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装置的表面配置的保护部件破碎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可视性降低,且防止保护部件的碎片飞散进而确保安全性的显示装置。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100)中,在构成显示装置(100)的框体(12)上,以覆盖框体(12)的方式配置透明保护部件(1)时,在透明保护部件(1)的背面(1c),利用配置于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R)对应的位置的透明粘接材(2),粘贴有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另外,在从显示区域(DR)到透明保护部件(1)的端部(1b)的区域即周边区域(AR)中,粘贴有具备与显示区域(DR)对应的开口部(5a)的薄片(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用于保护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的保护部件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近年来的显示装置中,为了保护表面而配置有由玻璃板等构成的保护板。另外,特别是在便携式电话、便携型信息终端等使用的显示装置中,通过将比显示装置大的保护板配置于显示装置的框体的表面并使保护板露出,来提高功能性、设计性的产品增多。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在表面配置有保护板,所以为了防止在由来自外部的冲击导致保护板破碎时玻璃片飞散,而在保护板形成有由光硬化性树脂构成的飞散防止膜、或粘贴有飞散防止薄片(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955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1676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7-36242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利用光硬化性树脂来得到飞散防止膜的方法中,由于树脂在硬化时收缩,在涂敷有树脂的面和未涂敷有树脂的面收缩率不同,所以存在保护板发生翘曲、变形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虽然将保护板1配置于液晶模块的显示面,使飞散防止薄片13贴紧接合于保护板1的表面,但是存在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导致飞散防止薄片13从保护板1的周边部剥落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3记载的手写输入装置虽然是在载置于液晶显示装置8上的玻璃板10的下表面粘贴有用于防止玻璃飞散的透明薄膜22的结构,但是玻璃板10在经由空气层载置于液晶显示装置8以及透明薄膜22的折射率与玻璃的折射率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发生多重反射、产生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显示装置的表面配置的保护板破碎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可视性(visibility)降低,且防止保护板的碎片飞散进而确保安全性的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显示装置,将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收容在框体内;以及透明保护部件,覆盖框体并且配置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在透明保护部件的与显示面板对置的面中,在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对应的位置配置粘接部件,粘贴有显示面板,并且在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外侧到透明保护部件的端部的周边区域,粘贴有飞散防止薄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即使在显示装置的表面配置的保护部件破碎的情况下,也不会使可视性降低,且能防止保护部件的碎片飞散进而确保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4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图5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涉及本专利技术的面状光源装置的实施方式。在各图中标注有同一标记的结构要素实质上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实施方式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图3是从A-A方向观看到图2的显示装置的剖面图。如图1至图3所示,在显示面板10中,将由玻璃等构成的作为第一基板的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8和作为第二基板的对置基板7贴合,在这两块对置基板7、TFT基板8之间注入有液晶(未图示)。在各个基板的表面,粘贴有以小于基板的大小的尺寸形成的上偏振板6和下偏振板9。在此,在TFT基板8形成包含TFT的像素以及共同电极等,在对置基板7形成滤色器(colorfilter)、像素的对置电极等。另外,将用于向显示面板10输入影像信号的电路基板(未图示)配置于TFT基板8。在显示面板10的配置有下偏振板9的背面侧配置背光单元(backlightunit)11。将显示面板10和背光单元11收容于框体12来构成显示装置100。再有,在对置基板7上的上偏振板6的前表面侧(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利用透明粘接材2粘贴有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0的透明保护部件1。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透明保护部件1以覆盖收容了背光单元11和显示面板10的框体12的方式进行配置。<透明保护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10中使用的透明保护部件1由玻璃或透明的丙烯酸、聚碳酸酯等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由于透明保护部件1以覆盖收容显示面板10的框体12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使用外形尺寸比显示面板10的外形大的透明保护部件。此外,如图3所示,透明保护部件1露出表面1a地配置于显示装置100。如通常的显示装置那样,在以框状的框架覆盖透明保护部件1的周边部的构造中,在框架和透明保护部件1的表面1a之间会产生阶梯差,功能性、设计性降低,但通过应用本结构,能在便携式电话、便携型终端信息等中提高功能性、设计性。<印刷部>如图3所示,在透明保护部件1的与显示面板10对置的面并且是与可视侧相反的一侧即背面1c的周边区域AR形成有印刷部3。周边区域AR是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R到透明保护部件1的端部1b的区域。印刷部3具有与显示区域DR大致相同的大小的开口部3a,并且通过在到透明保护部件1的端部1b的区域的范围内即周边区域AR涂敷墨水等而形成。通过以黑色等遮光的颜色的墨水形成透明保护部件1的周边区域的印刷部3,从而能够防止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R的外侧可视来自背光单元11的射出光或从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可视从对置基板7的周边部漏出的光。再有,考虑到设计性,印刷部3除了黑色墨水以外使用其它颜色也可。<薄片(sheet)>在透明保护部件1的背面1c的形成有印刷部3的区域即周边区域AR粘贴有用于飞散防止的薄片5。薄片5以PET(Pol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的薄膜状的树脂类材料形成,在薄片5的一个面具有包含树脂材料的粘接部件4。利用该粘接部件4将薄片5粘贴于透明保护部件1的背面1c。再有,优选薄片5的厚度为0.1mm左右。再有,关于薄片5,与在透明保护部件1的背面1c形成的印刷部3同样地,使用具有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R大致同等大小的开口部5a的框形状的薄片。薄片5以薄片5的开口部5a和印刷部3的开口部3a变为相同位置的方式来配置,并粘贴于与印刷部3重叠的位置。<透明粘接材>接着,针对透明粘接材2进行说明。透明粘接材2使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薄片状的粘接材或包含树脂材料的粘接剂等的粘接部件。透明粘接材2是尺寸与透明保护部件1中形成的印刷部3的开口部3a相等或比其大的粘接材,即至少与显示区域DR的范围对应地进行配置,将显示面板10粘贴于透明保护部件1。再有,透明粘接材2具备与构成显示面板10的基板(在本专利技术中是玻璃)接近的折射率,防止在显示面板10和透明保护部件1之间的多重反射,防止可视性的降低。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100中,在构成显示装置100的框体12上,以覆盖框体12的方式配置透明保护部件1时,在透明保护部件1的背面1c,利用配置于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R对应的位置的透明粘接材2,粘贴有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此外,在从显示区域DR到透明保护部件1的端部1b的区域即周边区域AR,经由粘接部件4粘贴有具备与显示区域DR对应的开口部5a的薄片5。因此,在透明保护部件1中,在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域DR重叠的位置配置有用于粘贴显示面板10的透明粘接材2,在比显示区域DR靠外侧的周边区域AR,经由粘接部件4配置有薄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显示装置,将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收容在框体内;以及透明保护部件,覆盖所述框体并且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在所述透明保护部件的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的面中,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对应的位置配置透明粘接部件,粘贴有所述显示面板,并且在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外侧到所述透明保护部件的端部的周边区域,配置有粘接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27 JP 2011-164487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显示装置,将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和照射所述显示面板的背光收容在框体内;以及透明保护部件,覆盖所述框体并且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在所述透明保护部件的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的面中,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对应的位置配置透明粘接部件,粘贴有所述显示面板,并且在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外侧到所述透明保护部件的端部的周边区域,配置有粘接部件,在所述透明保护部件中,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原彻,河野诚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