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旧砂再生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5000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旧砂再生机构,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磨盘和下磨盘,所述上磨盘和下磨盘中的一个磨盘可承受加载力而相对另一个磨盘回转,上磨盘的下端设有上磨盘磨面,下磨盘的上端设有与上磨盘磨面位置相对并用于与上磨盘磨面配合而挤压、搓动相应旧砂颗粒的下磨盘磨面,所述上磨盘磨面与下磨盘磨面之间设有用于容纳相应旧砂颗粒的容纳间隙。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使用成本较低、且旧砂再生时旧砂颗粒不易破碎的旧砂再生机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铸造生产中产生的旧砂再生的旧砂再生机构
技术介绍
在铸造生产行业,无论是采用粘土砂铸造还是采用水玻璃砂铸造,都会产生大量的废砂,也称旧砂,几乎所有的树脂自硬砂生产企业都将树脂自硬砂旧砂经机械摩擦方式再生后用于树脂砂造型和制芯;部分企业通过冲击和搓擦粘土旧砂,去除部分砂粒表面的死粘土膜,全部或部分代替新砂用于粘土砂中;这些处理方式很难去除砂粒表面所包覆的死粘土和惰性膜,达到的再生效果有限,致使铸件质量降低、性能下降。多数企业经过几次回用以后就将旧砂抛弃,重新更换新砂,造成环境污染和成本提高。随着对铸件质量要求的提高,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来看,旧砂再生已成了铸造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目前,工厂常用的旧砂再生工艺方法根据其设备工作原理的不同主要分成三大类干法再生、湿法再生、热法再生。热法再生是通过焙烧炉将旧砂加热到850-900°C,以除去旧砂粒上可燃残留物的再生方法,热法再生对有机粘结剂砂的再生效果特别好,残留粘结剂除得干净,再生砂的热稳定性好,可恢复原粒度分布,但成本较高,能耗较大,其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湿法再生是利用水的溶解、擦洗作用及机械搅拌作用,使旧砂中的假颗粒破裂,砂粒表面的残留粘结剂膜溶解、脱落或去除。湿法再生的主要优点是,对某些溶于水的旧砂,有很好的再生效果,再生砂质量好,可作面砂使用,旧砂的再生回用率高,它的主要缺点是工艺复杂、占地面积较大,成本高,并有污水处理等问题。但为了避免旧砂再生污水处理这一难题,目前旧砂再生多转向采用干法再生。干法再生又分为离心式、气流式、振动式、逆流式等,离心式和气流式再生是利用机械离心力和压缩空气流将旧砂粒加速至一定的速度,依靠砂粒与金属构件间或砂粒相互间的摩擦作用再生旧砂;振动式再生是在振动力的作用下,装满旧砂块的机体不停地振动,从而弓I起砂块之间的冲击、摩擦,以及砂块与振动体内壁的冲击、摩擦,使砂块破碎、IH砂粒得到再生,逆流式再生是靠砂粒之间及砂粒与构件之间的强烈摩擦作用来再生旧砂的。上述这些离心式、气流式、振动式和逆流式干法再生的工作原理均为通过使旧砂壳粒产生较高的速度,然后旧砂颗粒与旧砂颗粒间和旧砂颗粒与相应设备间发生剧烈冲击、碰撞,从而使旧砂粒得到再生,因此旧砂颗粒的较大速度是旧砂再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再生工艺方法所提供的脱膜力有限,不能完全脱除旧砂粒上的残留膜,再生砂的质量不太高;由于需要为旧砂壳体提供较高的速度,这就需要设备有较高的强度,增加了设备的成本,高速度小的旧砂对设备的磨损相当严重,设备的更换频率较高,也增加了设备的成本,同时,由于旧砂颗粒易碎,高速下的旧砂颗粒相互冲击、碰撞,经常会出现旧砂颗粒破碎现象,随着旧砂颗粒脱模率的提高,旧砂颗粒所需的速度、冲击力和摩擦力越大,设备构件的磨损和旧砂颗粒的破碎现象越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成本较低、且旧砂再生时旧砂颗粒不易破碎的丨日砂再生机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旧砂再生机构,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磨盘和下磨盘,所述上磨盘和下磨盘中的一个磨盘可承受加载力而相对另一个磨盘回转,上磨盘的下端设有上磨盘磨面,下磨盘的上端设有与上磨盘磨面位置相对并用于与上磨盘磨面配合而挤压、搓动相应旧砂颗粒的下磨盘磨面,所述上磨盘磨面与下磨盘磨面之间设有用于容纳相应旧砂颗粒的容纳间隙。所述上磨盘的中部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并用于向所述容纳间隙中添加旧砂的进料孔。