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功率管栅极的驱动器。通过采用互补电流源对功率管栅极进行驱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保证对功率管的栅极的驱动能力恒定,从而保证无论输出电流或大、或小、或正、或负,输出脉冲信号的变化速率不变。这样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保证了电磁干扰较小的同时,又能减小输出信号较大变化速率引起的误差,达到减小在减小电磁干扰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总谐波失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功率管栅极的驱动器,尤其涉及一种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功率管栅极的驱动器。
技术介绍
D类放大器与线性音频放大器(如A类、B类和AB类)相比,在功效上有相当的优势。对于线性放大器(如AB类)来说,偏置元件和输出晶体管的线性工作方式会损耗大量功率。而因为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功率输出级采用开关工作模式来控制流过负载的电流方向,所以静态功耗很小,能够实现较高的效率。放大器的功耗主要以热量的形式耗散,因此D类放大器对散热的要求大为降低,与常规模拟音频功率放大器相比,它甚至可不需要散热片,从而减小了系统成本和体积,延长了电池的寿命。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非常适用于紧凑型大功率应用,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为占空比随输入信号变化的方波。由于#产生电 dt场、了产生磁场,磁场和电场可以通过传导和福射两种方式干扰系统其他电路的正常工作, dt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减小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中因此产生的电磁干扰,即控制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脉冲信号的变化速率。在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功率管的输出信号上升、下降过程中,一定的负载电流对应了一定的功率管栅极电平,输出信号的上升、下降速度对应了一定对栅极到输出端的寄生电容充、放电的速度,而功率管尺寸确定了寄生电容的大小,因此上升、下降速度对应了对寄生电容充、放电的电流大小。在现有的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驱动电路中,存在以下两个缺点I.输出信号上升、下降速度随负载电流大小而变化很大。在功率管的输出信号上升、下降过程中,一般驱动器对功率管的栅极的驱动为特定尺寸的线性区工作的MOS电流源。MOS电流源的输出电流随其输出电平的变化而变化,MOS电流源的输出端连接到功率管栅极,因此,MOS电流源的电流大小随着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导致输出信号的上升、下降速率变化很大。上升、下降速率太大可能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上升、下降速率太小将导致输出音频信号损失太大,从而导致较大的总谐波失真。2.输出信号上升、下降速度随负载电流极性变化很大。在功率管的输出信号上升、下降过程中,负载电流的正、负极性也影响了输出信号的变化速率。现有驱动电路产生的输出音频信号的上升、下降变化速率不对称,既导致输出信号产生较大的总谐波失真又使得电磁干扰随速率增大而增大。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功率管栅极的驱动器,来实现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低电磁干扰,同时又满足小的放大器信号的失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采用互补电流源对功率管栅极进行驱动的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驱动器,通过保证对功率管的栅极的恒定的驱动能力,从而保证无论输出电流或大、或小、或正、或负,输出脉冲信号的变化速率不变。这样保证了电磁干扰较小的同时,又能减小输出信号较大变化速率引起的误差,达到减小在减小电磁干扰的同时尽可能减小总谐波失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互补电流源对功率管栅极进行驱动的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驱动器,包括逻辑控制单元、偏置单元、至少一对并联的pmos管与至少一对并联的nmos管。所述并联的pmos管与所述并联的nmos管串联,形成至少一组串联组。所述串联组都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所述偏置单元连接,所述并联的pmos管构成第一互补电流源,所述并联的nmos管构成第二互补电流源。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并联的pmos管包括两个pmos管,分别为第一 pmos管、第二pmos管;所述并联的nmos管包括两个nmos管,分别为第一 nmos管、第二 nmos管。 进一步地,所述并联的pmos管和并联的nmos管的数量都为两对,以形成两组串联组,所述两组串联组分别接收来自所述逻辑控制单元的两个不同的输入脉冲信号,并对应输出两个不同的栅极驱动信号。进一步地,所述逻辑控制单元与所述两组串联组内的第一 pmos管和第一 nmos管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偏置单元与所述两组串联组内的第二 pmos管和第二 nmos管相连,为其提供偏置电压。进一步地,所述偏置单元产生的偏置电压随所述串联组输出的栅极驱动信号的升高而降低。进一步地,所述偏置单元产生的偏置电压随所述串联组输出的栅极驱动信号的降低而升高。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器中,每一对并联的pmos管中的两个pmos管不同,每一对并联的nmos管中的两个nmos管不同。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器中,每一对并联的pmos管中的两个pmos管相同,每一对并联的nmos管中的两个nmos管相同。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中,逻辑控制单元接受输入脉冲信号,产生开关控制信号。当驱动信号需要上升时,先断开并联的nmos管,即断开对驱动信号的下拉电流源,再开启与控制信号对应的并联的pmos管中的第一 pmos管,偏置单元对开关控制信号和驱动信号进行分析产生偏置电压,并联的pmos管输出的并联电流对功率管栅极电容充电,控制输出脉冲信号按照设定速率变化。在输出信号的变化过程中,一定的负载电流对应一定的栅极电压,第一 pmos管线性电流源会随栅极电压(即驱动信号)的增加而减小,第二 pmos管线性电流源会随栅极电压(即驱动信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并联的pmos管构成一对互补电流源(第一互补电流源),输出的并联电流随栅极电压变化较小,保证输出信号按照设定速度变化。当驱动信号需要下降时,先断开并联的pmos管,即断开对驱动信号的上拉电流源,再开启与控制信号对应的并联的nmos管中的第一 nmos管,偏置单元对开关控制信号和驱动信号进行分析产生偏置电压,并联的nmos管输出的并联电流对功率管栅极电容充电,控制输出脉冲信号按照设定速率变化。在输出信号的变化过程中,一定的负载电流对应一定的栅极电压,第一 nmos管线性电流源会随栅极电压(即驱动信号)的增加而增加,第二nmos管线性电流源会随栅极电压(即驱动信号)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并联的nmos管构成一对互补电流源(第二互补电流源),输出的并联电流随栅极电压变化较小,保证输出信号按照设定速度变化。因此,可以看出,无论输出信号的正、负、大、小,即无论栅极电平的大小,对栅极的驱动采用互补线性电流源驱动使得输出脉冲信号的变化速率恒定,保证输出梯形波不会变化太快而引入较强的电磁干扰,不会变化太慢引起总谐波失真。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适用的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信号线路。图2是本专利技术适用的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级类型。图3是本专利技术适用的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另一种输出级类型。图4是本专利技术功率管栅极的驱动器电路示意图。图5是当负载电流由功率管流向负载时,本专利技术的功率管栅极的驱动器的信号波形图。图6是当负载电流由负载流向功率管时,本专利技术的功率管栅极的驱动器的信号波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偏置单元的一个实例电路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并联的pmos管和并联的nmos管的并联电流随栅极电压变化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所示,图I是本专利技术适用的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信号线路图。音频输入信号X6被送入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10,经脉冲信号产生器产生脉冲信号X9。X9被送入驱动器和功率管X7,输出梯形波X8,其中X8的占空比代表了输入信号的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功率管栅极的驱动器,包括逻辑控制单元、偏置单元、至少一对并联的pmos管与至少一对并联的nmos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的pmos管与所述并联的nmos管串联,形成至少一组串联组,所述串联组都与所述逻辑控制单元、所述偏置单元连接,所述并联的pmos管构成第一互补电流源,所述并联的nmos管构成第二互补电流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玉月,黄武康,代军,杨志飞,马琳,沈世龙,张伟,周长胜,殷明,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禾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