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电源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1512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6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行动电源充电装置,其主要由本体、蓄电机构、第一插头、第二插头及电源指示灯组成,其中蓄电机构包含:电路板、蓄电池及触控开关,由于第一插头及第二插头分别电性连接至电池,因此透过各插头可进行充放电之用,由于各插头除了各自设有围绕于本体外围的连接线之外,各插头亦可收纳至本体内,也因此提升该本体本身的一体性,再者,运用电路板上的触控开关与第一插头相互抵触以作为行动电源充电装置启动开关与否,同时透过电路板上电性连接的电源指示灯可供使用者从本体外观即可得知行动电源充电装置的使用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运用本体达到收纳插头以提升一体性,更利用触控开关达到启闭行动电源充电装置的自动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行动电源,特别一种透过改变插头位置以进行启闭电源的行动电源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按,由于电子和信息产业的快 速发展,可携式电子产品几乎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随身物品,举凡行动电话、随身听、平板计算机(tablet PC)、数字相机这类可携式电子产品都是以内置的可充电式电池(又称二次电池)作为主要的电力来源,为了随时保持在可用状态,使用者随时都要注意剩余可用的电量,避免电力中断而无法使用。目前市面上己知的行动电源产品,大部份皆是直接利用变压器(transformer)或是交流转直流的电源供应器(AC/DC converter),或是另外利用USB传输线作充电媒介以对行动电源产品内的可充电式电池充电,再者,现行的行动电源产品必须另外设置电源开关,因此使用者在充电时必须在另外将电源开关开启,当完成充电后则必须在自行关闭电源开关,然而,行动电源最大目的是为了能够方便使用者携带及使用,因此如何让行动电源本身即具备充放电插头而不需另外加装,以及如何将电源启闭开关自动化,即为相关厂商所极欲研究发展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透过改变插头位置以进行启闭电源的行动电源充电装置。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行动电源充电装置,其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形成复数插槽,于其内部装设一蓄电机构,该蓄电机构包含一电路板,该电路板结合于该本体内部;一蓄电池,该蓄电池设置于该本体内部、且电性连接该电路板;一触控开关,该触控开关设置于该电路板;一第一插头,该第一插头插设于该插槽内并与该触控开关相抵触,且于其一端设置一结合于该本体外围,并围绕其部分外围的第一连接线;一第二插头,该第二插头插设于该插槽内,且于其一端设置一结合于该本体外围,并围绕其部分外围的第二连接线 '及一电源指示灯,该电源指示灯电性连接该电路板。更包括一形成于该本体上、且对应该电源指示灯位置的穿孔,于该穿孔处装设一供发散该电源指示灯光源的透光件。该本体设有复数个卡槽。该第一连接线及该第二连接线分别设置一与该卡槽相卡合固定的卡接件。该第一连接线及该第二连接线是可挠性的连接线。其中于该本体外围形成供该第一连接线及该第二连接线嵌合定位的凹槽。 该第一插头为因应电子商品的插接端口类型而设。该弟_■插头为USB接头。本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I.利用改变第一插头位置以进行启闭电源,进而达到行动电源充电装置电源启闭自动化。2.由于各插头系利用连接线以固定在本体上,因此能使行动电源充电装置无须额外携带外接式的充放电插头,以达到便利之目的。3.各插头系可收纳于本体内,因此在收纳状态下能保持行动电源充电装置的一体性,以提升美化整体行动电源的外观。4.透过行动电源充电装置上的电源指示灯能清楚掌握内部电池的蓄电状态,以维持行动电源充电装置一定的电力,进而提醒使用者随时保持行动电源电力以方便下次使用。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较佳实施利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利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各插头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触碰触控开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对行动电源进行充电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对电子商品进行充电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号说明I行动电源充电装置10 本体102 插槽104 穿孔106 卡槽108 凹槽11蓄电机构110电路板112蓄电池114触控开关12第一插头120第一连接线122、132 卡接件13第二插头130第二连接线14电源指示灯15透光件2充电插接埠。