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模块包括一壳体、一定位件以及至少一个光学膜片。定位件凸设于壳体。光学膜片具有至少一个中空部及至少一个凸部,中空部及凸部邻近的位于光学膜片的至少一个边缘,中空部具有第一侧及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凸部设置于中空部的周边,且从第一侧朝第二侧延伸。光学膜片设置在壳体上,且定位件穿设中空部。此外,定位件于光学膜片上的投影面积与凸部或第二侧至少部分重迭。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揭露一种应用上述发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借此,当光学膜片受到外力而欲沿着平行于发光模块的出光方向脱离定位件时,会被定位件挡住无法脱离,进而达到绝佳的定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提升光学膜片与壳体的定位效果的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平面显示装置以其耗电量低、轻薄化、重量轻、以及低辐射性等等优点,已经被使用于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中,并且逐渐的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装置。一般而言,平面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背光模块提供光线给显示面板,以让显示面板显示画面。在背光模块中,会通过多个光学膜片来调整光线性质,进而提升或达到特定的出光效能。然而,在已知的背光模块中,光学膜片与其壳体的连结强 度不佳,使得光学膜片在运送过程中常常产生非预期的移位,甚至跳脱原先预设的位置,故难以确实定位,使得背光模块无法提供应有的光学特性,甚至无法正常运作。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能够提升光学膜片与壳体的定位效果,实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提升光学膜片与壳体的定位效果的发光模块及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发光模块包括一壳体、一定位件以及至少一个光学膜片。定位件凸设于壳体,而光学膜片具有至少一个中空部及至少一个凸部,其中,中空部及凸部邻近的位于光学膜片的至少一个边缘,且中空部具有第一侧及相对于第一侧的第二侧,而凸部设置在中空部的周边,且从第一侧朝第二侧延伸。此外,光学膜片设置在壳体上,且定位件穿设中空部,定位件于光学膜片上的投影面积与凸部或第二侧至少部分重迭。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的材质为金属或塑料。在一实施例中,定位件与壳体为一体成型或相互固接。在一实施例中,定位件具有至少一个弯折部,弯折部于光学膜片上的投影面积与光学膜片的凸部或第二侧至少部分重迭。在一实施例中,定位件的垂直剖面实质为L形、弧形、勾形、T形、或香菇头形。在一实施例中,当定位件的垂直剖面为香菇头形时,中空部是一圆孔,凸部设于圆孔的周边。在一实施例中,当至少一个凸部为多个凸部时,此些凸部环设在圆孔的周边。在一实施例中,定位件设置于壳体的一边缘。在一实施例中,发光模块为一背光模块或一照明模块。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如上所述的一发光模块,发光模块射出光线至显示面板。承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的发光模块与显示装置中,光学膜片具有至少一个中空部及至少一个凸部,中空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凸部从第一侧朝第二侧延伸,借此,凸部可形成一类似弹片结构,即凸部具有弹性。在光学膜片与壳体组装的过程中,当定位件穿过中空部时,凸部会受到挤压而弯折,使得光学膜片能轻易的组装于壳体上。组装完毕后,凸部通过弹性回复力而回到其原来状态。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定位件的结构经过特殊设计,例如其垂直剖面实质为L形、弧形、勾形、T形、香菇头形或其它形状等,以致定位件于光学膜片上的投影面积与凸部或第二侧至少部分重迭。借此,当光学膜片受到外力而欲沿着平行于发光模块的出光方向而脱离定位件时,会被定位件挡住而无法脱离,进而达到绝佳的定位效果。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发光模块的局部不意·图2为图I所示的壳体及定位件的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的光学膜片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光学膜片组装至壳体上的过程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另一种发光模块的示意图;图6A至图6E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定位件具有多种变化态样的示意图;图7及图8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定位件与光学膜片的配合具有多种变化态样的示意图;以及图9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l、la :发光模块IlUla :壳体12、12a 12e :定位件13、13d、13e :光学膜片131:中空部132:凸部2 :显示装置B、B1、B2:弯折部DP :显示面板E1、E2:端部LG:导光板SI :第一侧S2 :第二侧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发光模块与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发光模块I的局部不意图。发光模块I包括一壳体11、一定位件12以及至少一个光学膜片13。图2为图I中的壳体11及定位件12的示意图,图3为图I中的光学膜片13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发光模块I为一背光模块;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发光模块I亦可为一照明模块并可与其它构件搭配使用。请参照图I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制壳体11的材料,其可例如为金属、塑料。壳体11可例如为前框、胶框、背板或上述三者的任意组合的其中一种。于此,壳体11以金属背板为例作说明。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发光模块I以背光模块为例,故如图2所示,发光模块I还包括一导光板LG,其设置于壳体11上。定位件12凸设于壳体11,并可与壳体11为一体成型或相互固接;于此以定位件12与壳体11 一体成型为例,并且可例如通过对壳体实施冲压成型而形成定位件12。在其它实施例中,当壳体11为胶框时,可利用射出成型而形成定位件12。在特定的实施例中,可先分别制造定位件12与壳体11,接着再将定位件12与壳体11透过已知的各种接合方式(例如焊接)相互固接。 此外,当壳体11为胶框时,可省略金属背板的设置,亦即以壳体11来取代背板的功能,借此能节省金属背板模具的开发。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12设置于壳体11的一边缘。然而,在其它特定的实施例中,定位件12可设置在壳体11的其它位置上,定位件12的设置位置并不以本实施例为限,仅需能够提供光学膜片13定位功能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发光模块I具有至少一个光学膜片13,光学膜片13可为增亮膜、扩散膜、偏光膜、抗反射膜、抗眩膜、或广视角膜等等。上述光学膜片13具有至少一个中空部131及至少一个凸部132,其中,中空部131及凸部132邻近的位于光学膜片13的至少一个边缘。中空部1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SI及第二侧S2。而凸部132设置在中空部131的周边,且从上述第一侧SI朝第二侧S2延伸。通过此一设计,凸部132即形成类似弹片结构。当光学膜片13与壳体11组装时,光学膜片13设置于壳体11上,且定位件12穿设中空部131。组装完毕后,定位件12于光学膜片13上的投影面积与凸部132至少部分重迭。在本实施例中,定位件12的结构经过特殊设计,使得定位件12于光学膜片13上的投影面积可与凸部132至少部分重迭。图6A为本实施例的定位件12的垂直剖面的示意图,如图6A所示,于此以定位件12的垂直剖面实质为L形为例,定位件12具有至少一个弯折部B,弯折部B于光学膜片13上的投影面积与光学膜片13的凸部132至少部分重迭。借此,当光学膜片13受到外力而欲脱离定位件12时,会被定位件12挡住而无法脱离,进而达到绝佳的定位效果。另外需说明的是,图4为光学膜片13组装至壳体11上的一过程的示意图,在光学膜片13与壳体11组装的过程中,当定位件12穿过中空部131时,凸部132会受到挤压而弯折,使得光学膜片13能轻易的组装于壳体11上。组装完毕后,凸部132可通过弹性回复力而回到其原来状态,如图I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光学膜片与定位件的组装与相对位置亦可有其它的态样。图5为另一态样的发光模块Ia的示意图,与发光模块I主要不同在于,发光模块I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一定位件,凸设于所述壳体;以及至少一个光学膜片,具有至少一个中空部及至少一个凸部,所述中空部及所述凸部邻近的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至少一个边缘,所述中空部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中空部的周边,且从所述第一侧朝所述第二侧延伸;其中,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定位件穿设所述中空部,所述定位件于所述光学膜片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凸部或所述第二侧至少部分重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宪慧,陈琳铭,
申请(专利权)人:奇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