通过模具一体成型,或者所述支撑单元与光学膜片分体成型,且所述支撑单元固定在光学膜片上,例如通过粘性胶等固定在光学膜片上,安装方便。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单元可以为球冠状(图2(a)),也可以为中间具有弧形凹陷的球冠状(图2(b))。上述形状的支撑单元更有利于固定显示面板,以及在其表面和/或内部设置有扩散粒子时更有利于将光源所发射的光线进一步扩散。优选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棱镜片、扩散片、保护片中的至少一种,且所述棱镜片、扩散片、保护片分别为至少一层。其中,所述扩散片用于将光源所发射的光线均匀地扩散,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均匀性,并能够起到拓宽视角及使光线柔和的作用;所述棱镜片具有将扩散片扩散的光在一定角度内汇聚的作用,以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所述保护片设置在棱镜片及扩散片的最外侧,以保护棱镜片及扩散片不受损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设置在显示面板底部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之间的支撑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设置在显示面板底部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之间的支撑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扩散粒子,所述扩散粒子分散设置在支撑单元的表面,和/或,所述扩散粒子分散设置在支撑单元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光学膜片下方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子光源,所述支撑单元采用多个,每个支撑单元均设置在一个子光源正上方的光学膜片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光学膜片下方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多个子光源和多个单元补充光源,所述子光源与单元补充光源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单元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文陈秀云尹大根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