所述的下磨盘可承受加载力而相对上磨盘回转,所述的进料孔有两个且相对于所述上磨盘的轴线中心对称的分布于所述的上磨盘上。 所述上磨盘的下端设有呈螺旋渐开线状分布的上磨盘磨齿,所述上磨盘磨齿具有弧形的下端面,所述上磨盘磨齿的下端面构成了所述的上磨盘磨面。所述的上磨盘包括上磨盘本体及固设于所述上磨盘本体下端的上磨盘耐磨板,所述的上磨盘磨齿与所述上磨盘耐磨板一体设置。所述的上磨盘耐磨板由多块扇形上耐磨板拼接而成,各扇形上耐磨板分别通过相应的上安装机构对应固定安装于所述的上磨盘本体上。所述的上安装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磨盘本体上的上定位键和设置于各扇形上耐磨板上的与对应上定位键定位配合的上定位键槽,上安装机构还包括连接所述上磨盘本体和对应扇形上耐磨板的上螺钉。所述下磨盘的上端设有呈螺旋渐开线状分布的下磨盘磨齿,所述下磨盘磨齿具有弧形的上端面,所述下磨盘磨齿的上端面构成了所述的下磨盘磨面。所述的下磨盘包括下磨盘本体及固设于所述下磨盘本体上端的下磨盘耐磨板,所述的下磨盘磨齿与所述下磨盘耐磨板一体设置。所述的下磨盘耐磨板由多块扇形下耐磨板拼接而成,各扇形下耐磨板分别通过相应的下安装机构对应固定安装于所述的下磨盘本体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使用时,将相应旧砂放置于上、下磨盘之间的容纳间隙中,上、下磨盘相对回转运动,在上、下磨盘的回转运动过程中,旧砂颗粒与旧砂颗粒之间、旧砂颗粒与上、下磨盘的研磨面之间挤压、摩擦及研磨,由于旧砂颗粒耐磨的特性和上、下磨盘的加压、搓动作用,使得旧砂颗粒表面的逭性膜很容易去除,惰性膜的去除过程中不需要上、下磨盘之间有较大的相对回转速度,这就降低了旧砂再生对设备的要求,从而降低了设备的成本;旧砂颗粒与旧砂颗粒之间及旧砂颗粒与上、下磨盘之间不会发生剧烈的冲击、碰撞,旧砂颗粒不易破碎,且旧砂颗粒对上、下磨盘的磨损不会很严重,从而也减小了设备易损件的更换频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 图2是图I的俯视 图3是图I的B-B向剖视图;图4是图I中上磨盘耐磨板的安装示意 图5是图I中下磨盘耐磨板的安装示意 图6是图2中的D-D向剖面 图7是单个扇形下耐磨板的结构示意 图8是图7的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旧砂再生机构的实施例如图f 8所示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磨盘15和下磨盘14,下磨盘14可承受加载力而相对上磨盘15回转,即下磨盘14上设有用于扭矩输入的扭矩输入端。上磨盘15包括上磨盘本体30及固设有上磨盘本体30下端的由耐磨合金钢制成的上磨盘耐磨板32,上磨盘耐磨板32由十块形状相同的扇形上耐磨板17拼接而成, 各扇形上耐磨板17分别通过对应的上安装结构与上磨盘本体30固定相连,上安装结构包括设置于各上扇形上耐磨板上的上定位键槽和设置于上磨盘本体上与各上定位键槽位置对应的上定位键18,上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上磨盘本体30与各扇形上耐磨板的上螺钉19,各扇形上耐磨板17的下端均一体设有上磨盘磨齿33,在所有扇形上耐磨板17拼装在一起后,所有扇形上耐磨板17的外弧连线为一个整圆,所有扇形上耐磨板17上的上磨盘磨齿33呈连续的螺旋渐开线状分布,上磨盘磨齿33具有弧形的下端面,上磨盘耐磨板32由多个扇形上耐磨板17构成可以方便上磨盘耐磨板32各部分的维修和更换。下磨盘14包括下磨盘本体36和由耐磨合金钢材料制成的下磨盘耐磨板35,下磨盘耐磨板35由十块形状相同的扇形下耐磨板40拼接而成,各扇形下耐磨板40分别通过对应的下安装结构与下磨盘本体36固定相连,下安装结构包括设置于各下扇形上耐磨板上的下定位键槽50和设置于下磨盘本体上与各下定位键槽位置对应的下定位键38,下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下磨盘本体36与各扇形下耐磨板的下螺钉39,各扇形下耐磨板40的下端均一体设有下磨盘磨齿34,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旧砂再生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磨盘和下磨盘,所述上磨盘和下磨盘中的一个磨盘可承受加载力而相对另一个磨盘回转,上磨盘的下端设有上磨盘磨面,下磨盘的上端设有与上磨盘磨面位置相对并用于与上磨盘磨面配合而挤压、搓动相应旧砂颗粒的下磨盘磨面,所述上磨盘磨面与下磨盘磨面之间设有用于容纳相应旧砂颗粒的容纳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红范刘小龙李明张东阳胡群芳
申请(专利权)人: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