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及图2,本技术较佳实施利的立体示意图及分解示意图,本技术一种行动电源充电装置I,其主要由本体10、蓄电机构11、第一插头12、第二插头13及电源指示灯14组成,而蓄电机构11则包含电路板110、蓄电池112及触控开关114,其中电路板110结合于该本体10内部、蓄电池112设置于该本体10内部、且电性连接该电路板110,触控开关114设置于该电路板110,前述的一第一插头12插设于本体10上的插槽102内并与触控开关114相抵触,且于其一端设置一结合于本体10外围,并围绕其部分外围的第一连接线120,而第二插头13插设于插槽102内,且于其一端设置一结合于本体10外围,并围绕其部分外围的第二连接线130,另外电源指示灯14电性连接电路板110。于前述结构中更包括一形成于本体10上、且对应电源指示灯14位置的穿孔104,于穿孔104处装设一供发散该电源指TjV灯14光源的透光件15。于本体10中设有复数个卡槽106,利用卡槽106可与第一连接线120及第二连接线130分别设置的卡接件122、132相卡合固定。另外,前述第一连接线120及第二连接线130为可挠性连接线,因此可依照本体10外围形成的凹槽108供各连接线嵌合定位,再者,前述的第一插头12可为因应电子商品的插接端口类型而设者、而第二插头13则为USB接头。请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各插头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同时参考图2,由各图中 可得知,第一插头12及第二插头13主要是插设于本体10的对角位置,而在各插头上则装设有与本体10相同并且能让第一插头12及第二插头13于组装后使本体10能完全一致性的壳盖,因此当各插头收纳到插槽102后则可呈现出完整且更整体外观具设计感的行动电源充电装置I。另外,第一插头12及第二插头13上的第一连接线120及第二连接线130分别都有卡接件122、132,透过卡接件122、132能将各第一连接线120及第二连接线130嵌合定位,由于各连接线为为可挠性设计,因此方便使用者做任一方向位置的弯折,以利于对电子商品进行供电或对蓄电池112 (参阅图2)充电,而前述的第一插头12及第二插头13为了可对蓄电池112进行充放电,其势必会有电线,而各自的电线则分别沿着第一连接线120及第二连接线130内部而电性连接至蓄电池112,因此达到隐藏电线的效果。然而为了固定第一连接线120及第二连接线130,在本体10外围设计凹槽108,透过凹槽108能让第一连接线120及第二连接线130能嵌合定位以保持收现后的完整性及一体性。再者,为了能保持行动电源充电装置I在未使用状态下的电源,因此在图4中,本技术触碰触控开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同时参考图3,可清楚得知,在电路板110上位于供第一插头12收纳的插槽102处装设有触控开关114,由于此触控开关114被抵触时,则会停止电源供应(等同一般按压开关OFF的状态),所以当第一插头12收纳于插槽102时则势必会抵触到触控开关114,因而等同停止整个行动电源充电装置I的电力供应(包括蓄电池112的持续供电、电源指示灯14的光源);反之,当触控开关114未被抵触时,则会持续有电源运作(等同一般按压开关ON的状态),所以当第一插头12拔离插槽102,欲对其他电子商品进行充电时,则会开启触控开关114因而等同启动整个行动电源充电装置I的电力供应(包括蓄电池112的持续供电、电源指示灯14的光源),如此一来,使用者在使用上仅需要作第一插头12插拔即可达到行动电源充电装置I电源启闭的目的,因而无须担心因忘记关开关而逐渐降低蓄电池112的电力。在图5及图6中,本技术对行动电源进行充电及对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动电源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本体,该本体形成复数插槽,于其内部装设一蓄电机构,该蓄电机构包含:一电路板,该电路板结合于该本体内部;一蓄电池,该蓄电池设置于该本体内部、且电性连接该电路板;?一触控开关,该触控开关设置于该电路板;一第一插头,该第一插头插设于该插槽内并与该触控开关相抵触,且于其一端设置一结合于该本体外围,并围绕其部分外围的第一连接线;一第二插头,该第二插头插设于该插槽内,且于其一端设置一结合于该本体外围,并围绕其部分外围的第二连接线;及一电源指示灯,该电源指示灯电性连接该电路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蔚蓝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