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地进行气穴现象的抑制。在隔开主液室(12)和副液室(13)的间隔构件(11)上设置阻尼孔通路(14)和弹性间隔部(30)。在设于弹性间隔部(30)的中央部的弹性膜部(31)下表面一体地突出形成止挡脚部(35),向框架构件(40)的支承壁(44)的压靠面(47)压靠,在支承壁(44)、弹性间隔部(30)和止挡脚部(35)之间形成第三液室(61),利用释放通路(60),在阻尼孔通路14的主液室(12)侧开口(24)附近开口。压靠面(47)越靠上方越大径化,在过大振幅振动的输入后的负压侧反转时,弹性膜部(31)向主液室(12)产生大的弹性变形时,止挡脚部(35)自压靠面(47)的上部分离,经由释放通路(60)和第三液室(61)连通主液室(12)与副液室(13),通过使工作液流向主液室(12)而减少主液室(12)的负压,抑制气穴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被使用于汽车用发动机支架等的液封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利用现有的构造开闭用于抑制气穴现象的释放通路等工作液通路的液封隔振装置。此外,特别是涉及设置用于吸收主液室的内压的弹性膜部,并且在弹性膜部一体地突出形成止挡脚部,利用该止挡脚部进行弹性膜部的变形限制的液封隔振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液封隔振装置,公知有在间隔在主液室与副液室之间的间隔构件上设有连结主液室与副液室的阻尼孔,并且设有用于吸收主液室的液压变动的可动膜的液封隔振>J-U ρ α装直。此外,也周知有以下的液封隔振装置,S卩,在可动膜的下表面(副液室侧,以下相同)设有前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脚部,将该脚部的前端压靠在设于可动膜的支承构件的周壁内表面,并且使周壁的下部为向中央侧突出的锥形面,在可动膜的大变形时通过较强地压缩脚部而增强可动膜的弹簧(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周知由于主液室的急剧的体积变动,在主液室内产生大的负压(绝对值大,以下相同),其结果,在主液室内的工作液中产生气泡,产生由于该破裂而造成的异音的气穴现象,为了抑制该现象,例如也具有如下的液封隔振装置,即,设置连结主液室与副液室的第一孔和连结副液室与由面向主液室的可动膜隔开的第二副液室的第二孔,产生大的负压时,利用向主液室侧弹性变形的可动膜使第二孔和副液室与第二副液室之间短路,使工作液从第二孔和副液室向第二副液室流动,从而抑制主液室的负压(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作为这种液封隔振装置,公知有以下的装置,S卩,在划分主液室与副液室的间隔构件上,设有用于吸收主液室的内压的弹性膜部和支承该弹性膜部的框架构件以及连通主液室与副液室的阻尼孔,并且在弹性膜部一体地突出形成止挡脚部,通过向框架构件压靠该止挡脚部的前端而进行弹性膜部的变形限制,并且使用于压靠框架构件的止挡脚部前端的面为锥形面,随着弹性膜部的位移变大,利用框架构件压缩止挡脚部而增大弹性膜部的弹簧,增加向阻尼孔通路送入的主液室内的工作液量,提高液柱共振的共振效率,提高衰减力(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 - 20088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41811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另外,在设置上述2个孔,利用可动膜的弹性变形而使第二孔和副液室与第二副液室之间短路的情况下,因为借助可动膜间接地控制主液室内的负压,所以为了迅速的负压控制,希望使工作液从副液室直接流入主液室内。此外,虽然可动膜作为一种阀而发挥作用,但并不是像专利文献I那样设置脚部,根据位移而使弹簧可变那样的构件,所以还希望通过利用能进行这样的弹簧调整的现有的可动膜而实现更多功能化。这样的开闭构造不限于用于抑制气穴现象的释放通路,优选对于具有另外的用途的工作液通路的开闭也能适用。因此,本申请以利用设有现有的脚部的可动膜而能够开闭工作液通路为主要的目的。此外,如上述公知例(专利文献I)那样,即使利用框架构件的锥形面压缩止挡脚部而增大弹性膜部的弹簧,由于压缩由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的止挡脚部整体,所以提高相对于止挡脚部的压缩率存在限界。但是,若能提高止挡脚部的压缩率,则能进一步增大弹性膜部的弹簧,产生更高的衰减力。因此,本申请以进一步提高止挡脚部的压缩率为其他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液封隔振装置的技术方案I所述的专利技术包括向振 动源侧安装的第一安装构件;向被振动传递侧安装的第二安装构件;以及设于上述第一安装构件与第二安装构件之间的大致圆锥状的弹性本体部,形成以该弹性本体部为壁的一部分的液室,利用间壁构件将该液室内划分为主液室与副液室,并且由吸收低频振动的阻尼孔通路连通上述主液室和副液室之间,且在间隔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了吸收主液室的内压变化而弹性变形的弹性膜部,使止挡脚部从该副液室侧外周部朝向副液室侧一体地突出形成,将其突出端向用于固定间隔构件的周围而设置的框架构件压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间隔构件(11、111、211)上设有与上述阻尼孔通路(14、114、214)不同的、连通上述主液室(12、112、212)与副液室(13、113、213)的第二通路(60、160、260),并且,上述止挡脚部(35、135、235)随着上述弹性膜部(31、131、231)的弹性变形,以与上述框架构件(40、140、240)接离的方式移动,使上述第二通路(60、160、260)在与上述副液室(13、113、213)连通的开放位置和阻断连通的闭锁位置变化。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所述的液封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脚部(35、135)呈大致L字状截面,向与主要的振动的输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上述突出端向作为上述框架构件的周壁的支承壁(44、144)压靠,向主要的振动的输入方向滑动,并且,上述支承壁(44、144)的用于压靠上述止挡脚部(35、135)的面形成压靠面(47、147),该压靠面(47、147)包括越朝向上述主液室(12、112)侧越成为大径的倾斜部(57、157)。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液封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第二通路(60、160)的副液室侧端部面向上述倾斜部(57、157),并且在上述倾斜部(57、157)设有朝向该第三液室侧端部(53、153)倾斜的锥形面(55、155)。技术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液封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止挡脚部(35、135)的向上述支承壁(44、144)压靠的面形成压靠面(37a、137a),并且,该压靠面(37a、137a)形成朝向上述副液室(13、113)侧而逐渐小径化的锥形面。技术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 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封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壁(44、144)的上述压靠面(47、147)包括与上述倾斜部(57、157)连续并且呈曲面状,形成上述止挡脚部(35、135)的变形限制部的圆弧状部(58、158)。技术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 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封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通路(60、160、260)是使一端在上述框架构件(40、140、240)的与上述止挡脚部(35、135、235)面对的部分开口,且使另一端在上述阻尼孔通路(14、114、214)的上述主液室侧开口(24、124、224)附近开口的释放通路,该释放通路的设于上述 止挡脚部(35、135、235)侧的开口仅在使气穴现象产生的过大振幅振动的输入时,通过上述止挡脚部(35、135、235)的移动而与上述副液室(13、113.213)连通。技术方案7所述的专利技术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 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封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弹性间隔部(30、130、230)设有由其外周部(32、132、232)、上述框架构件(40、140、240)的支承壁(44、144、244)、和上述止挡脚部(35、135、235)围成的第三液室(61、161、261),使上述第二通路(60、160、260)与该第三液室(61、161、261)连通。技术方案8所述的专利技术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 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封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比构成上述止挡脚部(135)的弹性构件刚性高且呈环状的刚性环(170)在上述止挡脚部(135)中一体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鸟和俊,平野行信,
申请(专利权)人: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