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封隔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43902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02:30
有利地进行气穴现象的抑制。在隔开主液室(12)和副液室(13)的间隔构件(11)上设置阻尼孔通路(14)和弹性间隔部(30)。在设于弹性间隔部(30)的中央部的弹性膜部(31)下表面一体地突出形成止挡脚部(35),向框架构件(40)的支承壁(44)的压靠面(47)压靠,在支承壁(44)、弹性间隔部(30)和止挡脚部(35)之间形成第三液室(61),利用释放通路(60),在阻尼孔通路14的主液室(12)侧开口(24)附近开口。压靠面(47)越靠上方越大径化,在过大振幅振动的输入后的负压侧反转时,弹性膜部(31)向主液室(12)产生大的弹性变形时,止挡脚部(35)自压靠面(47)的上部分离,经由释放通路(60)和第三液室(61)连通主液室(12)与副液室(13),通过使工作液流向主液室(12)而减少主液室(12)的负压,抑制气穴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被使用于汽车用发动机支架等的液封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利用现有的构造开闭用于抑制气穴现象的释放通路等工作液通路的液封隔振装置。此外,特别是涉及设置用于吸收主液室的内压的弹性膜部,并且在弹性膜部一体地突出形成止挡脚部,利用该止挡脚部进行弹性膜部的变形限制的液封隔振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液封隔振装置,公知有在间隔在主液室与副液室之间的间隔构件上设有连结主液室与副液室的阻尼孔,并且设有用于吸收主液室的液压变动的可动膜的液封隔振>J-U ρ α装直。此外,也周知有以下的液封隔振装置,S卩,在可动膜的下表面(副液室侧,以下相同)设有前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脚部,将该脚部的前端压靠在设于可动膜的支承构件的周壁内表面,并且使周壁的下部为向中央侧突出的锥形面,在可动膜的大变形时通过较强地压缩脚部而增强可动膜的弹簧(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周知由于主液室的急剧的体积变动,在主液室内产生大的负压(绝对值大,以下相同),其结果,在主液室内的工作液中产生气泡,产生由于该破裂而造成的异音的气穴现象,为了抑制该现象,例如也具有如下的液封隔振装置,即,设置连结主液室与副液室的第一孔和连结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鸟和俊平野行信
申请(专利权)人: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