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的定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42399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2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其能够抑制过渡部向轴向的伸出而实现定子(10)的小型化,且通过使过渡部长度变短来抑制铜损,从而能够实现性能的提高。定子(10)具备定子铁心(21)和分段化的多相线圈(50),多相线圈(50)具有分别插入到定子铁心(21)的多个槽(23)中且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线圈杆(25)、将同相的线圈杆(25)彼此连接而构成过渡部的多个连接线圈(40)。各连接线圈(40)具备配置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处的内侧连接线圈(42)及外侧连接线圈(41),各内侧连接线圈(42)与其它相的外侧连接线圈(41)在轴向上对置,各外侧连接线圈(41)与其它相的内侧连接线圈(42)在轴向上对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在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机动车等中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使用分段线圈来制作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已知有如下这样的旋转电机的定子将由成形为U字状的电导体构成的多段向定子铁心的槽插入后,将腿部分弯曲,并将段的端部彼此接合而构成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3-158840号公报专利文件2美国专利第6894417号说明书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车辆用旋转电机的定子通过电导体的U字成形加工、腿部的弯曲加工及端部彼此的接合(焊接)加工而形成线圈。因此,电导体的端部彼此以向轴向伸出的状态接合,从而定子因过渡部而在轴向上变大,且过渡部的长度变长,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其抑制过渡部向轴向的伸出而能够实现定子的小型化,且通过使过渡部长度变短来抑制铜损,实现性能的提闻。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10),其具备具有多个槽(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槽23)的定子铁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子铁心21);分段化的多相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线圈50),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分段化的多相线圈具有分别插入到所述定子铁心的多个槽中且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线圈杆(coil bar)(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线圈杆25)、将同相的所述线圈杆彼此连接而构成过渡部的多个连接线圈(connect coil)(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连接线圈40),各连接线圈具备配置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的内侧连接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内侧连接线圈42)及外侧连接线圈(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外侧连接线圈41),各所述内侧连接线圈与其它相的外侧连接线圈在轴向上对置,各所述外侧连接线圈与其它相的所述内侧连接线圈在轴向上对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以第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铁心的两侧设有一对基体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基体板31L、3IR),在所述基体板的对置的外侧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外侧面35)和内侧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内侧面36)上分别形成有多个槽(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外侧面槽37及内侧面槽38),在所述外侧面上形成的槽(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外侧面槽37)中配置有所述外侧连接线圈,在所述内侧面上形成的槽(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内侧面槽38)中配置所述内侧连接线圈。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以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插入到各所述槽内的线圈杆具备沿径向排列的外径侧线圈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外径侧线圈杆26)和内径侧线圈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内径侧线圈杆27),所述外径侧线圈杆和所述内径侧线圈杆中的一方的一端侧与所述外侧连接线圈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内侧连接线圈连接,所述外径侧线圈杆和所述内径侧线圈杆中的另一方的一端侧与所述内侧连接线圈连接,另一端侧与所述外侧连接线圈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以第三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径侧线圈杆的一端侧连接的外侧连接线圈朝向径向外方且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一方延伸而与同相的内侧连接线圈连接,在所述外径侧线圈杆的另一端侧连接的内侧连接线圈朝向径向外方且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另一方延伸而与同相的外侧连接线圈连接,在所述内径侧线圈杆的一端侧连接的内侧连接线圈朝向径向外方且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另一方延伸而与同相的外侧连接线圈连接,在所述内径侧线圈杆的另一端侧连接的外侧连接线圈朝向径向外方且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中的一方延伸而与同相的内侧连接线圈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以第四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体板上,配置在所述定子铁心的同一槽内且供所述内径侧线圈杆及外径侧线圈杆分别插入的内径侧贯通孔(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内径侧贯通孔33)和外径侧贯通孔(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外径侧贯通孔32)沿径向排列形成,与各所述外径侧线圈杆分别连接的内侧连接线圈和外侧连接线圈沿着渐开线曲线形成,与各所述内径侧线圈杆分别连接的内侧连接线圈和外侧连接线圈沿着渐开线曲线形成,且在该渐开线曲线的内径侧从所述内径侧贯通孔绕开所述外径侧贯通孔而向径向外方延伸。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以第三 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径侧线圈杆和所述内径侧线圈杆具有同一长度。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以第一 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连接线圈配置在将所述定子铁心向轴向投影而得到的区域内。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将同相的线圈杆彼此连接的过渡部由配置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的内侧连接线圈和外侧连接线圈构成,由此能够抑制过渡部向轴向的伸出,从而能够实现定子的小型化。并且,通过使过渡部的长度变短来降低铜损,使旋转电机的效率得以提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内侧连接线圈和外侧连接线圈在被基体板绝缘的状态下效率良好地配置在轴向上的不同位置,能够使定子小型化,且能够提高分段化的线圈的组装性。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能够将外侧及内侧连接线圈以波状卷绕的形式与从槽延伸出的两根线圈杆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能够将外侧及内侧连接线圈在径向外侧与从槽延伸出的线圈杆连接,能够容易在定子的内侧配置转子,并能够以波状卷绕的形式将连接线圈与线圈杆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内侧连接线圈和外侧连接线圈不会在基体板内彼此干涉,能够减小它们的占有面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外径侧线圈杆与内径侧线圈杆为同一长度,从而能够实现线圈杆的部件共用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能够实现定子的径向上的小型化,且能够容易在定子的内侧配置转子。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立体图。图2是图I所示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图3(a)是图2所示的一方的基体板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b)是另一方的基体板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线圈杆的立体图。图5是图I所示的定子的纵剖视图,是图6的A-A线剖视图。图6是图3 (a)所示的一方的基体板组装体的主视图。图7是图3 (a)所示的一方的基体板组装体的后视图。图8是双槽型的分段化的多相线圈的立体图。图9是从图8所示的多相线圈中取出一相的量的线圈而示出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多相线圈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1 (a)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b)是(a)的B-B线剖视图。图12(a)是表示线圈杆与连接线圈通过铆接加工而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端部形成为半球状的线圈杆被压入连接线圈而进行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C)是表示端部形成为半圆状的截面矩形的线圈杆被压入连接线圈的孔中而进行接合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3是在基体板组装体的侧面配设有冷却板的定子的立体图。图14是具备图13所示的冷却板的定子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图15是表示单槽型线圈的一相的量的线圈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三槽型线圈的一相的量的线圈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0 旋转电机的定子20 定子铁心组装体 21 定子铁心23 槽25 线圈杆26 外径侧线圈杆27 内径侧线圈杆28 绝缘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其具备:具有多个槽的定子铁心;分段化的多相线圈,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分段化的多相线圈具有分别插入到所述定子铁心的多个槽中且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线圈杆、将同相的所述线圈杆彼此连接而构成过渡部的多个连接线圈,各所述连接线圈具备配置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的内侧连接线圈及外侧连接线圈,各所述内侧连接线圈与其它相的外侧连接线圈在轴向上对置,各所述外侧连接线圈与其它相的所述内侧连接线圈在轴向上对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壹岐友贵贵志武辉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